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每年损失掉一个四川省的粮食产量
原标题:触目惊心!每年损失掉一个四川省的粮食产量…
来源:瞭望智库
近日,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后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而四川省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99亿多斤。
记者?| 周楠、王建、宋晓东、董峻
本文综合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ID: XHSXHSD),原标题分别为《颗粒归仓?难!》,《8%的粮食在这个环节损失掉》,《有一种极大的浪费普遍存在!看看你有没有添柴加火》。
1
收割环节损失突出
在记者近日的调查中,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不要说颗粒归仓,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高达10%。
收割机驶过的田地粮食损失令人心痛
小暑过后,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机轰鸣,拖拉机来往,粮农正在抢收早稻。
湖南省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望着眼前的农忙景象,却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机驶过的田里,往往留下不少稻穗,稻谷更是四处撒落。他捡起一株饱满的稻穗,叹了一口气:“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粮食收割效率,但作业还不够精细,导致损失不少粮食。”
记者在湖南、黑龙江、河南等多个粮食生产大省采访时,粮农普遍反映,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损失率在3%至5%不等。”湖南省的种粮大户向铁青告诉记者。
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记者曾在黑龙江省多处大豆收割现场采访,看到地里有一些遗落的大豆,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荚,里面还夹杂着10多粒大豆,可见脱粒不彻底。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过去手工收割,损失较少,现在收割进度快了,损失也大幅增加。
机收玉米的损失也比较明显。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刘国明种了5000多亩玉米,他说,玉米粒比较干、脆,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如果玉米倒伏,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损失进一步增加。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理论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条件计算损失率,但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割条件,比如粮食过度成熟导致更易脱落、下雨天导致谷粒黏附影响脱粒等。
还有因为成本考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略。湖南省沅江市种粮大户周波说:“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风容易倒伏,倒伏严重的,收割机难以收割,人工收割成本高,往往就放弃了,损失率有时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image=1}
此外,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也导致不少浪费。河南省濮阳县农民马文田家的地在黄河滩区,地块不规整,边角地狭小,无法机收。他说:“闲的时候自己用镰刀收一遍,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收割机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
周波等种粮大户反映,在收割环节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中,收割机械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比较突出。
陈志认为,当前的不少收割机难以对作物进行高效、优质处理,比如不能对玉米的籽粒、芯轴、秸秆、苞叶分别进行精准剥离;水稻收割机的清选工序,长期存在严重的黏附堵塞问题,籽粒不能及时分离;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碰撞穗头,产生严重的掉粒损失。
陈志告诉记者,摘穗、脱粒工序中的高速碰撞,均会造成严重的籽粒破碎。籽粒一旦破碎,尤其出现了裂纹,对后期的存储影响比较大,只要储存环境含水率稍高,就极易产生霉变,无法再作为口粮使用。
他说:“收割机的损失率有国家标准,但碰撞造成的籽粒破碎,特别是裂纹很难测定,长期缺乏相关国家标准。”
多位粮农和农业专家反映,国产收割机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黑龙江省鹤岗市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兆友说,作为农机装备中重要的传动变速系统齿轮,国内一些产品磨齿精度相对较低,啮合紧密性较差,导致在换挡、变速、转弯的实际作业中容易发生卡死、操作延迟等问题,会影响作业质量和操作安全性。
陈志认为,国外收割机的设计制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田间试验支撑,部分机械性能相对更好。但也要看到,国外收割机面对的多是集约化程度高的田地,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可变因素较少,作业相对稳定。
他说:“我国粮食品种、农艺、气候等存在多样性,形成天然的多变农业工况,导致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应用,难以具有普适性。以玉米为例,我国种植行距在30至65厘米之间变动,各地不一,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而部分农业发达国家的玉米种植行距统一,一种机械能够对各地玉米作业,损失率较低。”
加强农业机械科研攻关,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国农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收割机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操作人员素质优化、抗倒伏粮食品种的研发等等,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朱启臻告诉记者。
{image=2}
——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粮食收割环节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陈志建议,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
——要突破一批关键性重大技术,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陈志建议,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黏附、断裂等规律,精准构建作物与机械互作模型,开发能够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传感器,形成对多种作业工况的调控技术,实现作物收割降损、增效。
——要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要降低土地细碎程度,种植规模越大,田块越成系统,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有利于降低损失。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李国祥建议,对农机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其节粮意识,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
2
农户储粮损失比例达8%
农户在粮食储存环节造成的损失严重:据粮食部门统计,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达8%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粮食收获后,一些农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农田地头搞“地趴”式储粮三四个月,等到价格合适再出售。这种储存方式容易导致粮食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损失。
{image=3}
农户“地趴粮”易发霉腐烂,一些合作社粮仓散热不好“烧粮”
夏收时节,周口市郸城县的一些农民反映,房屋潮湿,家里堆的小麦已经有霉味,至少有一成麦子没办法吃了。记者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S217省道边一家私人粮食收购点看到,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小麦被直接堆放在院子里,简单地搭盖上防水布。
在东北,粮食收获之后,不少农户也往自家院子里堆放,俗称“地趴粮”。农户们说,如果遇到冷暖天气交替,粮食常常发霉、腐烂,另外鼠害也令人苦恼。
黑龙江省青冈县种粮大户黄国玉种了200多亩地,每年收回的玉米都堆在自家院子里。他说,不少农户都采取“地趴”式储粮。有的农户自家放不下,就在田里找一块地平整下充当临时储存场所,等到价格合适时再卖给粮食经纪人。一般来说,都得储存三四个月。
“损失确实不小,一亩地收1500斤,在我们手中储存损耗就得近百斤。”黄国玉说,多年来一直这样存放玉米,没有太好的办法,每年都有粮食霉变的情况发生,还有一些粮食被老鼠吃掉。
记者走访了湖南省岳阳县等地的部分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种植合作社,他们的粮仓普遍简陋,仓库散热不好,稻谷加速陈化,出米率降低。同时,仓库密封性能不好,杀虫效果有限,导致粮食遭遇虫害,也会造成损耗。
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说,合作社的仓库一般没有空调,稻谷烘干后,热量没法及时散掉,堆在中间的稻谷就容易“烧坏”,一些米粒变黄的稻谷只能用作饲料。“前年,我们合作社没有注意这一点,200多万斤稻谷就出现‘烧坏’的情况,原本每斤1.2元,后来每斤不到1元就卖了。”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尽管通过实施“粮安工程”等措施,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粮食产后减损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农户储粮损失比例达8%左右。
{image=4}
现存效果好的储粮设备普遍容量小、价格高,烘干机等少人问津
在东北,有的农民将玉米存放在“玉米楼子”里。黑龙江省宾县常安镇种粮大户杨成发家有一大一小两个“玉米楼子”,大的长40米、宽1.5米、高2米,周边是铁丝网。杨成发说,这种储粮方式通风透光较好,可以实现自然风干,减少了损失。
当地农业干部介绍,采用“玉米楼子”进行储粮,损耗可降至5%左右,减少3%的损失。按每户年平均收获玉米40000斤计算,采用科学储粮技术,每户每年可减少粮食损失1200斤。按中等品玉米每斤0.7元计算,农户因此增收约840元。
为何很多农民采取“地趴”式储粮,而不用这种科学储粮仓?
黑龙江省木兰县种粮大户李斌种植400多亩玉米,每年都把玉米存在村头的一块空地几个月,等待春节后再卖。他说,种几十亩地用“玉米楼子”还行,但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很大,需要多个“玉米楼子”储存,投入成本太高。
为了减少农民储粮过程中的损失,前些年,国家粮食部门推出了科学储粮仓项目。黑龙江中良仓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柳芳久说,在当地推广科学储粮仓时,发现由于仓型容量小、性能单一,不适应种粮大户的需求,推广效果不理想。
柳芳久说,在黑龙江省推广的多是容积为12立方米和22立方米两种规格的储粮仓。东北耕地面积大,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较多,种粮大户少则种上百亩,多则上千亩、上万亩,科学储粮仓的需求量大。例如,容积为12立方米的储粮仓,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但连10亩地的玉米都装不下,成本太高了。
除了农户,部分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经纪人的储粮设施也很简陋,造成严重的粮食损失。
河南省兴业粮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兴业说,粮食经纪人从业门槛比较低,没有很好的储藏条件,建一个专门的仓库就已经是“高配”,很少有人花钱购置烘干机。一旦遇到降雨等天气,小麦的霉变率就迅速升高。
张兴业说,无论中小型粮食收购企业还是经纪人,从成本核算的角度,通常都不舍得花大钱购置烘干机械。比如,按照现有补贴政策,购置一台塔式低温循环烘干机要10多万元,但是损耗1000斤小麦,也不过1000元左右。
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减少农户、中小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储粮环节损失,对于节约粮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户科学储粮。
湖南省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岳文等建议,各地科技、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宣传与技术辅导,提高农民安全储粮意识,引导农民安全储粮,给农户传授科学、先进、合理的家庭储粮技术。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建议继续加大科学储粮仓推广力度,中央、省级财政多提供匹配资金,尽量减少农民购买成本,并通过粮食部门定向监督,确保“专仓专用”。
柳芳久建议,要根据不同区域、各类粮食具体情况,尽快研发出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仓型大小应以当地户均粮食产量为依据,避免出现粮仓大小不适用问题。
3
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
两份颜值不同的大米:一份是粗加工,色泽暗淡;另一份经过精细加工,洁白晶亮。你更青睐哪个?
记者调查发现,精细加工的粮食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但看起来“白细美”的粮食背后,存在粮食过度精加工带来的损耗问题。原农业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显示,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有的100斤稻谷只出30多斤米,精加工面粉有的出粉率仅为20%
在哈尔滨市双利精米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清理筛、碾米机、抛光机等正在作业。带着壳的稻谷进入车间后,历经三抛三选、去杂、碾米等28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
公司副总经理卞敬侠说,从水稻到大米,28道工序包含3次抛光,每抛光一次就会增加一次损耗,导致出米率降低一两个百分点。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粮食加工企业发现,粮食精加工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还在加工精度上“攀比”,精度越来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来越低,成为粮食“餐桌外浪费”的一环。
据业内人士反映,一般来说,100斤稻谷去壳后会变成80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又损失10斤左右,再经过两次抛光、两次筛选又损失4斤,这样共有14斤左右原本能吃的大米损失掉。
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农业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企业100斤稻谷只能出30多斤精米,剩下的多为碎米,只能用来做饲料。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过度精加工的问题。走进超市粮油货品区,麦芯粉、特一粉、富强粉……面粉类型五花八门。对比可发现,加工精度高,面粉更加雪白细滑,价格也高。
行业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小麦出粉在80%左右,但近年精加工面粉在市场的比例不断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一些“30粉”“20粉”。
“卖相”越好价格越高助推过度加工
国家对粮食加工有明确标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将大米加工精度分为“精碾”“适碾”,精碾为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至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为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至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至7.0%。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由于市场上精加工大米售价普遍高于一般大米,所以一些企业刻意提高粮食加工精度,还把高于国家标准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吸引消费者。
面粉行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由于小麦加工行业长期存在加工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而精加工面粉口感好、色泽好,售价更高,企业更愿意通过精加工来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利润。
湖南省益阳市粮食行业协会会长蔡达明说,近些年精深加工愈演愈烈,除了部分消费者的认知误区外,一些加工企业的推波助澜也不容忽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企业通过过度加工让粮食卖相更好,价格也就定得更高。
“好看”不等于“好粮” 应适度加工减少损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标准的过度加工会增加粮食损耗,粮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细”越好。
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总经理孙斌说,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越靠近小麦或者稻谷表皮的部分所含营养越丰富。
“为迎合部分客户需求,我们抛光3次。”卞敬侠说,经过3道抛光的精米,胚全部脱落,皮层全部剥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所剩无几。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的观念和需求也更加多样化。郑州市民刘珍珍说,过去讲究吃细粮,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常吃细粮对健康无益,米越亮、面越白,越是不敢买,可超市卖的多是这种粮,没太多可选择的,希望精细主粮之外,有更多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粗粮商品。
一些专家表示,粮食加工企业应将企业发展的重点和利润的增长点放在满足群众消费需要的产品创新上。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刚等专家建议,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粮食的健康与营养,加工企业可以将产品的重点聚焦在丰富产品种类、提升营养度、保证品质等方面。
针对当前一些企业过度加工导致粮食损耗的问题,卞敬侠、蔡达明等建议,应该推动企业切实遵循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降低损耗。
责任编辑:吴金明
2020年广东GDP预计超11万亿元 比10年前翻一番
中新社广州12月18日电(记者程景伟)《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8日公布。《建议》称,“十三五”时期,广东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0000“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image=1}责任编辑:祝加贝最高检报告显示,1999年至2019年,检察机关起诉严重暴力犯罪从16.2万人降至6万人;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比从45.4%降至21.3%。“醉驾”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增长19.4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增长34.6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增长56.6倍。0000我国建成5G基站占全球70%以上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记者近日从工信部了解到,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建成5G基站81.9万个,占全球70%以上。云购物、云制造、云医疗……在5G网络“加持”下,更多应用正在不断丰富完善。刘国中、赵一德、信长星履新后的首次亮相(图)
来源:北京青年报撰文|蔡迩一今年以来,省级要员人事调整不断。2月应勇履新湖北省委书记,3月龚正到任上海,4月李干杰空降山东,7月王宁晋升福建代省长、刘宁跨省到辽宁任代省长。就在7月底8月初,陕西、青海的三则人事变动又吸引了大家的关注——陕西省省长刘国中履新省委书记、河北的赵一德跨省接了刘国中的职位。紧接着,安徽省委副书记信长星出现在青海,8月1日,信长星履新青海省代省长。0000没新鲜竹子吃了,旅加大熊猫提前回国
由于当地可供大熊猫食用的新鲜竹子短缺,加拿大不得不让大熊猫“二顺”和“大毛”提前返回中国。目前,它们已经踏上回家的航班。{image=1}和之前日本民众得知香香要回家时的心情一样,加拿大民众对两只大熊猫的离开同样是恋恋不舍。{image=2}英国广播公司(BBC)28日消息,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航空运输困难,导致加拿大从今年3月起就出现了新鲜竹子供应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