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854

新京报:夏粮收购量减少 更多的是因“惜售”

新京报2020-08-14 12:26:391

原标题:夏粮收购量减少,更多的是因“惜售”

{image=1}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发布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这个数字引发了舆论的广泛担忧。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注意到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公布的夏粮产量为1.43亿吨,同比增加120.8万吨。对照两组数据,不免让人产生疑问:粮食都去哪儿了?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产量数据造假虚报?

如今我国粮食统计乃至国家统计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在技术上已经日臻成熟,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谋求锦标进行的人为造假已无必要,这几年关于统计“挤水分”的要求也是频见媒体。生产效率的提高、气候的加持都为今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另外,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只是阶段性的收储进度,也就是8月5日之前主产区小麦的累计收购量,还不足以代表全局。不过,收储量较往年减少的确是现实情况。

夏粮产量数据在增长,小麦收储数据在下降,而粮食不可能会凭空消失。这些粮食去哪了?

其实,收储量下降表明,更多的小麦游离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掌握的数据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囤积在农民、粮食经纪人、小型加工企业的手上,通俗讲就是“农民惜售”“流通囤积”。

之所以如此,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有关。最低收购价的运行方式是:在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候,启动最低收购价;而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候,则不启动。相当于政府为稻谷、小麦生产构筑了一个安全防线,确保农民种粮收益有保障。

能够看到,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2元(三等),而市场收购价为1.15元,要高于最低收购价。尽管今年也启动了最低收购价,但是由于小麦市场价高于最低收购价,因此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顺价销售,也可以待价而沽。往年由于小麦价格低迷,往往只能选择销售给指定粮库,所以在小麦价格低迷的状态下,国家收储的粮食数量更多;在小麦价格上涨的状态下,国家和社会收储的粮食可能更少。

夏粮收储数量变化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对于今年夏粮收储减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市场机制在粮价形成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也是近年来完善粮价形成机制的应有之义。对此,我们应当乐见其成。

理论上来说,我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仍然很高,在夏粮增产的背景下收购价格应当保持平稳。今年小麦价格的突然上涨也令人疑惑,其实原因还在于玉米价格上涨,相当一部分养殖企业改变饲料配方,采用小麦对玉米进行替代,增加了小麦的消费。

在非洲猪瘟疫情之后,“二师兄”的价格一直很坚挺,由此也带动了养殖企业的复产和扩产。当前非洲猪瘟疫情仍然没有解除,中小规模和散养农户并没有摆脱疫情风险,因此在养殖的复产和扩产中,都是以规模以上的企业为主。规模企业的饲料来源相对单一,因此拉动了玉米和豆粕需求,不仅拉动了玉米、大豆价格上涨,也间接带动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并导致在8月5日之前小麦收储的下降。

另外,2020年的确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疫情还在广泛蔓延,国际环境复杂,这也导致了舆论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直线上升,市场的恐慌情绪之下,惜售、囤积的意愿也就更强烈。但其实,我国的粮食无论产量或是储量都非常充足,只要保持理性、倡导节约、拒绝浪费,粮食安全和粮价平稳都不会产生大问题。

因此,对照小麦收储下降来看,公布的数据并没有问题,对应的社会事实也没问题,这些数据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粮食流通越来越灵活、成熟,大可不必担心口粮问题。

但也要看到,此番收储数量下降虽跟国内粮食减产未必有太紧密的关系,但在世界粮食产量受限于疫情减少的背景下,我们依旧需要对粮食危机保持足够的警惕,毕竟,未雨需绸缪,有备方无患。

□胡冰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东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