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上市公司要避瓜田李下之嫌
原标题:上市公司要避瓜田李下之嫌
木木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曹植写的《君子行》里脍炙人口的两句诗。这两句诗的意思也很直白,即,身处利益之下,最好不要做容易引起别人怀疑的事情。证券市场是利益猬集之地,上市公司身处其间,也要心存谨慎,时刻避免瓜田李下之嫌,这既是在市场中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维系整个市场体系健康运转的关键。
避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牢牢维系相互间的信任关系。一方的举动,惹起另一方(或几方)的疑心,这几乎是一切信任关系被瓦解掉的肇始。相互间的信任没有了,随后的变数就很多,许多事情就不好办,许多风险就不可控。对此,上市公司要有底线意识。
要维持住与投资者、中介、市场、监管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要力争在一切行动上避嫌,尽量避免“瓜田纳履”“李下正冠”之事的发生,不主动制造威胁双方信任关系的破坏因子;另一方面,如果经营活动有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上市公司就一定要尽可能地详细信披,别怕麻烦,身处瓜田李下,鞋帽需要处理了,先扯着嗓子四面吼几声,完事后,再四下嚷嚷几句,如果能向着天边的云彩挥挥手,当然就更好。
上市公司有心若此,被信任的基础就一定很牢固;有了这层信任关系的加持,即使有一天上市公司真的口渴难耐,想摘个瓜果救一时之急,习惯性地大大方方广而告之一下,估计问题也不大——市场原本就有这样的功能。证券市场格外看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根本原因正在于此。相互间的充分信任,是维持这个市场正常运转的源动力;只要信任在,具体问题都好办。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尤其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不断强化这个源动力就至关重要。不过,这个道理虽然很浅显,但在现实中,还是有上市公司或有心、或无意地试探这个市场重要支柱的牢固性。在既往的实践中,也确实有许多试探者因为各式各样的小动作而获得或大或小的私利,市场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似乎“自愈能力”也格外强,这大约就给了一些上市公司一种错觉——抓住机会偷偷摸个瓜果,是不赚白不赚的大便宜。这确实是一种错觉。尤其是在市场防范机制日渐完善的当下,这种错觉就错得更离谱儿。
心存侥幸,是一些人的先天病。有这种先天病的人,总会顽固地认为自己是那个自外于历史规律、自外于制度规范的幸运儿。于是,被抓住的“偷瓜贼”再多,吓阻作用似乎也不大。对这种心存贵恙者,市场各方恐怕就要时刻警惕,只要见其腰欲弯、手欲抬,马上就大声喝止、甚至远远甩过去一支“没羽箭”,总被如此盯防,先天病要发作,估计就不太容易,时间长了,或许就能除了病根儿。
当然,一些上市公司的无心之失,也确实存在,毕竟身边瓜果太多,举手投足间也难免有所疏忽。对这种不小心惹人误会的举动,市场各方一方面要综合发力,继续强化预防、提醒的机制,把这样的疏失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地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避免对市场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另一方面,对那些记性格外不好、总有类似失误之举者,恐怕也要在制度上制定一些有效的惩罚措施。
从市场的现实情况看,相较有心“犯病”,这种无心之失对市场中信任关系的危害同样不小,这种无心之失多起来,市场一样要出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金发科技关于巨额口罩出口美国合同的信息披露,前前后后、多多少少都是有瑕疵的。否则,此事也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反响,合同终止的信息披露后,也不会火速引来交易所的监管函。
从目前的一些舆论反应看,金发科技巨额出口合同忽来忽去之事,显然已经影响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投资者甚至由此联想到当年的“杭萧钢构事件”,双方信任关系遭到破坏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件事、这个不知避嫌的无心之失,就对市场有了普遍的警示意义。类似的事情,只有越早、越彻底地予以解决,投资者、市场遭受的消极影响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引起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