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一周年,恰是科创板新起点
原标题:一周年,恰是科创板新起点
每经评论员 胥帅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一周年。遥想去年此时,科创板的开市万众瞩目。
顶着“注册制改革试验田”的七彩祥云,科创板被各方寄予厚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这一年,上市家数从0到1,再到100,科创板的新势力日益壮大,制度创新愈发包容。市场形成价值发现的正反馈效应,中芯国际、寒武纪、君实生物等新兴经济龙头纷至沓来。
这一年,科创板也在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当科创板总市值逐步逼近3万亿元,人们也将视线从开市初期的资本造富转移到“含科量”上。为此,每日经济新闻和赛迪顾问联合推出了《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创能力研究白皮书》,榜单企业的研发水平、研发投入大大超出非科创企业。
这一年,科创板推行注册制并不代表监管的放松,科创板的注册制既有事前问询,也有事后监管。容百科技收到科创板首份监管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不是说说而已。
这一年,科创板现首单重大资产重组,资产的市场化易手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这一年,科创板注册制的经验已被创业板、新三板精选层借鉴。从接收IPO材料、受理、问询再到上会,时间缩短,效率改进,信息披露替代非市场化的行政主导。科创板极大丰富了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想象力,注册制的渐进式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资本与科技的融合,科创板为中国经济的科技势力注入“活水”。有了资本市场的全力支持,高端科技企业就有了足够的底气和激情,在关键领域、产业链、“卡脖子”行业实现弯道超车。
科创板开市一周年,已完成筑巢引凤的使命。科创板需要孕育伟大企业,正如纳斯达克的苹果、港股的腾讯,花开便有蝶自来!
所以,我们对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优质企业的上市抱以厚望。中芯国际披上了“最硬的铠甲”,要极力追赶制程远远领先的台积电。
技术禀赋差异不同于要素禀赋,中芯国际的技术赶超要依靠企业家和高精尖人员的创新。这一切都需要行动激励、制度吸引以及迂回经济结构的相互补足。当国内半导体产业被上游光刻机“卡脖子”,科创板的支持将不局限于一企一地,而是对稀缺产业链的支持。 稀缺禀赋由高估值定价,从华兴源创的百亿估值到中芯国际超5000亿市值,我们更应理性看待科创板的估值体系——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人才要素、资产要素等的全要素生产能力评估。亏损的寒武纪能撑起千亿估值,不可忽视中科院出身的陈天石等公司80后高管层的稀缺人才禀赋。
开市一周年之际,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乐观抑或悲观的论调,前者将科创板上市视作成功光环,后者担心下一个中石油的出现。
对于前者,笔者想说,企业家不要因高估值而志得意满。高估值本身是新挑战,企业要避免超额募资引发的资本内卷化——未投入再生产资本的无效率使用。更何况成为公众公司本身会对企业形成约束,财税制度、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更要向现代公司贴近。
对于后者,笔者认为,这是轻佻浮躁的论调。中石油以超高发行价上市时,大宗原油市场已走向衰败周期,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丧失殆尽,经营业绩下滑,“戴维斯双杀”造成中石油的估值崩塌。而在原油顺周期,我们也见证了中石化2006年十倍股价涨幅的辉煌。
与其执拗于历史的偏见,不如正视企业内生经营对估值支撑的经济规律——科创板的资本供给弥补企业缺失的短板,注入要素提升整体的边际生产效率。
当然,当企业因经营困境而丧失融资功能,市场出清将是维持市场良性运转的关键。科创板的责任并不是为某一家企业硬性兜底,而是鼓励更多优质企业良性竞争。一周年后,科创板的退市制度是否将发挥威力,这自然是新的挑战。
2020年下半年科创板将迎来解禁高峰,预计共有5024.6亿元市值的限售股陆续解禁。但解禁仅仅是股票资产处置权(卖出)的许可,减持行为并非一定会发生。有人愿意卖出收获一次性获利,也有人愿意长期投资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无论投资者如何选择,市场都应予以尊重。但需要提醒的是,伟大的企业从来不畏惧解禁减持,腾讯、阿里、格力电器等企业在减持后股价不断创出新高就是明证。
科创板被置于更宽泛的改革范畴,一周年恰是新起点,未来,我们期待更市场化、创新性和想象力的举措出台。
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透露,将继续推进科创板建设,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
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境内和境外资本之间的价格博弈将让科创板公司估值更趋于均衡,科创板价格机制将更加市场化。做市商制度一直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成熟制度,因为科创板企业的高科技属性,其恰好能解决市场的信息费用、交易决策成本等问题。
毋庸置疑,一周年的科创板正朝着“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方向前行,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风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只有一个纳斯达克市场,同样也只有一个愈发成熟的科创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