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应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动
原标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应将金融科技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动
每经记者 张祎
“在当下这一重要阶段,应将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动和实施,为中国未来始终在这一领域走在行业发展最前列形成支撑和保障。”
8月25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金融科技专题赛决赛暨颁奖典礼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发表主旨演讲,对金融科技的战略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本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首设的金融科技专题赛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中国银行业协会共同主办,吸引了100多家来自全国的项目团队参赛。
对于近两年来金融科技呈现出的全面开花态势,连平在演讲中指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目前为止,这种产业先发优势还没能完全升级为核心技术优势。他强调,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但对于金融业至关重要,对于国家战略来说,在很多方面也显现出重要性,有必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进行规划。
争取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
在连平看来,争取全球金融治理的话语权,是国家战略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连平观察,在全球治理框架中,中国已经在许多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拥有发言权甚至具有主导权。但在金融领域,我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发言权、主导权还比较弱,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那么,这种拓展的空间未来靠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我们金融的进步,尤其是要靠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连平指出,如果拥有越来越高水平的金融科技能力,就可以在全球的金融治理中间占据制高点,站在最有优势的前沿阵地,对于全球金融治理的规则、标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从提升中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角度看,金融科技的作用也强于传统模式。
从全球统计规模来看,中国金融业的规模已超过了美国,位居全球第一,尤其是中国的银行业,规模大、总量大。
“但问题是,中国银行业块头这么大,可它在海外各种国际业务中占有多大的份额呢?其实是很低的。”连平指出,虽然一些有实力的大行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但只有个别银行的海外业务在整个业务比重中的占比超过20%,其余银行的海外业务占比基本都在10%甚至5%以下,主要业务还是在境内。而再看我国的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海外业务更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究其原因,连平认为,虽然中国金融业块头大,但在竞争力、业务能力、经营管理的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国际竞争力仍然比较弱,在未来需要大幅度地加以提升,使之与整个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
“那么,这种提升靠什么?靠我们传统的模式吗?那肯定是不行的。”连平认为,中国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金融科技加以推动和引领。
他表示,现在金融科技正拥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和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怎么把握好金融科技的精髓,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推动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流程的优化、风险控制体系的高效提升等,需要有国家更高层面的战略规划。
快速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放眼全球治理和国际竞争后,连平又把目光转回国内。
连平表示,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向前推进。虽然包括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等在内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体系正在拟定,但在受到外部强有力冲击的情况下,仍会受到许多制约,甚至存在一些障碍。
“我们都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若没有有效的金融支持,恐怕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而放慢前进步伐。”
连平指出,从金融科技的特质看,就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以及流程、风控体系、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优化,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来更好地替代传统金融的做法,支持金融和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是国家接下来在“十四五”规划中应该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连平同样看到了金融科技的巨大推动力。
连平表示,仔细分析改革开放可见,改进的既有需求,也有供给,但主要在于供给方面。那么现在也是这样,要将不断扩大需求作为一个基点,同时要把供给很好地加以理顺,将供给的能力跟需求很好地匹配起来,不断地提高适配性。
要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能够循环得比较顺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推动要素保持一个合理的、顺畅的流动,而这些都需要金融来加以支持。
“毫无疑问,如果使用过去很传统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是很难为实体经济的‘双循环’做好服务和支持的。”连平指出,应该按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要求,快速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服务好这个领域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潘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