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关系调查报告:七成国人认为印度反华情绪过度
原标题:环球舆情中心发布“中印关系”调查报告:七成国人认为印度反华情绪过度
[环球时报记者杨升 褚大业 张卉 刘彩玉 张旺 张倍鑫]自6月中印边境冲突事件发生以来,印度方面针对中国实施一系列歧视性举措,包括封杀多款中国App、限制中国投资等,使得两国关系迟迟难以回到正轨。《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时报舆情中心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日前以“中印关系”为主题合作开展公众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国人认为当前印度国内反华情绪过度。但对于未来的中印关系,仍有1/4受访者认为会“长期向好”。本次问卷调查于8月17日至20日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960份,覆盖全国7大区域的10个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你了解印度吗?”
“您是否了解印度?”此次调查,面对这一问题,多达七成受访者给出肯定回答,具体为:56.6%的受访者选择“比较了解”,16.3%表示“非常了解”。选择“不太了解”者占24.1%。
这一结果有些让人感到意外。“其实中国人对印度的整体了解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的了解肯定要超过印度,而大部分印度人了解西方也多于了解中国,原因是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同时在来往交流上远不如与西方密切。
当问及对印度的主要印象,“女性地位低”的中选率排第一,超过三成(31.4%)选此选项。接下来为“人口第二大国”(28.0%)、“中印关系”(27.3%)、“宗教色彩浓厚”(26.0%),“瑜伽”和“秩序/环境差”等的中选率也超过两成。相比之下,分别仅有5.9%和5.1%的受访者对印度的主要印象为“信息技术发达”“南亚主导国家”。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赵干城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主要是媒体报道量多造成的,尽管女性在印度政坛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对于底层民众来讲,女性的地位依旧非常低下,很多中国人对印度女性的印象停留在被强奸、拐卖、赶出家门等媒体的叙述上。林民旺表示,与此同时,媒体对印度其他方面的报道不多,这也导致中国民众对“复杂”印度的了解非常有限。
不过,调查还显示,受访者对印度这个国家及莫迪政府的整体好感度为“中等”,而在选择比较欣赏的邻国时,俄罗斯和巴基斯坦排在最前面,位列第一梯队,接下来是日本,印度则位居日本之后、韩国之前。
清华大学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谢超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印度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种神秘感,历史上的玄奘等高僧西行,给我们对印度留下相对正面的文化印象,当前宝莱坞电影和瑜伽等输出在国人中的响应度也较高。“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问题,普通民众其实并不关心细节,总体都是支持政府维护自身主权的立场,这两个现象可以相互独立,这也说明国人能区别看待民间交流和双边关系,这是国民性格更加成熟的表现之一。”谢超说。
中国人对本国军事实力信心足
调查发现,对于近期印度抵制、打压中国商品和企业的行为,35.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愤怒,认为应对等抵制,29.3%的受访者认为印度在“瞎折腾”,23.2%的受访者认为“是个麻烦”,应予重视,7.5%的受访者表示“围观吃瓜”。
成都世通研究院执行院长龙兴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35.3%”不算低,绝大多数中国人内心瞧不起印度,对印度的反制行为也无感,当然,具体企业、产业可能会受到印度抵制的影响。他认为,印度的经济实力跟中国相比弱很多,如果它折腾,自己损失会更大。而且,除了瑜伽、印度电影,绝大多数中国人平常接触不到印度元素,中国人去印度的也较少,所以大家是以一种无视、观望的心态看待,如果换成美国,估计比例会更高。
根据调查,约七成受访者认为当前印度国内反华情绪过度。具体问及是否应强势对待印度的无理行为时,70.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如此;如果未来再出现边境冲突,高达89.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中方采取武力自卫反击,而“强烈支持”这么做者占50.4%。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印度军事力量对中国构成威胁”这一观点,仅30.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近六成不认同。
对于这一结果,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醒说,中国人应更客观严肃地看待印军,要重视和尊重每一个潜在对手。“印军在同巴基斯坦频繁的军事冲突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也占领了中国的一部分领土。印军实力到底怎样,战场上说了算,而嘲笑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名要求匿名的军事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民众在军事上对印度的认知多半是由两个因素塑造的,一个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压倒性胜利,使得中国人很难形成印度军队靠谱的历史记忆;再一个是媒体关于印度军事新闻的报道,比如低级失误导致坠机,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潜艇爆炸,极其缓慢的航母建造速度,宛如杂耍的阅兵表演,腐败且依赖进口的军工产业等。“特别是关注军事的中国军迷们,在他们的舆论环境里印军就像个笑话。”
“在中印边境,印方是占有一定军事优势的,因为我军受地理因素限制,不可能像印方那样部署那么大规模的部队,这样成本会很高,战略上不划算。但是我国有强大的军工体系和基础设施。”这名专家说,“如果战端一起,我们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用强大兵力投送能力迅速弥补边境军力对比的落差,这也是每次中印边境紧张的时候中国都会公开展现的能力。这确能给予对方足够的震慑,也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
本次调查还问及“中印发展友好关系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三成受访者认为是“中印边界问题”,接下来为“美国干扰”(24.5%)、“印度对华敌意”(22.7%)。此外,约2/3的受访者同意“印度正追随美国对抗中国”这一观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当下中印关系恶化,美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牵制中国崛起,美国全方位、全政府地加大对印度的战略拉拢和诱惑,这使得中印关系的稳定性深受中美对抗的干扰。印度也视中美关系紧张为其谋求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新德里认为,它冒犯中国可能要付出的代价要少于它从美国那里所能获得的战略利益。
超过中国?“越来越不可能”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49.6%)的受访者对“印度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这一观点表示认同,27.1%的受访者表示不同意此观点。尽管印度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的举措,仍有46.1%的受访者支持中印两国未来在经济领域合作,其次才是人文交流(37.1%),地缘政治(31.4%)、科学技术(31.0%)、能源安全(30.5%)的中选率均超三成。
“经贸一向是中印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稳定器,除了在2019年被美国取代,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但两国的经贸关系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即印度对华贸易失衡,逆差比较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楼春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巨大的贸易逆差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印度产业链对中国的依赖,使得中国民众产生了前述感受和印象。
楼春豪说,莫迪2014年以经济改革发展推动者的形象上台,过去几年是中国对印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大量民企包括互联网企业进军印度市场。如今,印度方面将边界问题和经贸往来挂钩,禁止中国App、限制中国投资,不仅使中企遭受损失,动摇了它们日后赴印投资的信心,也是对印自身招商引资政策的打脸。“这个调查结果表达了我们的一个良好期待,但归根结底印度政府需要调整自己的政策。尽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没必要对印进行经济报复,我个人认为,在它对双边经贸关系做出更多伤害前,对这个南亚国家施加一些压力是必要的。”
阴霾未去,展望未来,中国人对两国关系乐观还是悲观?根据本次调查,2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中印关系会“长期向好”,25.3%的受访者认为会“时好时坏”,10.4%的受访者选择“长期向差”,20.4%的受访者认为会“短期变差”,9%的受访者认为会“维持现状”。
“如果是我选,肯定选‘时好时坏’。中印关系根本问题没解决,所以好不起来。就算解决了,地缘政治的竞争还是会让印度对中国的仇恨心态很难消失。”龙兴春说,“现在(各选项的)比例相对平均,可能是有些人出于主观愿望,希望两国关系长期向好,或者是其他原因。老百姓对国际关系不是很了解,基本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做选择。”
胡仕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认为未来中印关系将会有很多起伏,尽管印度不太可能发起一场针对中国的全面对抗,它却能在两国边界问题上不时制造麻烦。“(调查体现出的)一些中国人对中印关系的乐观态度,源于对中国整体国力的信心。通常来说,强大的一方对与他国的关系持更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谈及未来,还有一个屡屡被国际媒体放大炒作的话题——印度何时能赶超中国的?本次问卷调查中,问及“印度综合国力在未来多长时间会超过中国”,过半(54.0%)受访者认为“永远不可能”,认为印度在10年内会超过中国的仅占3.9%,认为100年后才会超过的占10.4%。
赵干城表示,在发展问题上,印度一直拿中国当坐标,希望和中国平起平坐,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在社会制度和发展结构上的问题,不是换个领导人就能够解决的,再加上中国发展的快速步伐,在超越中国方面,只能说印度越来越不可能。
责任编辑:刘光博
不确定的世界,中国的确定性从何而来?
{video=1}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贯穿2020年的问题在年尾终于有了回响,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回到五年前,经济下行、股市震荡、城市雾霾……五年前的难和焦虑一点不比今天少,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中国用规划,帮助问题一一解决,把想法一一变为现实。未来到底会怎样?不妨好好看今天的规划,认真看,你也许会对很多选择作出不一样的判断。责任编辑:朱学森SN240000011月20日前,北京高考生要完成报名资格现场确认
2021年京籍考生高考报名资格现场确认陆续开始,11月20日前全部结束。考生要在其报名单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名资格现场确认。高考生完成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个阶段且通过报名资格现场确认,才能参加北京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如何办理报名资格现场确认0000跨越6940天的热血沸腾!19年前今天 中国拿下冬奥首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16日电(记者邢蕊)十几天前,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火炬“飞扬”正式问世,随着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如期推进,北京冬奥会正在迈着稳健的脚步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昂扬前进。我们无比期待,一年以后的冬奥赛场,中国运动健儿又将点燃何等的冰雪激情。新的成就在不远方招手,此时此刻,不妨回顾中国冬奥首金的诞生历程,看一代又一代冰雪人如何用他们的激情和汗水浇灌出了这累累硕果。0000广东惠州:严控聚集性活动,全市停止非必要聚集活动
惠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1号)一、严格人员流动管理。请广大市民群众非必要不离惠、不出省,确需出省的,需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旅行社等带头落实非必要不离惠、不出省要求。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