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660

吴晓求演讲实录: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

新京报网2020-07-17 18:18:400

原标题:吴晓求演讲实录: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 来源:新京报

{image=1}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7月15日,人大国发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第14期)以“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走向”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由吴晓求教授主讲。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吴晓求教授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是我国证券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摘要**

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件事,一是中美贸易战,其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它实际上是守成大国遏制新兴大国的战线;二是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

中国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内循环,纵使外部环境严峻,我们仍然要着力推进经济全球化、推进开放,因为开放是一个伟大国家产生的重要前提;

中国要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光靠人口红利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创新、解放思想才能解决问题;

金融体系的开放是我们未来需要面临的重大任务。人民币并没有实现完全可持续交易的开放改革,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仍然是巨大难题;

——↓演讲实录↓——

中国经济延续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从1978年开始改革到2019年。42年的历史,中国经济由当年3678.7亿人民币的小经济体(当时大概全世界第16位),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变成一个100万亿人民币的大经济体。这大约为14万亿美元,是美国经济规模的67%左右。这是个非常辉煌的成就。40多年来我们解决了中国人的贫困问题,这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奇迹。这个奇迹是因为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整套正确思想路线。

**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件事**

整体来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小康社会,达到一个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在这样的时期,两件事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两年前,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其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原以为仅仅是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现在看来并没有这么简单。它实际上是守成大国遏制新兴大国的战线,至今发展愈演愈烈。

二是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对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全球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两件事情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希望在和平环境下发展中国经济,但有些事情难免事与愿违,有人总要制造一些障碍。

自今年以来,外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显显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都会出现比较大的萎缩。美国经济今年将萎缩8%,欧元区将萎缩10.2%,日本将萎缩5.8%,全球经济萎缩的幅度很大。

同时,从贸易来看,全球第二季度贸易额比第一季度下降了26.9%。这对中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国际贸易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中国经济的外向性是非常强烈的。当外部的需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经济必然会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

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企业订单以及经济状况来看,这个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种影响有中美贸易争端带来全球环境变化,也有新冠病毒对于全球经济政策、秩序、规则带来深远影响的变化。

{image=2}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的巨大灾难,所有国家都应该认真对付这场灾难,但有时候也会给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带来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民粹主义盛行的国家。加上新冠病毒对产业链或者供应链的安全性产生影响,他们会有一些不安全感。过去都是基于全球分工,全球有一个产业链条突然在中间断裂,会让他们感到存在很大的风险。

例如,一些国家口罩生产严重不足,面对新冠疫情,他们就会思考如何完善国家的供应链或者产业链,以确保在重大危机时的安全。在一些经济规模相当大的经济体中会有这样的经济政策。这实际上会加速“逆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全球的分工,追求比较利益形成,我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比较利益是国际贸易间规模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但如果当一个国家追求产业链条的安全时,就会带来很多逆全球化的政策。这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总体来看,我国产业链除一些高科技核心产品外,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相对完整的。

如果外部需求萎缩,外部也在发展相应的产业,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下降,对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中的出口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现在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对外部环境的演进和恶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长远影响,我们要给予高度的估计,不要掉以轻心。

**中国经济不能完全依靠内循环,

要继续推进全球化**

但是,也不能因为这种情况的变化,就让中国经济完全进入内循环时期。我们仍然要着力推进经济全球化,推进我们的开放,不能因外部环境的严峻,就认为找到一个不开放的理由。

开放是一个伟大国家产生的重要前提。只有参与国际事务,才可以找到前行的方向,才有动力、自信。我们产业、文化等各方面才会找到比较的体系,也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我不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演变为一个一个孤岛,大可不必这么悲观。我也不认为民粹主义能够盛行多久。民粹主义最后的结果就是闭关锁国。我们不要觉得再过几年各个都是孤岛,这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文明趋势。

{image=3}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只不过未来国际间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开放可能会有新的规则产生。现行的规则都是在二战期间或二战后确立的,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架构、国际贸易规则等,都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完善起来的。

确立的这些规则包括联合国、IMF、世界银行,后来的WTO、WHO这些公共安全机构也都是二战后社会文明的成果。这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成本。

只不过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的确改变了这种利益结构。我认为有一些规则应该听取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呼声。过去中国是一个规则的接收者,现在我们应该是规则的修改参与者。我认为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

我们没有必要对未来悲观,我们国家还是要把营造进一步开放的政策推行下去。只有进一步开放,才可以使中国经济拥有更广阔的空间。虽然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比较严峻,但这不能影响到开放政策的改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远大、很宏伟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未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绝不会比过去四十年遇到的困难少、简单,可能更复杂、更艰难。

短期来看,新冠疫情让中小微企业遇到生存困难。一个时期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缓解舒缓、纾困小微企业。这些政策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只有让税基稳定下去,未来经济才会发展。

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要有强大的微观经济主体、要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大多数人都失业了,经济怎么办?靠激活内需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前提是要企业发展很好,才会有消费、有预期,才会有安全感。靠政府救济不是发展经济之路,这只是解决当前的困难。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中长期目标来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中国经济恢复活力。未来几年我们会遇到一个重大挑战。这个挑战是世界各国、各个新兴经济体发展这样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个共同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在未来几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能够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这是政策设计、政策体制改革以及各项措施所要考虑的重点。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正常状态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当然以往可能还是会稍微差一些。

明年如果不再发生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巨大黑天鹅事件,中国经济会慢慢步入正轨。有学者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会达到5%。由于2020年基数低,达到5%应该是完全可能的。

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经济具备持续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我们需要缜密思考和设计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发展模式、制度安排、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如果在这些方面难以使经济具有可持续性,问题可能会是很大的。要成功地跨越,我们需要做一些重大改革。

**中国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未来大概五年左右时间里的目标。如果把到2030年成为发达国家,到2050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综合因素综合考虑进来,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把握好。

第一,解放思想。中国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没有一个样板可以让中国来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比如,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先进经验,向美国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管理。但国家发展我们只能探索自己的道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文化和目标。这个探索不能有思想约束。探索是没有现成答案。深圳的成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了之后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禁区。

现在新时期的开放模式,是自由经济贸易区和自由经济贸易港。海南是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港。自由贸易区港是过去改革或者特区模式的升级版,是新时代的新探索。这比特区带来的挑战要大得多,从制度、法律各个层面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不解放思想,很难找到一个建设现代化自由贸易区港的发展方略。

过去四十年有一大批提着脑袋干的人。他们知道前面是禁区,可能也会犯错误,但是你不过去谁过去?未来中国面临的困难只会比这个大,因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解决温饱的国家。

解决温饱问题通过自然资源、体制改革释放人们的积极性,再加上人口红利,大体上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但要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国家,光靠人口红利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光靠耗竭自然资源,也是耗不起!必须通过创新、解放思想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真的是中华民族复兴最强大的动力。

什么叫改革,改革一定有标志,一定是让所有人有积极性,要释放人们的积极性,要放开对他们的约束。当每一个经济主体,每一个人都充满积极性,都去创业、创新、创造财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任何的约束,这就释放了人们的积极性。

财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怎么样创造财富?要有积极性、要有动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过去的深圳,多少充满希望的人去,要在那里要实现人生目标。改革就是要让所有人能够很好地实现人生梦想、人生追求。这是判断改革很重要的标志。

从经济改革来说,市场化是它的基本方向。这四十年来的成就,一个成功的做法是处理好了政府跟市场的关系。什么时候没有处理好,经济就会出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如何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这是新时期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的文件。这其中就体现了改革市场化的方向。

改革的市场化有很多基本要素,包括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不能过多地决定价格。资源要更多地交给市场来配置,市场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这四十年来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遵循了市场是自由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规律。

{image=4}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如果政府大包大揽,我不认为我们能够做得很好。计划经济时期什么都是政府说了算,但我们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显而易见,那一套模式是不适合于中国的。

当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这样一个正确的方向,后来又陆续完善了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法律、规则和方法。其中的核心就是市场作用,要尊重市场。当然,还要尊重企业、企业家。改革市场化的方向有这些约定俗成的内涵。

千万不要以为做企业家那么容易,财富都是企业创造的。所以要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而且还要保护企业家的精神。包括如何保护人们的财权、竞争中性。

经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障,这是中国社会巨大的进步。在我们国家条文建立起来比较容易,但问题是如何落实、执行,如何落到实处。

关于市场主体平等性,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在平等地创造社会财富,理论上而言他们之间不应该有什么歧视。这也是民法典制定的基本准则。要坚持这个意义上的市场化的改革。

**金融体系的开放要成为新的开放方向**

“改革”和“开放”是连在一起。开放是最大的改革,意味着整个国家、经济体都融入了全球,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实体经济加入WTO之后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放,在这方面没有问题。

但还有一个领域是没有完全开放的,也是我们未来面临着的很大任务,就是金融体系的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走了一步。比如说金融机构的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可以不受股权限制,在中国设立独立或分支的金融机构。这些方面的开放幅度很大。但人民币并没有实现完全可持续交易的开放改革,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仍然是面临着的巨大难题。

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比如全球贸易结算体系,美元大约占到6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是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美元结算体系,通过SWIFT来结算。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危机感。

当然,我们也有信心化解这个危机。化解危机的方法只有放开,关起门来是化解不了的,除非不和外面做生意。但国际贸易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这跟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密切的关系。相当长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非常缓慢、谨慎、小心。当然这有它的道理所在。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烙印,总觉着我们能够抵御全球金融的动荡以及全球风险对中国经济体系的输入,特别是如何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image=5}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的确,那一场危机中新兴经济都遭受了巨大的金融危机。那场金融危机多数都是以本国货币的巨大贬值,也就是货币危机为先导,进而带来银行流动性危机,债务违约危机以及股市危机等全方位的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来了。在总结这几场危机时,有些人会说是过多的开放所带来的。过多的开放使得国际风险大规模的输入,但我是不这么看的。

显而易见,我们开放的速度将非常缓慢,化解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放。我们也知道危机本身是中性的。一方面,一定是自身经济体系中或者金融体系中存在结构性问题,或者说基础非常薄弱。

经济危机当然会出现大箫条,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调,经济大幅度衰退。但是有一个好处,它会把精华留下,把那些落后产能统统淘汰掉,比如纳斯达克危机。

现在的纳斯达克跟当年完全不同。2000年时纳斯达克很多泡沫化的高科技企业倒闭、退市了,之后留下了精华。如此才会有今天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没有金融机构。

所以,有的时候要辩证来看,谁也不愿意看到危机出现,但有的时候它其实是经济体的一种机制。因为靠政府行政手续发现风险、发现危机挺难的,因为不知道判断标准。只有通过危机来淘汰落后,留下精华。

对比中国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市值排行榜前十位是茅台酒加金融机构,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一系列对现代金融缺乏深刻理解的问题。很多书里面都不能用危机这个词。但危机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有强烈淘汰落后的功能,也有强烈让财富缩水的功能,还有强烈制造大规模失业的功能。

但有些事情是你阻挡不了,它是客观经济规律。有些因素能减少这种波动的幅度,但要想一劳永逸,即使一个拥有海量数据的大数据平台也是很难做到。因为人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经济活动都是行为的汇总和集合。

**人民币国际化的五大基础**

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是慢了,但我相信人民币是有吸引力,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基础的。

第一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可预期性。中国经济的基础是扎实的,经济转型是可预期的。中国经济不是泡沫化经济,中国经济不是靠外资大规模的涌入推动泡沫化经济的产生,不是短期的繁荣。当然,中国经济还是有一些泡沫的,包括房地产泡沫,但总体来看是相对健康的。

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之后的基础还是乐观的。当然,未来人民币币值会有波动,但因为市场本身就是波动的,波动没有什么了不起。波动会让人民币、商品找到正确的定价机制。如果有人为的操纵以及人为的破坏,我们也有监管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真的很重要。它对于我们的国际贸易安全、全球经济体系稳定,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都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开放也包括金融体系的开放、金融市场的开放。

我们现在要建设的自由贸易区港,它属于开放的范畴。但它的开放比2001年11月加入WTO的开放要复杂得多,它是更高层面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加入WTO后中国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2001年之前我们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弱的。现在知识产权正在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加入WTO带来的。虽然它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但这个压力正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第二,金融体系开放包括金融市场的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这会使中国的契约精神大幅度提升。金融市场开放不得了,要让投资家有预期,不能随便变,说话要算数。英国的金融市场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有非常好的法治,非常扎实的契约精神。

契约、法治以及透明度一直都是金融的三大要素。没有这些要素,一个国家的货币要国际化那是不可能的。中国的金融开放,要有金融国际法,法治契约透明是三大要素,而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三大要素。

{image=6}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第三,创新。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才能够持续成长。包括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创新、体制创新。可能有一些做法过去可以借鉴,但由于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所以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所有这些创新都是跟思想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变革连在一起的。

在这其中,科技创新特别的重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创新,其经济就是不可持续的。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什么会遭遇中等收陷阱,就是因为它的科创性不够,跟不上。而科技创新和教育有关系,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

如今中国人肩负着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任,它要求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什么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才?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人才。

第四,完善法律制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金融要开放,摆在首位的是法治的完善。这方面民法典的制定应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还要更好地执行。

后疫情时代重要的还是要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要让他们有安全感、积极性。未来的持续增长,政府的职能一定要转型。对于政府来说,营造一个良好营商环境,让资本和企业和人才都愿意来,这很重要。如果地方的政府职能没有履行好,企业、资本和技术都不过去,经济怎么样发展?

第五,要有容错机制。容错机制主要为那些有担当、有干劲、有责任感的人提供一种保护。中国社会未来面临的困难问题非常复杂,需要一批又一批人来闯,尤其是那些有担当的人。但有担当的人也不是每一步都正确,需要不断地试。有担当、有才华的人是稀缺资源,容错机制对于这类人提供了一种保护。

只要把这几条做到,中国经济是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确立的2030和2050年分别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问答环节**

Q1:如何看待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要实现“六稳”“六保”政策上如何发力,货币、金融环境是否会继续宽松?

吴晓求: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会慢慢复苏,走向正常状态。现在“六保”关键,“六保”是实现“六稳”的基础和前提。

其中六保的前面三保是最重要的,即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安全存在和活力。这三保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保就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采取措施。在这个困难时期,大多数企业的现金流都变得非常困难,所以需要在政策上纾困。解决当前问题,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免税减费,同时货币政策也重要。

{image=7}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人有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墨守成规,美联储这次应对美国资本市场危机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是给予肯定的。他创造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让当前美国市场渡过难关。我们在这方面创造性不够,还是比较墨守成规,停留在教科书的阶段。

Q2:中国未来核心产业是什么,未来的核心方向是什么?

吴晓求:中国未来的核心产业显而易见是高科技为主导的新一代产业链条。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一定是未来中国产业的新主体。这是因为我们必须要减少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如果一个产业对资源环境过度依赖,这个产业就不是发展方向,因为我们的自然环境难以承受。供给侧改革就是改这个。为什么说我们倡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才会带来新一轮的产业换代,中国的产业经济才会有竞争力,核心是高技术。这是未来产业新的特征。

Q3:中国如何应对外部一系列的萎缩,如何应对美国脱钩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

吴晓求:首先,我们不希望脱钩;如果美国一定硬要脱钩,那我们要找到一整套办法,要有一个再生的能力,把弱项补起来。说实话,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制裁和封锁,也没有阻碍中国的军事工业发展。我们有制度创新的激情,我们自主稿研发,中国人是很聪明,只要给他一个提示,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什么都可以创造出来。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