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数字技术破解小微及消费信贷难题
作者|胡晓明「蚂蚁集团CEO」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5期
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当前小微信贷支持了数千万小微企业发展,关系亿万就业。消费信贷则在宏观上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并促进经济转型。当前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绝大部分都是满足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大部分都在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另外,我国的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远未到发展过度的阶段。长尾小微企业还存在广泛融资缺口,消费信贷覆盖率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信贷资源配置还需更加优化均衡。虽然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的提供面临触达难、风控难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和不该提供融资,更不应该否认融资提供机构的价值。对此,应该思考怎么利用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进效率,更加优质高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小微贷款和消费贷款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第一,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小微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亿万就业,改善国计民生。
小微企业发展普遍面临资金缺口问题,小微信贷是支持其发展的关键。但全国工商联2019~2020年对小微企业调研的大样本数据显示,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缺口依然普遍存在。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截至3月12日,78.0%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出现融资缺口,较2019年有融资缺口的企业比例进一步上升,同时仅2.4%的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满足了资金需求。在疫情危机中,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最希望获得的支持前两项分别是落实贷款优惠政策(39.2%)、降低贷款门槛(38.7%),两项均是信贷相关政策,可见小微贷款对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image=1}正因为小微企业的巨大社会价值,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和极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增长40%以上。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各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专项再贷款、再贴现、下调利率、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复工复产,最终目标还是在于保就业、保民生。
第二,消费贷款微观上帮助消费者平滑一生的消费提高效用,宏观上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具重要作用。
对宏观经济而言,消费贷款能刺激需求拉动消费。2012年,张艾莲和刘柏两位教授用数据分析过中国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拉动力。北京大学和蚂蚁团队研究过花呗,数据显示,花呗一方面可以促进消费者支出,用户在开通花呗之后,月均消费会上涨16%~30%;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商家端的消费,高达75.88%的商户表示开通花呗免息分期后,销售额提升明显,其中30.50%的商家表示每日的销售额有大于15%的提升。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该研究结论。
消费贷款还有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伦德尔·卡尔德(1999)从历史角度研究了消费信贷对美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发现从19世纪中叶消费信贷诞生以来,美国居民在消费贷款的帮助下,不断地改变着家庭的消费结构,如家具、缝纫机、钢琴、汽车、家用电器、珠宝、高档服装、住房等主要消费品在家庭消费中呈现递进式的结构变化。肖晔教授(2019)选用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也发现消费信贷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存在一定的升级效应。
在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国际贸易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内需拉动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发突显。2019年,我国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7.8%,这个比例其实还不高,还应该更多发挥消费信贷(非房贷)在消费增长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国内小微和消费信贷资源配置需要更加优化均衡
一是长尾小微企业仍存在资金缺口。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已在不断缓解,但长尾小微的融资依然存在资金缺口。根据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5月末,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普惠小微贷款已经支持了2863万户的小微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1%。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已有明显改善。但据前述数据估算,普惠型小微贷款单户金额平均约45万元,而全国工商联调研数据显示,39.6%的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在10万~50万元,13.2%融资需求在10万元以下,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长尾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低于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主要覆盖的范围,其融资依然存在缺口。
二是国内消费信贷配置不均衡,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结构上看,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分配不均,还有4亿多成年人未曾获得过消费信贷。根据人民银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8年我国39.88%约4.57亿成年人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过贷款,22.85%约2.62亿成年人通过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2018年我国还有37.27%约4.28亿成年人没有个人信贷。广大长尾群体的真实信贷需求尚未被有效满足,消费信贷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image=2}整体上看,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远低于美国家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波动中略有上升,2019年为13.7%;而美国家庭2010年的消费贷参与率高达62.6%,2016年上升至66.9%。美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一直超过60%,而我国家庭的消费贷参与率仍低于15%,处于较低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image=3}数字技术是破解小微和消费信贷难题的有效手段
第一,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世界难题。
小微企业贷款难、风险高,我们应该采用技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不予贷款。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信用记录,缺乏抵质押资产,规模小,经营风险较高,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为世界性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更不意味着不该给小微企业贷款,蚂蚁小微贷款多年实践表明,数字技术为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数字技术提升对小微企业风险状况的识别能力,有效识别优质小微企业,增加贷款的可得性,多环节改善风控能力。弗罗斯特等人(Frost et al.,2019)以拉美的电商平台公司美客多(Mercado Libre)为例,发现如果完全基于当地信用社提供的信用评分,30%的目标商户会被定位为“高风险”,失去获得信贷服务的机会,而大数据风控较高的信用“分辨率”让更多的尾部用户获得信贷额度。在贷中、贷后环节,布查克等人(Buchak et al.,2017)和福斯特等人(Fuster et al.,2018)等研究发现和证明,运用数字技术相对于传统金融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贷后监测和更强的债务执行。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则发现,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小微贷款风控中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以及非传统的信贷评估数据,有效提升了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
第二,数字技术有效提升消费信贷的普惠覆盖。
在消费信贷市场,国内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制约了消费信贷的普及。2017年美国成年人征信覆盖率达95%,瑞典的征信系统已覆盖全国16岁以上人群。我国大陆地区征信系统近年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还有4亿~5亿人尚未形成征信记录,已采集信息的群体中也还存在信息不完善、不充足的问题。这制约了高度依赖征信体系的传统金融机构为长尾人群提供普惠融资的能力。
数字技术增强了消费信贷的普惠性,实现了比传统消费信贷风控模型更好的风控效果。王正位等(2019)基于国内数据贷款平台的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贷借款人这类信用记录不足的群体,传统征信信息往往不足以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引入更加高频的消费行为信息能够有效补充额外的信息含量,提高对信用信息薄弱人群的风险识别效率。这既提升了消费信贷能够惠及的人群,又在传统征信的基础上增强了风险控制的能力。
数字技术支持的数字消费信贷对传统消费信贷形成有效补充。蚂蚁集团研究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做过一个家庭金融调查,发现数字消费信贷在低收入以及非一、二线城市中参与率高于银行消费信贷参与率,对传统消费信贷形成有效补充,将消费信贷服务有效输送到相对下沉市场。
第三,以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有效发挥金融机构配置金融资源的职能,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提供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总体上看,是发挥了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的。近年来,国内小微企业融资情况持续改善,消费信贷市场稳步发展,并且大部分金融机构经营稳健,各类融资风险总体稳定可控,特别是一些互联网银行和互联网小贷平台的探索和创新富有成效。说明国内金融机构满足了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还是比较好地扮演了金融中介的角色,无论从带来经济价值还是综合社会价值的角度看都还是可圈可点的。
当前,应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进金融行业的升级转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面对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控制和限制正常的融资需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否认融资机构的价值更无意义,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当前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革新金融机构获取用户、服务用户和风险管理的方式。经过疫情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加快,金融机构应当拥抱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实现获客、营销、风险决策、授信、销售、客服等服务的全面数字化,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互联网公司也应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发挥彼此优势,建立数据融合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 赵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