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裁判屡次交学费对球队不公平 最好"没存在感"
{image=1}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体育
(一)
“写写中超裁判”,一个多月前的选题被拖延了许久。但在这个略显特殊的中超赛季,这个选题又似乎总不会“过期”,因为总有新闻由头起笔……
9月10日中超联赛第十轮,苏州大雨如注。延迟开球,雨势不减,球员和裁判都在场上眯起了眼。
上海上港队在半场结束前打入一球,青岛黄海队队员示意攻方队员手球在先。主裁判手指中圈,示意进球有效。VAR(视频助理裁判)此时介入,然而,4个机位反复切换,却找不出确切答案。
{image=2}
“球场蒙太奇”持续了4分钟,最终,进球有效。
半场休息走下场地,青岛队队员依然在抱怨,而此时转播画面给出的两个关于进球的机位画面,好像比视频裁判提供的画面更加清晰,对主裁做出正确判罚更有帮助……
这不禁让人想起上赛季似曾相识的一幕,天津天海的射门击中富力后卫,当值主裁判荷兰人布洛姆示意手球,果断判罚点球。此时,VAR介入,布罗姆看到视频助理裁判提供的视频回放后取消了判罚。
几分钟后,富力前锋扎哈维插花脚进球将比分定格为2:1。天海从可能的胜利者,变成了输球的一方。
赛后,布罗姆看到了更多角度的视频回放,吃惊地发现,他最初的点球判罚是正确的。有媒体报道,这位主裁判“竟罕见地来到天海队休息室,向天海教练和队员们表达歉意”。
中超从2018赛季正式引入VAR系统,其初衷是减少争议性判罚,尽最大可能确保比赛公正进行。但尴尬的是,一些场上争议、拖延,看起来却因VAR而起。而裁判在场上如何依靠但不依赖VAR,个中尺度的拿捏,也成为一种考验。
毕竟,VAR系统可以为裁判提供执法依据,而做出最终判罚的,依然是人。
(二)
天津泰达很难,已经踢了10轮,只有1分入账;他们也很背,连续为争议判罚“埋单”。
第九轮对阵重庆队,天津外援巴斯蒂安斯终场前罚丢点球,而视频显示,贡献神扑的重庆门将邓小飞提前离开门线。视频裁判给出意见,但主裁没有判点球重罚。
对照联赛第八轮,建业外援多拉多主罚点球,被提前移动的江苏苏宁门将张岩扑出,主裁判王哲判了点球重罚。
在规则的刚性执行上,裁判必须“较真”。雅典奥运会足球比赛有这样一幕,来自大洋洲塔希提岛的主裁判让突尼斯球员罚了6次点球,才确定进球有效,前5次无效的理由有球员提前进入禁区,还有守门员提前移动……
有人说这是“闹剧”,换个角度看,这位执拗的裁判只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规则。
说回天津泰达,联赛第三轮面对北京国安,阿奇姆彭在禁区内倒地,主裁判看了回放以后没有判罚点球。
{image=3}
类似的动作还有国安与永昌、申花与大连人的三次禁区内接触,动作相似,判罚的结果却不同。裁判的执法尺度不一致,相同的动作在同一场比赛中可能得到相反的判罚。这样的问题在本赛季并非孤例。
{image=4}
{image=5}
{image=6}
必须要说明,将这些案例放在一起对比,并不是为了“挑刺”。需要持续且深入探讨的是,中超裁判判罚的标准和尺度应该如何尽最大可能压减“弹性”?针对争议,是不是需要建立一套机制,让专业人士、专业部门或者专业委员给出清晰解读,让裁判员在今后的执法中可以参照、掂量。
如果裁判总在执法中不断“交学费”,对球队不公平,对于中超品牌也是一种伤害。
毕竟,这种方式不应该成为裁判成长的模式。
(三)
目前中国足协共有7个国际级裁判名额,在数量上已是亚洲顶级。
国际足联去年底批准的中国足协2020年国际级裁判包括:马宁、傅明、张雷、沈寅豪、顾春含、王竞、李海新。
但国际级裁判也有等级之分,亚足联规定,只有进入精英序列的国际级裁判员才有资格执法亚足联旗下的各项赛事。
7名国际裁判中,有资格担任亚足联精英裁判的只有马宁、傅明、张雷、沈寅豪4人,顾春含在成为国际级之后未能参加亚足联精英裁判的考核。
而王竞和李海新则属于另一种尴尬——这两名裁判出生于1983年,亚足联对精英裁判首次报名的年龄上限是不能超过35岁。因此,这两人虽然胸前绣着国际级裁判的标识,却始终无法执法亚足联旗下的国际赛事。
欧足联对于裁判等级划分更为严格精细,每赛季都会公布三级、二级、一级和精英级4个等级的裁判名单。同时,裁判年轻化也为欧足联所倡导推行。
在国际足坛越来越重视培养年轻裁判的大趋势下,中国年轻裁判员的成长速度却在放慢。
现在活跃于赛场的本土裁判,中超执法大都起步于反赌扫黑风暴过后的2010年—2011年。张雷、王迪和傅明在执法第一场中超时未满30岁,经过多年历练,他们在赛场上站稳了脚跟。再加上马宁,上述几名裁判随后顺利成为亚足联精英级裁判员。然而在近几年,进入人们视野的优秀年轻裁判似乎只有一个沈寅豪。
上赛季,中超联赛共有36位裁判员(包括外籍裁判克拉滕伯格和马日奇),其中只有7位是35岁及以下的年轻裁判,而最终得到上场执法机会的只有沈寅豪一人。
{image=7}
2011至2020年中国足协男子11人制国际级裁判员信息
放眼世界各大联赛,年轻裁判的身影随处可见。
人才培养出现“断档”。结果,这个赛季,一些年轻裁判没有足够历练就被推上中超一线执法,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何争议判罚屡屡发生。
(四)
{image=8}
怎样才能算是“好裁判”,一位世界级名哨曾经说过,最好的裁判就是让球迷和球员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同时又可以让比赛流畅进行下去。
裁判的水准,同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足球水准的重要指标。
在国际足联去年底公布的精英裁判亚洲区名单中,马宁与傅明双双入选。这份13人名单上的裁判员可被视为国际足联的重点培养对象,其中,马宁是7名主裁人选之一,傅明则是6名视频助理裁判之一。
平心而论,中国裁判在未来登上世界杯这样顶级赛场的可能性,还是让人寄予一定期待。
但就像中国足球一样,如果没有深厚的本土裁判培养土壤,如果裁判的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欠缺系统性、前瞻性的培养体系,那么,中国裁判在本土赛场乃至国际赛场能否创造稳定而出色的表现,这份期待不由略显飘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