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财经:积极推动高职技能教育,为中国制造积累人力优势
因此,我们希望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短缺的背景下,避免过多初中毕业生流向社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其次,大学教育应该进一步提高质量,淡化升学率要求,避免过度综合化,甚至一些大学应该积极转型为职业学校,减少综合性大学过多的现象。
原标题:积极推动高职技能教育,为中国制造积累人力优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受疫情冲击,今年中国稳就业保民生形势严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尤其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报告还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从全球范围和经济历史上看,大部分年轻人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受害者,因为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在人力竞争中处于劣势,失业则进一步导致错失在工作中掌握劳动技能的机会,由此引发的“疤痕效应”令他们日后更难进入职场。
最近几年,中国老龄化加速,年轻人就业压力不大,甚至制造业一直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但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和结构,与中国经济调整和转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应该借机完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年轻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劳动技能与素质。
责任编辑:杨亚龙
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高技能人才只有0.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而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达到2:1以上,供需矛盾突出。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体系需要尽快改善,以尽快更好地满足技能人才的培训要求。
从毕业生就业率也能发现这种明显的结构性现象。中国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 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但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93.1%),最低的是法学(85.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电气类(95.5%),排前三位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而艺术学、经济学、理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较多。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其次是公共事业大类、材料与能源大类。
从中国市场对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大学、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中可以看出,中国需要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培训,教育供给结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中国重视学历教育,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素质培养和技能传授也变得非常重要。
中国正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并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但是,中国制造业缺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制造质量,这主要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升。以德国和日本两个制造业强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以学徒制培训方式实现,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了迎接工业4.0时代,德国也启动职业教育4.0,强化职业教育数字化趋势。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则在就业阶段强化了制造业的工匠精神,使得工人可以在企业长时间培训和积累经验。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职业教育中,教育培训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并且制造业工作往往具有高度流动性,导致部分工人无法在企业长期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迈向智能制造时代,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但更基本的要求是提高制造质量。如果进一步提高了质量,中国很多国产零部件、设备等就会得到市场更多的应用,这有利于技术积累和进步。
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全国约50%左右的初中生能够升入普通高中,未能升学的一些人进入高职高专学校,也有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此次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就是避免这部分直接进入社会的人群面临失业问题。高中大学升学率全国平均而言则有80%左右,但高等职业教育仍需推进。本科高校扩招造成的高升学率以及部分大学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得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也无法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