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636

读懂美联储的“平均通胀”术语

时代周报2020-09-01 04:51:010

读懂美联储的“平均通胀”术语

陶短房 财经专栏作家

当地时间8月27日,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开幕。美联储(FED)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通过视频发布题为《货币政策框架评估》的主题讲话,表示未来美联储将采用形式灵活的“平均通胀”(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目标制,希望通胀在一定时间内平均增长2%,但通胀率上升到高于此目标水平时,FED将采取行动。

长期以来,美联储小心翼翼维持美国低通胀指标。尤其自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以来,以前任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L. Yellen)为代表的美联储主流意见,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平稳且不可逆,因此应迅速结束美联储的低利率时代,着重抑制随时可能到来的高通胀风险。

起初,这种观点得到特朗普附和甚至激赏。因此自2015年起,美联储持续开启3年加息通道,连续加息9次之多。2018年下半年,特朗普转而向美联储施压,甚至不惜恶语相向,逼迫后者重新开启降息通道。美联储在一度抵制后终于妥协,自2019年7月31日起半年降息3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联储先是在3月3日紧急降息0.5%,又在12天后索性一步到位,将最后可供下调的100个基点全部调光,令美联储基准利率降至0—0.25%这一历史低位。

“平均通胀”是美联储在基准利率再无下调空间,且经济并无起色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最新托市战略,不但继续锁定低利率,且彻底放弃以控制通胀为目标的长期利率调整标准。道明银行美洲证券部(TD Ameritrade)策略经理克鲁兹(Shawn Cruz)解读为,“鲍威尔的言下之意,就是即便我们都看到通胀加剧,也不意味着美联储会照惯例收紧货币政策”。

正因这变化如此大,如此有战略性,路透社才冠以“里程碑式”的形容。

有分析家指出,美联储的理论依据是对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期管理,即认定倘消费者和企业期待未来价格上涨,那么涨价会促使消费者更愿意在今天多多消费和支出,从而刺激美国经济触底反弹。但也有分析家认为,美联储调整政策,实质是这家素来标榜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金融机构对特朗普经济学的步步妥协。

市场能否接受这块“里程碑”呢?

“平均通胀”抛出后,美国标普500指数被进一步推高至创纪录水平,国际金融市场短线发出总体向暖的异动:30分钟内美元指数又大跌转为上涨到93以上,黄金盘中大涨40美元后又暴跌仅60美元,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在大跌之后快速上涨到0.70%。

这再度表明美联储政策的重大变化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作用于金融市场,同时也揭示,本已充盈着杠杆和泡沫的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再度满溢。这种流动性在趋利效应下会继续将资金牢牢吸附于华尔街,而非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自2012年确立2%的首选通胀目标以来的8年,仅在2018年很短一段时间通胀率达到过这一目标,平均通胀率为1.6%。许多时候,通胀率连1%都不到。如今采用“平均通胀”战略,会否如一些金融学家担心的那样,要么无效、要么过火,人们不得而知。

美联储的如意算盘是通过适度较高的通胀率,令其在未来获得重新提高利率的空间,从而恢复利率杠杆的有效性。但平均通胀一旦“钝化”,将导致长达数年之久的利率“躺平”,导致居高不下的金融泡沫风险。一旦骤然放弃这一新战略,在通胀未达预期标准之际就匆匆加息,又会减慢就业和收入的增长。

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持续影响通常会在几年内反应、消化,唯一可能在两三个月内立竿见影的,只能是“短平快”的金融证券市场。这对希望有政绩可供炫耀助选的特朗普及团队已足够:套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话,“我之后,哪管洪水滔天”。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