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温下的14小时 120急救医生奔波的一天
原标题:记者直击:高温下的14小时 120急救医生奔波的一天
昨天清晨7点半,在位于丰台区西铁营东路的北京急救中心南区分中心,停放急救车的大院早早便热闹起来。当天白班的急救医生王克信正在车厢里埋头忙碌,从随身携带的急救诊箱、到心电图机、呼吸机、监护仪、氧气瓶……他逐一清点着这些大大小小的包和箱子,麻利地装车、固定。
{image=1}
“开机调试一下设备、再查看一下急救药品是否够用……”跟搭档、90后男护士孟繁宇交代完毕,王克信说:“我们每次出任务前,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9点06分,“有人晕倒”
“丰台妇幼保健院门口有人晕倒……”上午9点06分,王克信所在的急救车组接到了当日第一单任务。他一声招呼,司机、护士和担架员迅速上车出发。
不到2分钟,急救车便抵达事发现场。当时,丰台妇幼保健院门口停着一辆三轮电动车,66岁的马大爷坐在车上、紧闭双眼、面色苍白,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您现在感觉怎么样?”王克信快步上前查看老人的情况。
{image=2}
“刚才我们老两口正在旁边的菜市场买菜,他突然就说眼前发黑,紧跟着就站不住了……这个月初他脑梗住过一次院,才刚出院没几天。”马大爷的老伴一脸焦急。
“先上车做一下检查吧。”王克信和担架员合力将老人扶上车,躺下。量血压、测血糖、吸氧……发现老人没戴口罩,王克信转身从物资箱里拿出一只口罩,细心地帮老人戴上。
{image=3}
“体温36.3℃、血压100/60……您出汗太多了,我们给您补点液。”说着,护士孟繁宇轻拍老人的左手,果断进针,建立静脉通路。
输液没一会儿,老人情况便有所好转,不仅脸色红润起来,还能开口说两句话了。“我早上没吃饭,吃了降压药……”
{image=4}
“别担心,现在天气炎热,您应该就是一过性低血压晕厥。不放心的话,可以再去附近医院检查一下。”之后,经家属同意,急救车将老人送到附近的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
9点35分,有人因车祸受伤
9点35分左右,王克信与右安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医生完成交接。走出医院大门时,他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湿了。“最近好多了,北京疫情形势好转后,我们出任务不用穿防护服了,之前那才像‘蒸桑拿’。”王克信说,南城老旧小区多,不少五六层的楼房没装电梯,搬抬病人时往往需要医护人员协助担架员。“几乎每次任务结束时,大伙儿的衣服都跟水洗过一样。”
{image=5}
对急救车内的物品进行消毒后,王克信他们直奔下一单任务。这次是去宣武医院转运一名车祸伤的患者到右安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在将这名患者送达医院后,王克信恰巧碰到了之前送过来的那位马大爷,老人做完检查,身体已无大碍,正准备离开医院。看到王克信,老两口连忙上前道谢。王克信叮嘱老人:“天气闷热时尽量少外出。您本身有糖尿病,早晨一定记得吃早饭,低血糖也容易发生晕厥。”
午饭吃到一半,电动车撞了
昨天,室外最高气温达36℃。可忙活了大半天,王克信他们却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返回单位时,已临近中午,王克信从食堂打了饭菜,紧着扒了几口。“急救任务随时会来,大家吃饭必须见缝插针。”然而,这顿饭才吃了一半,新任务又来了——西城区两辆电动车相撞,有人受伤。王克信放下饭碗,转身又出发了……
截至昨晚下班时,王克信所在的急救车组一共出了6次任务。当他拖着一身疲惫回到位于廊坊的家中时,已是晚上9点多。急救医生的每个班,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今年38岁的王克信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已有八年之久,对他来说,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早已成为习惯。
{image=6}
平日里,他不是在急救患者的现场,就是在赶赴现场的路上。对于这份职业,王克信有着自己的执着和理解:“每成功抢救一个病例,我心里都特别有成就感。我们挽救的不仅是一条生命,更是一个家庭。”
甘南摄
责任编辑: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