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196

学习小组:给办事拖沓的单位发“蜗牛奖” 这办法不错

海外网2020-08-24 21:24:060

原标题:给办事拖沓的单位发“蜗牛奖”,这办法不错

最近,“蜗牛奖”火了。

据报道,8月14日,浙江省缙云县举行了一次别具一格的“颁奖仪式”。当地两家单位因推进工作效率太低,被县政府颁发作风建设“蜗牛奖”。

蜗牛动作慢慢吞吞、作风松松垮垮,把这么个大“奖”牌挂在自家单位,自然脸上挂不住。从现场视频来看,领奖人捧着奖牌的表情也是万分尴尬。设置“蜗牛奖”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思想懈怠、工作疲沓的干部“红红脸”“出出汗”,达到警示教育和提醒鞭策的目的。

一查网络,近年来,把“蜗牛奖”作为鞭策后进、改善作风办法的地方还真不少——

2016年1月,江苏省泰州市最早设立“蜗牛奖”,专治官员不作为;

2018年,浙江省缙云县下发《缙云县作风建设“蜗牛奖”认定暂行办法》;

2019年5月,浙江省嵊州市以“作风建设年”为统领,设立《“奔跑奖”“蜗牛奖”认定暂行办法》;

2019年9月,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设立“蜗牛奖”

……

每次颁发“蜗牛奖”,总能引起社会关注,这也反映出群众对懒政怠政的反感和厌恶。

现实中,个别干部奉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方针”,对任务能拖就拖,对问题能躲就躲。

习近平就给这些人“画过像”:一些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image=1}

这些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可能不贪不占,无非就是工作作风拖沓,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细究起来好像也没什么“硬伤”,让你拿他没办法。但这种风气是地方干部管理中难以根治的一大顽症。

这涉及到干部考核中的一大问题:怎样考核绩效。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公务员群体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压力大、任务重,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但也有人觉得,公务员大都“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混日子的居多。

为啥会有这种分歧?归根结底,在于绩效考核不够严格。在一些单位,越是能干、会干的人,越容易沦为“鞭打快牛”的对象;越是不能干、不会干的人,领导越不愿意用,反而落得清闲。

但到考核的时候,两者的差距却并不明显。由于没有客观的考核体系,干得多的人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多干多错”,反而在考核中不占优势。而如果干得少的人因为人情、资历等排资论辈在前面,难免会让人们产生“干不如混”的想法。

如何扭转这一现象?完善绩效考核是题中之义。

2013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习近平曾专门指出,解决干部想干事问题,就要改变多干多出事、少干少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逆向激励,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一直以来,我们常采用传统的行政问责方式对官员进行监督、处理。这种问责大都是事后问责,即在引起“大事件”、造成“重大不良后果”之后才启动问责程序。但日常的隐性失职、领导不力、工作懒散等行为很难纳入考察范围。

“绩效问责”作为传统问责手段的补充,更强调依据政府的绩效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开展问责。在“绩效问责”制度下,“无过”难以成为领导干部逃避责任的借口,还会因为没有达到应有绩效目标而被追究责任,促使其摒弃懒散的工作作风。

{image=2}

2018年3月,浙江缙云首次颁发“蜗牛奖”。(图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从现实看,“蜗牛奖”的确能让获奖单位知耻后勇。

比如,缙云县工作人员介绍:过去村里一条道路建设工程,因政策处理困难,一条路拖了1年多难以完工。但责任单位被颁发“蜗牛奖”后,项目上立刻成立专项攻坚组,不到10天内,就完成政策处理工作,大大加快了这一项目的推进速度。一个公厕整改项目,也是在“得奖”后不到1个月时间就完成整改……

对于“蜗牛奖”得主,缙云县已建立起督察销号制度,严格监督其工作作风整改落实情况、项目推进效率等等。达标后才能被“销号”,脱掉“蜗牛奖”的帽子。

从这个角度看,设立“蜗牛奖”确实是“绩效问责”的创新之举。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南方网等

责任编辑:吴金明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