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再次搅动美俄欧局势 德国政府面临内外夹击
原标题:“北溪-2”再次搅动美俄欧局势,德国政府面临内外夹击
[环球时报记者青木 郑可 李司坤 柳玉鹏]连通俄德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最近成为一大焦点。因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中毒”事件,德国高层作出可能中止该项目的表态。此前,这个已完成94%的项目的最大障碍是美国,后者的“长臂管辖”导致工期延长,但德国和欧盟硬气地顶住了压力,毕竟它们不想看到自己的能源政策由华盛顿制定。在许多国际观察家眼中,“北溪-2”是俄德关系的压舱石,也是德国在美俄之间立场的风向标,牵动着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
德国政府面临内外夹击
“特朗普一直想扼杀一条俄—德天然气管道,纳瓦利内‘中毒’可以帮他实现。”美国《财富》网站8日称,过去一段时间,接近完工的“北溪-2”项目经受住了来自美国的外交重击,但随着一名俄罗斯反对派人士遭“下毒”,德国总理默克尔正面临越来越大扼杀该工程的压力。如果最终默克尔彻底改变其之前支持“北溪-2”的立场,那么受益者将会是美国。
这两天,随着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不断发酵,除了高官的表态,德国媒体上也有声音淡化“北溪-2”对德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称挪威、美国、北非都可以是替代选择,即便“北溪-2”顺利完工,也不会让欧洲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下降太多等。
就在一周多前,默克尔刚顶着美国的压力,重申完成“北溪-2”的决心。德国外长马斯当时也表示,德方不认为美国的域外制裁符合国际法,“我已经直接告知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几天后,默克尔又表示,纳瓦利内“中毒”事件和“北溪-2”不应混为一谈。
“北溪-2”是一个经波罗的海海底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总输气能力为每年550亿立方米,12个欧洲国家的100多家公司参与,其中约一半来自德国。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是项目运营商“北溪-2”公司的唯一股东。“北溪-2”项目总造价95亿欧元,由俄气出资50%,法国昂吉集团、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荷兰皇家壳牌、德国尤尼珀公司和德国温特斯哈尔公司各提供9.5亿欧元的融资。
去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内容包括对参与“北溪-2”项目的施工建设方实施制裁。这导致瑞士-荷兰公司“Allseas”退出,剩余160公里管道不得不由俄气独力完成。今年7月底,蓬佩奥公开表示要进一步制裁那些帮助参与“北溪-2”项目的公司,美其名曰“尽一切努力确保那个天然气管道项目不会威胁到欧洲”。8月初,三名美国参议员写信给德国北部穆克兰港运营方“萨斯尼茨港口有限公司”,扬言如果他们不立即停止为“北溪-2”提供后勤支持,美国将对其进行制裁惩罚。
“现在的情况表明,德国在俄美之间所面临的夹板效应比较大,纳瓦利内事件正在被德国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尤其是亲美派或对俄强硬派所利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德国政府的确面临着困难的选择,如果不对俄罗斯有所行动,很难对国内交代,但是不是要付出“北溪-2”的代价,至少现在看来可能性还不是很大。
崔洪建说,“北溪-2”在欧洲方面尽管是由德国主导,最大受益方也是德国,但该项目是多国参与,德国如果要拿这个项目进行某种交换,还得考虑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其他欧洲国家的态度。此外,如果德国真这么做,其向美国让步的嫌疑就很难摆脱。而且这么做的代价很大,还得罪了俄罗斯,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的外交选择。
虽然眼下一些人在淡化该工程对德国的重要性,但事实是德国一直依赖俄罗斯能源,约40%的天然气进口自俄罗斯,尤其是改变能源政策后,俄罗斯天然气成为德国能源改革的关键。根据德国情报部门的评估,往远了看,如果德国失去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加上一旦美国和伊朗爆发冲突,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德国经济或将崩溃。
8日,七国集团(G7)成员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以最强烈语气谴责纳瓦利内“中毒”事件。法新社称,虽然欧洲国家威胁要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但考虑到这些国家的利益,很难就如何制裁莫斯科达成一致决定。几天前,瑞典首相勒文曾表示,瑞典已经就颁发“北溪-2”施工许可证做出所有决定,必须遵守国际法。
海滨小城萨斯尼茨的反美怒火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去了被几名美国参议员威胁的萨斯尼茨。人口才1万多的萨斯尼茨是一个著名的海滨疗养地,但美国政客的一封信,让这个宁静的小城突然成为政治焦点。
76岁的当地人奥乐尔对记者说,那里的居民都很愤怒,“美国到处树敌,还发动一场场战争。俄罗斯人至少不会伤害我们,他们想与我们进行贸易并提供天然气”。当地人还告诉记者,远处停在港口的一艘红白相间的船只,就是铺设海底管道的俄“切尔斯基院士”号工程船。在港口,记者看到堆得整整齐齐的黑色管道设备。
许多欧洲媒体将萨斯尼茨比作德国“反美主义”的一个新据点。但无论是萨斯尼茨被威胁还是纳瓦利内事件搅局,都显示出俄欧能源管道所带来的复杂影响力。对于美国来说,俄欧能源关系紧密是它不想看到的。特朗普曾指责德国一边花费数十亿美元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一边要求美国帮助他们防御俄罗斯。美国一些议员则称,“北溪-2”管道“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是俄罗斯制造的陷阱,使欧洲及其盟国更加依赖俄罗斯”。
当然,美国也想在欧洲出售更多液化天然气。对特朗普来说,这是保护美国的天然气行业。美国的页岩气行业近年来负债累累。据报道,自2010年以来,美国该行业已出现190多起破产事件。“我们希望他们(欧洲)从我们这里购买,而不是从俄罗斯购买。”一家美国市场研究公司的总裁直白地说。
美国的态度与其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密不可分,比如该项目会让乌克兰大受影响,而乌克兰是美俄在欧洲进行地缘较量的主要阵地。据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报道,乌克兰业内人士称,乌依靠运输天然气可以每年创收30亿美元,这对乌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今年1月,穿越黑海向土耳其和东南欧国家输送俄天然气的“土耳其溪”第一条管道开通后,乌运输系统的年运量将减少150亿立方米;未来启动第二条管道后,预计将有相似的损失。而“北溪-2”的建成会对乌克兰造成更大影响,因为俄罗斯可以完全摆脱对乌克兰中转的依赖。
2014年俄乌爆发冲突时,俄曾将对乌“断气”作为砝码争取谈判利益。彼时乌克兰还可以靠停止对欧洲输气反抗俄罗斯,并要求欧盟介入与俄罗斯讨价还价。如果“北溪-2”建成,即使美国承诺给乌克兰提供许多好处,也难敌俄罗斯关闭天然气阀门这招的威慑力。
除了乌克兰,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也表示反对。9月9日,波兰政府发言人穆勒称,波兰已准备好向德国提供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以替代“北溪-2”。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曾称“北溪-2”是“朝错误方向迈出的一步”,所以波兰希望为俄罗斯的天然气“勒索”做好准备。波兰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之间的供应合同将于2022年到期。实际上,2005年德国时任总理施罗德和俄总统普京签署建设穿越波罗的海的“北溪”管道项目时,波兰时任防长西科尔斯基就将其与1939年苏联同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相提并论,该条约导致后来波兰被瓜分。
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也有担心,因为“北溪-2”要经过这些国家的海域。尤其是丹麦,之前一直反对,去年底该国最终同意,但它和波兰也在规划自己的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把挪威天然气输往丹麦,再进入波兰。有媒体因此问道:“波罗的海会不会发生管道战争?”
能源管道,到底是谁的工具?
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目前已建成“北溪”“亚马尔-欧洲”等多条输送管道,源源不断地将天然气输往欧洲。同时,还有“友谊”、波罗的海管道系统、里海石油管道系统等向欧洲出口石油。俄罗斯在进行“北溪”工程的同时,还进行过所谓“南溪”工程,即铺设输气管道经过黑海通向中欧国家输送天然气,但该工程遭到保加利亚和欧盟的反对,取而代之的是“土耳其溪”项目。
俄经乌克兰境内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占较大部分。近年来,由于俄乌关系恶化,双方都曾将天然气作为武器,就价格和过境费问题争执,并引发“天然气大战”。这对欧洲天然气供应造成影响,每次都是在欧洲的调解下达成协议。比如2018年俄乌“斗气”,在“北溪-2”“土耳其溪”等输欧能源管道相继动工的背景下,俄持强硬立场,多次表示只愿意向乌克兰提供一年有效期的协议,从而引发两国新一轮纠纷。
除了与乌克兰发生纠纷,俄经波兰的“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因俄波关系恶化也一度出现“断气”危险。据俄媒披露,今年5月底,“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向欧洲供应天然气被切断数天,波兰拒绝经其境内输送俄罗斯天然气。这一管道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占俄出口量的15%。报道称,波兰在寻找新的天然气供应商,并将与美国签订合同,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
由于担心天然气供应受到影响,欧盟开始让中亚天然气直接进入欧洲市场与俄竞争,启动绕过里海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比如“跨安纳托利亚管道”“跨亚得里亚海管道”等。而俄罗斯也在打造多样化天然气供应路线,以抵消管道关闭带来的损害。
对于眼下的“北溪-2”纷争,抛开纳瓦利内事件这个意外因素,在分析人士看来,美国对“北溪-2”的制裁分裂了欧盟,美国的介入让该项目从能源合作变成了地缘政治和国际利益的争端。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从2019年开始,美国加大对项目相关实体和个人的制裁力度。由于预计包含制裁措施的《国防授权法案》至少要到今年12月才能成为法律,有美国能源咨询公司高管表示:“这场竞赛是在缓慢的管道建设和缓慢的制裁法案之间进行的。”
整体上,在特朗普之前的时期,德俄天然气贸易基本上没有麻烦。自1970年以来,苏联及俄罗斯一直是德国和欧盟可靠的能源供应国。2014年,因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欧洲国家开始考虑转用美国的页岩气。BBC也称,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阻止俄罗斯在欧洲建立天然气供应基地,但收效不大。
崔洪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对欧洲国家而言,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就近、便利的能源来源,它们长期以来形成了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尽管近些年来欧洲国家开始追求能源供应多元化,包括内部的能源转型,但未来目标和眼前的依赖之间是有矛盾的。此外,尽管欧洲国家想降低对俄能源依赖,但一旦这种能源关系越来越弱,一定程度上也会使欧洲失去影响俄罗斯的工具。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专家认为,天然气能够作为一个工具,使欧洲国家和俄罗斯保持某种联系,进而借此反向影响很多事。这些年来,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来说,这种考虑正在逐渐变得重要。与此同时,正如一些德国学者所称,无论是通过制裁威胁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的美国,还是坚持推进管道建设的俄罗斯,天然气同样是它们的“政治武器”。
责任编辑:范斯腾
美媒:正义或许迟到 但更可能缺席
去年5月,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杀”,临终前“我不能呼吸”的呻吟被曝光后,震动国际舆论场,美国多地随即爆发长达数月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时隔10个月,弗洛伊德案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开启案件审理程序。因行凶警察德雷克·肖万此前只被控二级谋杀罪和过失杀人罪,引燃了民众怒火。抗议者再次出动,该市如临大敌,竖起混凝土路障和带刺铁丝网,数千警察和国民警卫队队员上街警戒。{image=1}0000日本政府宣布:北海道、冈山和广岛三地进入紧急状态
[环球网报道见习记者林泽宇]据日本广播协会(NHK)14日报道,由于近期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日本政府当天发布消息称,扩大“紧急事态宣言”适用范围,北海道、冈山和广岛三地进入紧急状态。{image=1}0000CDC:18岁以下未接种疫苗外国旅客入境美国无需隔离
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RochelleWalensky)签署新要求,表示未接种新冠疫苗的18岁以下年轻外国公民在入境美国后无需进行7天自我隔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10月25日发布的入境规定要求,从11月8日起,前往美国的外国公民需要在登机前出示3天内的新冠病毒检测阴性报告和全面接种新冠疫苗的证明。0000印度比哈尔邦雷暴天气 造成至少83人死亡
6月25日,印度比哈尔邦遭遇雷暴天气。据《今日印度》援引当地政府的说法,雷暴天气在全邦多个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当天共有至少83人遭雷击死亡。{image=1}目前还没有关于事件细节的详细报道,据媒体早些时候的报道,遇难者多为在田间户外劳作的民众。25日晚间,比哈尔邦政府将遇难者人数更新为83人,并列出了遇难者名单,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戈巴尔根杰地区。0000乌克兰一咖啡馆因接待总统被罚款 总统:罚金我付
英媒称,乌克兰总统当地时间周一说,将赔偿一家因在新冠病毒疫情封锁期间为他和随行人员服务而被罚的咖啡馆。据路透社基辅6月22日报道,6月3日,泽连斯基总统和一些官员被拍到在西部城市赫梅利尼茨基的卢莫尔咖啡馆喝咖啡的照片,当时咖啡馆被禁止在室内接待顾客。总统办公室公布的一张宣传此次视察活动的照片显示,他们围坐在一张桌子旁,没有人戴口罩。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