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超级央行日第三场!英国央行今晚会如何“出招”?
原标题:前瞻:超级央行日第三场!英国央行今晚会如何“出招”?
在结束了今日凌晨的美联储决议和午间的日本央行决议后,今晚投资者即将马不停蹄地迎来这个“超级央行日”第三出大戏——英国央行的“超级星期四”!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失业激增的风险,而且英国退欧可能造成冲击,英国央行周四很可能将暗示准备加码对经济的刺激。
按照日程安排,北京时间今晚19点,英国央行将公布9月利率决议和会议纪要;随后的20点,英国央行行长贝利还将在第七届主权债券市场大会上致开幕词。英国央行决策者将有机会向投资者和经济学家暗示他们是否准备预期今年将加码货币刺激。
此前,英国央行已在年内早些时候降息至纪录低位0.1%,并把购债计划扩大至近1万亿美元,以缓解新冠疫情的冲击。尽管预计英国央行此次决议仍将维持债券购买计划和利率不变,但投票分化以及会议纪要将是洞悉货币政策委员会意向的关键所在。
{image=1}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英国央行的7450亿英镑(9700亿美元)债券购买计划将在11月份扩大500亿英镑,市场定价同时也暗示了量化宽松加码,明年利率可能降至零或更低。英国经济前景当前仍笼罩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新冠疫情、英国脱欧、政府财政计划。
英国经济最初从防疫封锁中的反弹之势强劲,但目前显现出减弱的迹象。为抑制感染病例激增,新的社交限制措施已经实施,与此同时,政府准备结束薪酬支持计划。同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威胁要重新制定与欧盟的脱欧协议,这可能令12月31日最后期限之前达成贸易协议的可能性被削弱。
这可能促使英国央行行长Andrew Bailey和他的八个同事暗示将会有更多货币刺激。预计委员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和哈斯克尔(Jonathan Haskel)最有可能投票赞成立即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他们在此前几波刺激中都打头阵。
首域投资欧洲利率和汇率分析师Anthony O’Brien表示,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九位委员中可能有一两位投票支持增加购债,因为英国央行与其他国家央行一样,对经济前景的看法趋于谨慎。“随着下行风险变得更加突出,英国央行会议记录的基调可能偏鸽派,”O’Brien说。
曾任职央行的道明证券经济学家James Rossiter也表示,英国央行的工作尚未完成。他说,央行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量化宽松政策,这次会议确实提供了一些朝这个方向转变的机会。
以下是近期英国经济指标的概况:
☆劳动力市场
英国央行政策制定者已经强调就业是他们最大的担忧。周二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商店、酒吧和餐馆重新开业,7月份的就业人数还是减少了10万多人。自3月份开始封锁以来,失业人数总计已减少了近70万人。
失业率最初受到强制休假的抑制,但今年7月达到了自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了4.4%。英国央行预计,随着政府支持到期,失业率将在今年年底达到7.5%,不过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周二暗示,他可能会提供更多援助。
{image=2}
☆脆弱的复苏
整体英国经济也承受着封锁带来的创伤。尽管产出在夏初出现反弹,但与第二季度创纪录的下滑相比,这些增长显得苍白无力。英国经济在4月至6月萎缩20%,这一萎缩幅度是七国集团(G7)中最大的。
{image=3}
英国央行8月曾表示,产出要到明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行长贝利强调前方还有“许多艰难的道路”。桑德斯本月表示,经济增长预估面临下行风险,应对此类威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Andy Haldane)则站在了天平的另一端,他表示自己“可能比同事们更乐观一些”。
☆低通货膨胀
自4月份以来,英国CPI的增幅还不到英国央行2%目标的一半,目前仅略高于零。
{image=4}
尽管最近的变动主要是是由于政府采取了帮助支撑经济的措施(比如为外出就餐补贴),但它仍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英国央行可以安全地释放更多货币宽松政策。
☆负利率预期
英国央行在其300年历史中从未将基准降低到零以下,但今年官员们一直在研究必要情况下实施负利率的可能性。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和一些同僚已经强调称,他们正考虑吸取其他央行、包括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经验,将利率降至零以下。
降息可能不会是英国央行的首选,但货币市场的预期是最早在2月就会降息,特别是如果英国未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的话。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说,在这种情况下,基准利率可能会降至-0.5%。
{image=5}
Rob Wood等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门分析师在周二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尽管最后期限临近,但欧盟与英国的谈判进展甚微,英国在无贸易协议情况下脱欧的可能性大幅上升。他们说,虽然美国银行的基线预测是英国与欧盟能达成一项瘦身版协议,但最终结果很难预测,如果未能达成协议,英国央行需要采取行动。
责任编辑: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