“新冠救星” 还是“资本泡沫” 疫情下的生物科技蓝海:
“生物科技、健康领域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了任何行业,人们逐渐意识到,不管行业如何发展,健康总是放在首位的。”上个月刚刚在港交所IPO的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夏瑜博士表示。该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就暴涨超过60%,市值近200亿港元。
复星医药拆分的生物科技公司复宏汉霖 (02696.HK)上个月悄然启动了科创板IPO。复宏汉霖去年刚刚完成香港上市。该公司日前宣布与三优生物和之江生物合作研发针对新冠肺炎的全人源抗体药物,并称候选抗体药物已在细胞水平、转基因动物水平上完成活病毒中和活性验证,表现出很好的抗病毒活性,且未发现毒副作用。
“疫情之后,政府和社会将会在健康医疗方面投入更多,这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
新冠肺炎疫情为生物科技和健康医疗类企业创造了讲故事的舞台,企业希望通过自己的抗疫故事来打动投资者。
摩根士丹利健康医疗部门表示,生物医疗相关领域是目前资本市场最为活跃的资产,也属于资本争先抢夺的稀有资源。投行在企业IPO之后,仍在寻求企业持续融资带来的机会。
中国技术资本“出海”
mPharma是加纳最大的连锁药品供应商。非洲疫情暴发前,mPharma公司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克雷格·罗克松(Gregory Rockson)在硅谷著名投资人吉姆·布瑞尔(Jim Breyer)的引荐下,找到了中国的湖南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其购买了40万个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试剂和数百台实验设备。圣湘生物在湖南的团队通过微信对非洲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新冠救星”还是“资本泡沫”?
凭借圣湘生物的试剂和仪器,非洲得以建立起更多的新冠核酸检测中心。而圣湘生物也借此机会将业务发展到非洲大陆。这一合作为中国其他生物科技公司的出海提供了借鉴。
圣湘生物生产的一款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及一款核酸检测分析仪(iPonatic)均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疫情防控方案值得全球借鉴,现在我们希望通过与非洲企业的合作,为非洲抗疫情提供支持。”
不过,最近全球市场的走势都跟着企业发布的与新冠疫苗和相关药物研发的消息波动,这令一些投资者和银行家对生物医疗行业的投资热潮泼了冷水。他们认为一些企业的估值过高,需要调整并保持企业增长。
上海的生物科技公司之江生物上个月也宣布重启A股IPO,拟在科创板上市。之江生物研发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先后获得了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认证。
一些规模更大的企业的出海故事就更加雄心勃勃。华大基因(300676.SZ)设计的火眼实验室正在帮助塞尔维亚、阿联酋以及文莱等国家大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南部城市尼什的两座火眼实验室,建成后合计检测能力达每天3000份样本。其中,贝尔格莱德实验室已开始施工改造,正等待仪器入驻。
“市场的泡沫太大了。”医疗投资公司Loncar Investments CEO布拉德·朗卡尔(Brad Lonca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很多正在开发新冠药物的企业,离研发成功还很远。”
IPO募资已超20亿美元
根据全球金融服务巨头Refinitiv的数据,今年以来,中国的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相关企业已经通过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的IPO募资超过21亿美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几乎比去年同期翻番。
负责康希诺生物(06185.HK)疫苗研发的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团队在论文中写道:“激发免疫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会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我们距离疫苗让所有人都能用上还有很长的路。”
今年3月,诺诚健华(09969.HK)在港交所IPO,融资规模2.88亿美元;本月在港交所上市的沛嘉医疗(09996.HK)融资3亿美元。
中国私募基金正心谷创新资本(下称“正心谷”)创始合伙人林利军表示:“疫情之后,政府和社会将会在健康医疗方面投入更多,这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2018年,中国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支出仅占GDP的6.6%,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了17.7%。
截至目前,中国有智飞生物、华兰生物等超过20家的医药企业正在开展新冠疫苗的研制工作。不过,大多数的疫苗研发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仅有包括康希诺和科兴生物(NasdaqGS:SVA)在内的少数几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5月20日,证监会称,同意上海君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君实生物计划募资27亿元,其中12亿元投入创新药的研发。君实生物股价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幅接近10%。
君实生物今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拟共同开发生产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提供治疗新冠的创新型药物。君实生物CEO李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药物已完成临床前研究,正在申报中国和美国两地的临床试验。据透露,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两周左右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元生创投合伙人阴杰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企业披露的疫苗数据仍为早期数据,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二期临床试验和三期大规模人体试验来证实。”
截至5月中旬,今年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股权相关的融资交易规模达到68亿美元(约合485亿元人民币)。国家对健康卫生领域加大投入的预期推动了资本对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领域进行提前布局。
布瑞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不仅仅是帮助了欠发达地区抗击疫情,而且中国的制造能力和技术专长避免了非洲疫情的恶化。mPharma和圣湘的合作就是一个典范。”
阴杰同时告诉第一财经,推动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相关公司股价上涨的因素,除了与新冠相关研发进展之外,更重要的因素还包括科创板对生物医药板块的重视,以及对自主知识产权等“硬科技”加速投资的趋势共识的助推。
复星医药(02196.HK)今年3月与德国疫苗研发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签订许可协议,获得后者的核酸疫苗在区域内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费可高达8500万美元。“我们拥有全球最好的疫苗研发团队,相信不必等到明年年底疫苗就会研制出来。”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在近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的对话中说。
香港生物科技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达到了14%,相比之下恒生指数下跌了15%。康方生物(09926.HK)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和免疫治疗的生物科技公司,上个月在港交所上市,募资金额达3.3亿美元,创下今年以来港交所IPO规模之最。
但一些投资人警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将给市场带来的挑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表示:“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很好地检验企业实力的试验地。”
疫情下的生物科技蓝海: “新冠救星” 还是“资本泡沫”
圣湘生物今年3月已经申请了科创板IPO。在非洲的故事,为其IPO开了一个好局。更多的企业正在通过这样的抗疫故事打动投资人。
责任编辑:杨亚龙
正心谷正在寻求疫苗和试剂相关的企业进行投资,并鼓励其投资公司君实生物(01877.HK)扩大应对新冠疫情的业务。
货车冲出挂壁公路悬挂3日,导航该背锅吗?
记者|唐俊1月4日,一段大货车悬挂在挂壁公路上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一辆宁夏牌照的白色货车车头探出挂壁公路防护栏,近半个车身悬挂在陡峭悬崖上,十分惊险。据《新京报》报道,事故地点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该车1月1日早上就已被困。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经救援,悬空在平顺挂壁公路的货车已于1月4日被拉回公路,司乘2人安全逃生,道路交通已恢复。0000ofo App变身电商平台? 详解“自动续费”背后的支付断层
9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载了ofoApp,“全网返利购物省钱”,ofo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家电商平台,销售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各类商品。也就是说,原本是ofo单车用户的记者,也成了这个电商平台的用户了,登录账户查询发现,自己的199元押金还在里边,但仍无法提现。“ofo仍在自动续费”登上微博热搜,并发酵了几天,但背后支付系统怎么运行的,始终没被提及。0002北京丰台一商场流拍:起拍价11.37亿、现为华联商厦承租
北京丰台一商场流拍起拍价11.37亿、现为华联商厦承租新京报讯(记者袁秀丽)10月29日,北京丰台槐房一期北商场在阿里巴巴司法拍卖平台上公开拍卖,因无人参与报价而流拍,围观人数已超27000人次。该拍卖标的建筑面积约为3.79万平方米,评估价为14.21亿元,起拍价11.37亿元。0000首批专项债蓄势待发 多省财政部门上报额度
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全国两会结束后,2021年首批专项债的发行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地基层财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各地已进入债券发行倒计时。一位地方财政系统人士告诉记者,“我们收到通知要求区县市上报专项债项目和额度的截止时间是3月15日,之后经省财政厅的审核,通过的项目会由专家进一步论证,预计3月底会发行今年第一批专项债。”000196家国际机构初步确认参加2021年“服贸会”
新京报快讯(记者陈琳)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拟于9月初在北京举办,地点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5月26日,记者获悉,在国际邀请方面,截至5月24日,已有96家国际机构初步确认线下或线上办展办会,涉及24个服务贸易30强国家和地区、57个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其中30余家拟举办线下国别展,举办近50场境外国家和地区专题活动。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