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放缓 绝味鸭脖转变开店模式
原标题:连续3年净利润增长放缓,绝味鸭脖转变开店模式
记者 | 吴容
编辑 | 昝慧昉
8月26日晚间,绝味食品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3亿元,同比下滑3.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74亿元,同比下滑30.78%。
绝味食品称,为应对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需要,今年年初暂时关闭了部分门店;同时,在疫情期间加大了对加盟商扶持,使得销售费用达到2.35亿元,同比增长15.21%。这些成为了过去半年来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采用以直营连锁为引导、加盟连锁为主体的销售模式,使得绝味食品在中国市场快速扩张。
截至报告期末,绝味食品在全国拥有12058家门店(不含港澳台)。而在2019年底,这一数据为10954家。这意味着,2020年上半年新增门店1104家。财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0%以上来源于加盟渠道的产品销售。
依赖加盟模式让门店规模快速提升,公司借助规模化也可获得收入增长。不过,从过去三年来看,公司净利润增长正在放缓。
根据财报,2017年至2019年,绝味食品营收分别为38.50亿元、43.68亿元和51.7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7.59%、13.45%和18.41%;净利润分别为5.02亿元、6.41亿元和8.01亿元,同比增长31.93%、27.69%和25.06%。
从2019年起,绝味食品改变了“跑马圈地,饱和开店”营销策略,开始走深度覆盖,渠道精耕路线。这一年,在回答投资者密切关注的未来开店节奏时,绝味食品也曾表示,彼时公司门店数量已突破一万家,未来公司将在多开店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开好店、提高单店营收上。
这样的做法似乎有所奏效。2019年财报显示,绝味食品单店收入为44.94万元,同比增长5.77%,不过财报也提到,单店收入的提高有赖于公司在2019年上半年推进的满减活动及小部分产品的提价。此外,2019年财报的销售费用中还多了一项此前没有的“加盟商推广营销费用”,费用达到537.5万元。
在最新的半年报中,绝味食品再度提到“深度覆盖,渠道精耕”,公司在重新深化商圈布局,打造交通体、商圈体、社区体、沿街体等7大渠道。最近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绝味食品表示,疫情期间,公司鼓励现有经销商逆势开店,抢占核心地段。
万店规模之后,绝味食品很难不去思考门店拓展的天花板。
相比一、二线城市成熟的市场消费环境,再逐渐下沉开店难度可能更高,低线城市的消费力、营销和渠道打法的不同需要去适应,对供应链密度也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成本会加大,短期内未必能达到“开好店、提高单店营收”的目标。
可能是考虑到市场逐渐饱和,界面新闻看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绝味食品近日透露,部分地区已不再接受新的加盟。此外,它也在计划进入其他市场,除了已经进入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绝味食品还计划在中国澳门和日本开店。
拓店之外,在产品端上,公司目前形成了以卤制鸭副产品等卤制肉食为主,卤制素食、包装产品、礼品产品等为辅的近200个品种的产品组合;鲜货产品和包装产品两大产品群,前者包括“招牌风味”“黑鸭风味”等系列;后者包括“简装系列”“精装系列”等。
除了鸭脖等卤制品,绝味食品也试图在其它细分领域舀一瓢羹。据天风证券研报统计,绝味食品已投资不少于16家与食品、餐饮相关的企业。
刚刚过去的7月,绝味食品旗下全资子公司投资的广州绝了小龙虾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完成备案手续。这意味着,绝味食品将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于从事小龙虾、牛蛙、蟹等水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
责任编辑:张玫
一年花2万买盲盒 为什么成年人这么不理智?
我们公司很多同学都是80后、90后,他们小时候最喜欢买的商品之一,是小浣熊方便面。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吃方便面,而是收集方便面里的《水浒传》人物卡片。《水浒传》里有108将,打开一包方便面,里面的卡片人物也许是宋江,也许是燕青,也许是武松。如果想全部集齐,就得不停地购买。这种对不确定的好奇,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买多了之后,方便面倒成了配角,人物卡片才是主角。0001聚焦误导销售、强制搭售等乱象 银保监会开展互联网保险专项整治工作
作者:袁园继《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实施后,银保监会又针对互联网保险展开了全面摸底排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保险有序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于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等组织开展全面摸底工作,逐条对2020年以来的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排查。0001H&M产品遭全网下架 曾因掺杂掺假、虚假宣传等被罚16次
H&M是个快时尚服装品牌但一直以来质量问题被广为诟病3月25日,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7年至今,H&M因掺杂掺假、以假充真、虚假宣传被罚16次。其中,因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被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处罚12次;因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1次;问题被行政处罚3次。{image=2}1因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