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520

调查:统一招生并未提升“非全”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

界面2020-09-02 09:38:490

原标题:媒体调查:统一招生并未提升“非全”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

只因毕业证书上有“非全日制”四个字,不少硕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作为改革后的新生事物,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然而在实践中,他们并未被平等对待,数十万“非全”学子正在呼吁同等就业权利。

因“非全”身份无缘省考面试

经过几天忐忑等待,8月21日,浙江省考考生李威接到招录部门的最终通知:因取得学历时间不符合考试公告要求,其报考2020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的面试被取消。

李威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是第一届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今年6月毕业,去年年底报考了浙江杭州某单位的公务员岗位。报名时,自己如实写明了“非全”身份,并在招录单位来电询问时对“非全”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被告知可以报考。

今年7月26日,李威参加了浙江省省考,并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面试名单。随后李威再次接到招录单位电话确认“非全”相关情况,“我将毕业证、学位证、三方协议、学信网学历认证以及国家部委关于‘非全’的相关文件一并提交给对方,对方表示,‘非全’是个新事物,他们不太了解,需要开会研究再作决定。”而李威最终拿到的认定结果是,他的毕业时间不符合公告要求,因此不具有考试资质。

记者查阅2020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公告,公告表明:2020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的,须在2020年9月30日前提供职位要求的相关学历学位证书。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考试的人员,须在2020年2月底前取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招录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他们完全承认李威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但由于其培养方式是非全日制,属于“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之外,因此按照考试公告要求,应在2020年2月底前取得毕业证书。

不过,对于招录部门给出的解释,李威并不认可,“仅凭‘非全日制’四个字就将我划分到成人高等教育、自考、电大、函授之列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将我们这类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李威对记者说,目前他仍在继续求职。

笔试面试第一 因“非全”清零

无独有偶,身处海南的白丁心也经历了与李威类似的遭遇。

去年年底,某高校2020届思政专业的白丁心报考了海南中学教师岗位。在报考之前,她特意到海南中学表明了“非全”身份,并询问该校是否会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改革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招考范围,海南中学的回复是将会根据报考人数及学校讨论的结果而定。

虽未得到明确回复,但白丁心提交的报名表和相关证明资料通过了海南中学网上初审和现场复审,并拿到准考证参加了笔试。当年12月21日,白丁心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环节,第二天,海南中学又在官网公示白丁心取得面试第一名并进入体检环节。

本以为通过资格审核并被允许参加考试就代表用人单位认可了自己的“非全”研究生身份,可海南中学随后在官网发布的一则公告把白丁心此前所有的应聘成绩清零。公告表示,白丁心系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学校本次公开招聘2020届全日制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条件,故决定取消其应聘资格。

如果“非全”研究生不符合报考要求,为什么在前期咨询和资料审核环节都表示可以报考?明明国家已经赋予“非全”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法律地位,为什么二者仍不能有相同的就业权利?白丁心认为海南中学存在就业歧视,并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

在海南中学对白丁心信访件的回复函中记者看到,海南中学认为,其一,并无法律法规规定将“全日制教育”作为招聘条件系歧视行为,且设置该条件是国家事业单位的普遍做法;其二,学校招聘能力有限,无法分门别类将所有人都纳入招聘范围,如果将有工作经验的人与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一起招聘,对后者不公平;其三,对应聘者的资格审查应贯穿招聘全过程,经人举报白丁心属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校经过仔细核实后取消其应聘资格。

对于用人单位的回复,白丁心并不认可。她认为,国家部委特别是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对同等学历不同培养方式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同等就业机会,海南中学作为教育系统内的单位,没能做到贯彻上级文件精神。

“非全”研究生呼吁:撕掉歧视标签

李威和白丁心的求职经历并非个例。中国商报记者接触到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均反映在就业方面遭遇到不平等对待。除了应聘受阻,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人才落户、补贴政策也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排除在外。

“在有些地方的人才政策中,全日制大专学历可以走人才落户,而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却不可以。读了更高的学历,反而不被认可了。”来自湖南的“非全”硕士研究生赵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同样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同样的国家线,同一标准质量培养,有些‘非全’同学甚至三年都在脱产学习,仅仅因为我们的毕业证上多了‘非全日制’四个字,就被各种区别对待”。

而之所以会这样,赵华认为,是因为很多人对改革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了解,仍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划等号,甚至有“交钱就能上”“质量很水”“混文凭”等误解。

中国商报记者查询相关文件了解到,201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研究生将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批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于2017年正式入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根据国家政策,注明“非全日制”只是为了区分两者的学习方式,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尴尬的是,统一招生并未提升“非全”研究生的社会认同度。去年秋招时,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就曾一度占领社交媒体热搜。为进一步维护“非全”研究生权益,今年2月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地制定人才落户条件也要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随后的3月4日,教育部又发布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其中就包括严禁设置培养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限制条件。

从去年开始,部分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陆续对人才招聘公告进行补充性说明,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招聘范围。不过,众多“非全”学子的求职遭遇证明,社会与人才市场上形成已久的歧视标签并没有那么容易撕掉。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祥在一项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同度的研究中表明,由于长期以来公众形成的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印象,即便并轨招生、就业同权等相关政策出台,部分单位也难拾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难,本质上是社会认同度低的问题。他提出,为提升认同度,非全日制研究生应基于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深层次并轨。

一些“非全”学子则认为,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困境,相关部门应首先从制度上予以帮助。“非全日制”四个字让他们饱受误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去“非”或更名,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命名为“统招统分”研究生,从而避免因学习形式产生的偏见。

虽然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时间不长,但从去年开始,它又迎来改变——不少高校招生简章明确“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人员”,这又会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个群体将走向何方?中国商报记者将继续关注报道。

(应受访者要求,李威、白丁心、赵华为化名)

责任编辑:武晓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