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整治自媒体乱象,必须“打痛”造谣者
半月谈评论员 郝娴宇
近日,艺人谭松韵母亲被撞案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在人们希望肇事者受到法律制裁时,却有一小部分自媒体、营销号利用人们朴素的正义感传播不实信息,肆意玩弄舆论,不仅严重扰乱互联网秩序,更对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公告称,已经清除一批相关账号。
由自媒体谣言引起的“舆论反转”已不是第一次。近年来,国家网信办等部门整治网络空间的步伐逐渐加快,不仅定期对互联网违规账号进行调查整改,更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规范自媒体和平台行为,网络生态得以有效改善。为何在此背景下,自媒体乱象仍然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除自媒体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网络平台监管不力之外,造谣成本低、处罚力度小是让众多自媒体从业者对谣言传播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就谭松韵母亲被撞案来看,向公众大肆传播“物证丢失”、“法院及公诉人有意偏袒被告人”等不实言论的账号最终仅仅被封禁了事,而账号运营主体却未受到任何处罚。况且,造谣的恶果已经产生,网友对司法机关的质疑并不会因此消除,网络民意的裹挟也可能对案件审判造成一定的影响。综观监管部门对于造谣账号的整治措施,不外乎教育、监督、封禁几种,与自媒体造谣产生的恶劣影响相比,这样的处罚显然偏弱。自媒体运营者在账号被关停后,换个“马甲”便可以继续生存,造谣成本近乎为零。
{image=1}
因此,对造谣账号,绝不能一禁就了事。要想根治自媒体虚假信息传播问题,必须切实提高造谣违法成本,以实实在在的处罚震慑造谣者。对此,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自媒体行为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让对自媒体的违法处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造谣信息发布者的处罚力度,建立账号运营者的失信黑名单制度,让造谣者寸步难行。唯有“打痛”造谣者,才能真正规范自媒体行为,还民众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