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短视频是“演”的?
原标题:还有多少短视频是“演”的?
自从有了短视频平台,很多生活中的小情景都被搬上了手机。
最近,一段“夫妻刚办完离婚手续走出民政局,妻子晕倒丈夫冷眼离开”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很多人觉得,视频中“前夫”的做法让人寒心。
然而,当地官方证实,网传视频实为摆拍。视频作者之前就拍摄过多段在民政局门前的摆拍视频。对此,有人激愤,有人劝“别当真”。
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逻辑:“别把短视频当新闻”这话,首先应对创作者说。
换一种思路,把视频翻译成文字,或许就好理解了。比如,一个做微信公众号的,直接在文章里这样写:“某某地方的民政局门口,一对夫妻刚离婚走出民政局,女方突然晕倒了,男方无情走开……”如果事后被证伪,这篇文章很容易被认定为造谣。
一段演出来的视频,很容易让一些缺乏求证意识和媒介素养的人,误以为真、随意转发,让以讹传讹的操作如滚雪球般堆积。然后,大家一起指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性扭曲”“道德沦丧”……
其实呢?都是在用键盘,对着想象中的“稻草人”一顿猛扎。
这个时候,作为视频拍摄者、演绎者、上传者,或者叫始作俑者的那一方,却在为自己翻滚的流量窃喜。
这种“演”出来的短视频,是对社会的软刺激,造成的不是物理伤害,而是情感伤害,是对世风人心的有意抹黑和恶毒攻击。
昨天,我在刷某短视频平台时,看到一则类似的演绎:一对男女故人相逢。几句寒暄后,男孩提出送女孩回家,女孩婉拒,但当男孩拿出车钥匙打开旁边的豪车时,女孩立马转身改口,说要到男孩家一起聊聊………
这样的视频有很多。我看到后,除了心里会有短暂的不舒服外,基本都一笑而过,因为我知道那是演的。但是我发现,我的父母经常把类似的视频当做现实案例讲。
这让我很诧异,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虚拟和现实傻傻分不清的时候,究竟应该怪被迫接收的受众,还是有意传播的创作者?我想,答案应该是后者吧。
生活就是生活,情景剧就是情景剧,还是要明确分开的。发布信息者,有义务做好标注和提醒。要知道,一次特定场合产生的误会,不仅会影响到当事人,还会上升到受众对一类人,甚至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误解和扭曲。
最近,一个被调侃为“四处观察”的新闻号,因无处不在、什么都发的调性,吸粉无数。但细看它发的视频,很多连起码的新闻要素都不全,有时候它还变身视频“搬运工”,却缺乏基本的事实求证环节。已经有不少人对它过度迎合短视频传播规律,过度追求粉丝和流量,缺乏专业严谨性的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
讽刺的是,有短视频平台,打出的广告语叫“记录美好生活”。别说很多短视频之所以热传,本身就是靠审丑、猎奇、打擦边球的下三滥套路,与“美好”相差十万八千里;就算要呈现“美好”,既然打着“记录生活”的标签,又何必行“表演”之事?表演得再美好,也不是生活。强行制造的虚幻“美好”,太廉价。
即便是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也需要真实的内容,新闻的严肃和规范更不容模糊。
责任编辑:郑亚鹏
外交部介绍美国驻成都总领馆闭馆以及中方接管情况
7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提问,今天上午,美国驻成都总领馆闭馆。发言人能否介绍有关情况?汪文斌表示,7月21日,美方单方面挑起事端,突然要求中方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对此,中方已向美方提出了严正交涉,要求美方立即撤销有关错误决定,否则中方必将做出正当和必要的反应。7月24日,中国外交部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0000香港入境处处长区嘉宏:会将危害国家安全者拒之门外
[环球网报道记者尹艳辉]香港国安法生效已逾一周,身兼港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的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区嘉宏接受香港“东网”专访时表示,若有不受欢迎的赴港进行破坏或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的人士,必会将他们拒之门外,无畏无惧地把守好国家的南大门。他认为,国安法属于全国性法律,立法过程严谨,内容也具权威性,也是一个契机能令港人重新出发,他寄语香港市民希望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image=1}00001年间3000多学生被捕,林郑月娥表态!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今日在由香港文汇报和香港教联会联合举办的“香港教育高峰论坛”致辞时表示,她已经要求教育局局长制定一套计划,全面在学校开展有关《宪法》、基本法、《国歌条例》及香港国安法的教育工作。林郑表示,这些法理的推广宣传,也应该与中国历史、国情教育有机结合,以全面深入有趣的方式推行,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国民意识和对国家发展的兴趣。0000首例“起底”港警案判了!女设计师将监禁28天
{image=1}案情透露,故判处其监禁28日,缓刑12个月,禁止所有针对警务人员及其家属的不合法“起底”行为。警方发现后展开调查,原标题:首例“起底”港警案判了!女设计师将监禁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