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176

中国留学生在贝鲁特做志愿者:尽绵薄之力回馈

新京报2020-08-08 14:26:110

原标题:中国留学生在贝鲁特做志愿者:尽绵薄之力回馈第二故乡

新京报讯(记者 刘瑞明 实习生 高欣然)贝鲁特发生爆炸后的第11个小时,中国留学生海小宁和同学从的黎波里赶到现场。

在离爆炸港口1公里处的烈士广场上,海小宁发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于是,两人决定将一家基金会捐赠的爱心包裹,拿到广场上来发放。

当一辆载满爱心包裹、贴着中国国旗的绿皮卡车到达烈士广场时,几十个难民涌上前,将车围住,“他们在欢呼,我听到他们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喊‘中国、中国’,还有人一直在鼓掌。”海小宁回忆。

600个爱心包裹

5日凌晨5点,爆炸发生后的第11个小时,一通电话叫醒海小宁。

原来是一家基金会招募志愿者,去帮助贝鲁特无家可归的人。“我当时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觉得当地难民本来就多,这下更需要我们的帮助了。”海小宁说。

海小宁和同伴从的黎波里大学出发,开车前往贝鲁特。两小时后,两人到达了爆炸中心的港口。

看到昔日熟悉的港口变成废墟,海小宁心情沉重。

在离港口1公里处的烈士广场上,两人发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他们三三两两坐在广场上,有的是家里房屋倒塌了的人,有的是难民,估计有1000多人。”海小宁回忆。

{image=1}  志愿者们给难民分发爱心包裹 。

海小宁介绍道,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人囤食物,物资本就紧缺,再加上发生爆炸的港口是当地最主要的港口,而黎巴嫩不少食材都是进口的,爆炸过后物资更匮乏,“现在当地的超市很多都空了。”

于是,海小宁和同学决定在烈士广场发放物资。两人立马联系在贝卡谷地的两位朋友,帮忙寻找物资和卡车。

最终,一家基金会提供给海小宁2000多美金的捐赠。利用这笔钱,两人准备了600个爱心包裹:每个包裹里有6个长条面包、10个阿拉伯大饼、1瓶矿泉水和1袋压缩饼干。

当地时间6日下午5点,满载爱心包裹、贴着中国国旗的绿皮卡车到达烈士广场。

“难民看到我们时在欢呼”

海小宁回忆,当绿皮卡车刚停靠在广场,几十个难民就涌上前将车围住,“他们在欢呼,我听到他们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喊‘中国、中国’,还有人一直在鼓掌。”

{image=2}  悬挂有中国国旗的绿皮卡车。

越来越多的难民闻声而来。海小宁说,有的人已经好几天没吃饭,怕轮不到自己,不断往前挤。当地的几名大学生前来帮忙维持秩序,在车周围围成了“人墙”,告诉大家排好队。

秩序稳定后,两位志愿者在车厢里把一袋袋爱心包裹递给车外的海小宁,再由海小宁递给难民。

海小宁回忆,递给难民爱心包裹后,“有人双手合并跟我点头,用阿拉伯语说谢谢,有人还向我鞠躬,还有人说了句‘中国’,然后比了个大拇指,还有信徒跟我说‘上帝保佑你们’。”

两小时后,600个爱心包裹全部发放完毕。

海小宁和同伴并不是烈士广场上唯一的志愿者团队。当时,身边还有十余个公益组织在发放物资。有的支好帐篷、摆个桌子,在发放食物、钱或者口罩;有的在提供工具,呼吁难民清扫道路上的玻璃碎片。“广场像是个巨大的慈善机构,感受到了当地人的团结。”海小宁说。

一名当地志愿者告诉海小宁,他们从早上五、六点就开始清理街道上、房屋里的玻璃碎片和散落在地上的垃圾,一直清理到七、八点的时候才回家,其间都没有吃东西。

位于贝鲁特市中心的烈士广场是当地有名的休闲场所。海小宁说,这个广场曾经是一个让人感到欢乐的地方,圣诞节会摆满圣诞树,当地人会来广场上一起庆祝,“但现在它让人感受到的是苦难。”

海小宁说,黎巴嫩是他的第二故乡,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让海小宁对这片土地有很深刻的感情,“有时候出去吃饭会遇到给我们请客的人,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客人,理应给我们请客。”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黎巴嫩人的善意,海小宁说,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馈他们。

编辑 王煜

校对 吴兴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