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预计全年GDP增速在2%左右
原标题:预计全年GDP增速在2%左右
{image=1}
如何看待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下半年乃至全年中国经济能否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支撑下半年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新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话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
徐高认为,预计三季度、四季度经济能够实现5%、6%增长,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以冲高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保守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2%左右。
上半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明显,在徐高看来,通缩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通缩走向通胀的趋势一直到明年上半年会逐渐体现出来。此外,他还认为,目前正在发生的南方洪灾对通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都不会特别大。
就业问题引发关注。徐高对于下半年的就业压力持有乐观的看法。“下半年的就业压力或者说失业压力已经比三个月前明显好转了。其中,潜在失业压力已经在明显减退了。”
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宏观政策取向是否会转向?徐高认为,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不会再维持上半年的宽松态势,可能在边际上做一些调整。“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下半年房价、物价面临上涨的压力,未来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重新抬头的风险,甚至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徐高同时指出,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可能是整个宏观政策需要在多个目标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中国经济会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速的上行”
新京报: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徐高:上半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之下有这样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中国经济很快从疫情冲击造成的“深坑”中有了明显的回升,经济增长上行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会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速的上行。
我认为,上半年经济恢复不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应对、控制疫情的措施得当,这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上半年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非常妥当有效,给予了实体经济积极的支持,带动了总需求。
新京报:你刚提到,从现在到明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会持续三个季度保持上行。预计今年全年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分别可以达到多少?
徐高:二季度GDP增速已经恢复到了3.2%,预计三季度、四季度经济能够实现5%、6%的同比增速,也就是说今年下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水平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保守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2%左右。
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以冲高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达到近年来经济增速的一个高点,会超过10%——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比较低的基数效应。
“下半年基建、房地产投资会继续保持稳健态势”
新京报:支撑下半年经济恢复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徐高:首先,消费还在持续恢复中。上半年消费的增速还是负增长,随着疫情对经济扰动影响的逐步消除,无论是消费还是服务业都会继续复苏,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带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其次,上半年宽松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会逐渐显现,转化为实体经济的总需求。
目前单月投资增速已经恢复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了,预计下半年投资的表现还会进一步走强,下半年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这两个经济增长的引擎也会继续保持稳健的态势。
第三,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二季度大概率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底部,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坏的外部形势已经过去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复工复产的推进,出口会继续好转,出口增速维持和上半年差不多的水平。
“下半年将由通缩走向通胀”
新京报:你刚也提到,消费的增速目前还是负增长。实际上,从前几个月CPI、PPI表现看,上半年中国经济一大问题是内需不足。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
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内需不足这一问题:第一,长期看,中国经济一直存在内需不足这一结构性问题。解决结构性内需不足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需要长期的结构性政策,尤其是要政策向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做倾斜。第二内需不足问题属于短期需求不足的问题。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供给的复苏要明显快于需求的复苏,尤其在今年二季度,PPI、核心CPI都明显走低,这样形成了明显的通缩压力。
不过,随着经济增长明显改善,宽松宏观政策对于总需求的拉动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了。从6月份数据可以看出,通缩的压力已经明显减轻,PPI月度环比转负为正,CPI小幅回升,这就意味着通缩的压力已经在逐步过去。下半年,预计CPI和PPI同比数据不会特别高,物价将由通缩走向通胀,这一趋势一直到明年上半年会逐渐体现出来。到明年上半年,通胀可能就会是一个问题了。
新京报:南方洪灾会给物价乃至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影响?
徐高:南方洪灾确实会给受害地区的经济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幅员辽阔,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实际上对百万亿体量的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都不会特别大。因此,今年洪灾无论对于通胀还是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会特别大。
“潜在的失业压力已在明显减退”
新京报: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大概是5.7%,连续两个月下降。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就业压力是否会加大,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就业压力?
徐高:下半年的就业压力或者说失业压力已经比三个月前明显好转了。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失业率在下降。另一方面,在岗人员的工作时间已经开始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工作时长。这就意味着潜在的失业机会比较大——一旦企业没有活给员工,这些员工可能就要被解雇了,但现在这种潜在失业压力已经在明显减退了。
关于毕业季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每年都有毕业季,这部分就业不会给市场带来比较大的波动。与此同时,考虑到经济在今年还会持续复苏,企业在逐渐回归到正常的方向,我想当企业家看到今年尤其是明年经济会有比较快增长的前景时,企业也会增强雇佣毕业大学生的意愿。再加上我们已经采取了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措施,我对下半年就业问题保持乐观看法,今年实现两会制定的就业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下半年货币政策肯定要比上半年收紧”
新京报:随着经济好转,货币政策会收紧吗?
徐高:其实货币政策收紧的态势很明显了。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8%转向二季度的3.2%,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预计达到5%、6%,明年一季度预计达到1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仍然维持上半年宽松的态势显然是不对的,也不会再维持。
第二,实际上央行也已经释放不会再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了。预计今年全年贷款新增近20万亿,社融增量超过30万亿,而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的规模就已实现全年预估目标的六成以上。按照央行给的这个数据,下半年的增长率会比上半年低很多。这是货币政策在边际上不会再像上半年那样保持宽松的一个明确的证据,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肯定比上半年要收紧。当然,宽松货币政策是今年的基调,下半年可能在边际上做一些调整。比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不会那么宽松了,利率可能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下半年宏观政策要在多个目标间取得更好平衡”
新京报:下半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徐高: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可能是整个宏观政策需要在多个目标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同时面临通缩局面,保持非常强的宽松宏观政策来稳增长、实现六保,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中,下半年房价、物价面临上涨的压力,未来可能会出现资产价格重新抬头的风险,甚至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政策如何在多重风险抬头的时候,能够取得新的平衡,这是下半年面临的一个挑战。当然这个挑战和上半年的疫情冲击相比,不是特别严峻的挑战,相信政策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新京报:你刚提到房价有上涨的压力,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具体走势可能是怎样的?
徐高:当前经济复苏加速,货币政策相对非常宽松,这种环境比较利于房价的上涨,我想下半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会比上半年进一步加大。考虑到房价上涨抬头的压力,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也要减弱。同时,我们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又是非常严厉的,我们的房地产政策在下半年不会有宽松的空间。因此,下半年不至于出现房价暴涨的局面。从房地产投资增速看,目前房地产投资的单月增速已经回到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速附近,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会继续保持平稳的态势,维持在5%到10%之间。
“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水平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今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2%左右。”
“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不会再维持上半年的宽松态势,可能在边际上做一些调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盘踞长达15年!北京这伙恶势力终被拔除
作者:鲁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北京铁矿在密云,密云铁矿在库北。位于密云水库北边的不老屯镇、太师屯镇等地区,则是当地铁矿石最密集分布的区域。日前,记者随全国扫黑办北京特派督导组对密云自然资源领域整治情况进行实地回访调研。即使经过介绍,也很难看出昔日的矿山、矿点:植被早已恢复,村民在山脚下种上板栗、红薯等经济作物,只有山下高砌的石坝和围栏才是治理“黑开采”时的物理屏障。00005月23日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5月23日0时至24时,无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截至5月23日24时,累计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1例,全部治愈出院。来源: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责任编辑:张申0000江苏27日新增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
据江苏省卫健委:5月27日0-24时,江苏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巴拿马输入,在苏州市定点医院治疗)。截至5月27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26例(其中境外输入95例),除1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外,其余均已出院。当日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8例。截至5月27日24时,正在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的无症状感染者31例。0000全国人大:香港国安法起草过程广泛听取香港各界意见
来源:北京青年报7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表示,港区国安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决定、立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立法呼声,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方面都有呼声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全国上下包括香港特均有强烈呼声、立法诉求,形成广泛共识。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