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886

上海和谐汇一资产林鹏:挑战共识 构建多元化能容错组合

中国基金报2020-09-21 07:54:141

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林鹏

挑战共识

构建多元化能容错组合

{image=1}

一家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不仅应当履行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托责任,更应该通过发挥专业能力,陪伴优质企业成长,见证伟大公司的诞生,让投资变成一件影响行业、造福社会的事情,让更多持有人的生活因投资而更加美好。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杨波

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林鹏,曾担任东方红资管公司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22年投研经验,善于选股,长于通过构建多元化能容错的组合获取长期回报。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林鹏来到东方证券研究所,2004年,转入公司资产管理部,开始买方研究工作。2010年,林鹏开始管理专户产品。2014年9月,第一只封闭期3年的公募基金东方红睿丰成立,林鹏出任基金经理。在他管理的近6年时间里,东方红睿丰净值增长218.38%,远超同期股票型基金66.53%的平均水平,在323只基金中排名第六。2017年,林鹏管理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东方红沪港深获得当年偏股型基金收益率冠、亚军。2018年,林鹏出任东方红资管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公司投研业务。林鹏用10年的投资实践,诠释并丰富了东方红的价值投资理念。

2020年3月,林鹏辞去东方红资管公司职务,8月,创建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公司。日前,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林鹏。

二十余年证券市场亲历者

铸成坚定的价值投资理念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从事研究工作的12年里,市场起起伏伏,像2005-2007年,市场暴涨6倍,又暴跌70%,你当时怎么看?

林鹏:2007年,市场跌破2000点,我依然比较乐观,认为市场不会倒,明天还会很美好。除了我天性乐观,更重要的是,我在调研中发现,一批优质上市公司在成长,很多公司利润从几千万到几亿到几十亿,好公司越来越多,市值也越来越大。像格力、美的,我当时已经感受到它们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好。但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家电是个很没意思的行业,盘子大、没弹性、讲不出故事。当时,我对家电行业的判断与市场认知之间有巨大差异,事后看这正是最好的投资时机。后来我慢慢形成了一种思考模式:一定要找到我理解的真实情况与市场预期之间的差异在什么地方,通过认知的差异赚钱。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0年,你开始管理专户产品。专户规模通常较小,当时怎么做投资?

林鹏:我从研究转向投资,最早管了一只1500万规模的专户产品。我的投资方法与公募没太大的区别,都是组合投资,买十几只股票,第一重仓股基本不超过十个点。我一直很认同公募的机制:第一是组合投资,有效分散风险,控制组合的回撤;第二是相对排名的机制,可以减少时机选择,长期保持高仓位,通过深入研究,买入好公司,获取超额收益。之后我又接管了一只专户产品,两只合起来大约三四个亿的规模。

当时,投资组合了都是一堆平淡的股票,但每一只股票质地都不错,市场低迷时比较抗跌,而且每年都有一两只股票表现很出众。最终组合表现为回撤较小,总体收益率也不差。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4年9月,东方红睿丰基金成立,市场也开始转强。作为公募新兵,你怎么管理你的组合?

林鹏:从产品成立一直到2015年上半年,我都有点懵。市场太火爆,我从常识判断无法接受。要跟上市场,又不能太投机,我做了一些折衷的选择。构建组合时,我通常会关注100来只股票,持仓30~40只,60~70只备选。构建好基本组合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将组合里的股票跟备选股票做比较,考虑是否调换。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5年上半年东方红睿丰的业绩相对落后,会不会有较大压力?

林鹏:2015年3月~6月,市场疯狂,各种题材股飙涨。别人的产品天天大涨,我管的基金只是慢慢向上爬,挺痛苦的。2015年6月9日上证指数达到5124点,那一天主动股票型基金年内平均涨幅是120%,东方红睿丰只有70%,排在后四分之一。不过,一个月后,就排到了前四分之一。

因为市场暴跌时回撤相对比较小,这是我的风格,大盘大涨的时候,业绩不一定太好,但市场大跌时会比较抗跌。

勇于挑战市场共识

做优秀企业的长期陪伴者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更喜欢做逆向投资?有哪些案例?

林鹏:我的重仓股很少做顺向,基本上是越跌越买,买完以后等一阵,做好长期等待的思想准备。价值发现的过程未必一定要等很久。我们真正赚大钱的投资都是与众不同的。

2015年二季度,炒作几近疯狂,我买了很多大家看不上的价值股,比如万科、恒瑞。当时,A股涨到了快5000点,会不会涨到8000点?我自认为没有能力做时机选择。我的想法是,如果真的涨到8000点,万科、恒瑞这类滞涨股会有补涨的机会,如果股市下跌,它们估值低,风险也比较小。

还有一个案例。2015年9月,贵州茅台跌到200多块,15倍市盈率。当时很少机构配置茅台,我买了200多万股,我说茅台看25倍市盈率。2017年底,茅台估值25倍,股价大概700元,我觉得估值差不多到位了,就止盈离场。现在看起来,卖得实在是太“前瞻”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是否赞同积极的股东主义?

林鹏:我希望做负责任的股东,通过善意的投资行为,帮助企业成长。比如2015年上半年,我很不赞同许多公司跟风投资热极一时的互联网、新兴产业等,我愿意鼓励他们专注于主业。

我希望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一些帮助,而不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急功近利的要求。我不觉得50%的增长就一定好,而是更看重公司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我们从不鼓励公司赶时髦,去做风口浪尖的事情;企业要有增长目标,不要去做对短期股价有刺激作用的投资;我们会鼓励企业打好基础,练好内功,致力于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不要太在意一些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比如宏观经济或一些短期冲击行业的因素。

对于好公司,我们会坚定持有,不会因为股市低迷就跟风抛售,坚定地站在优秀企业的一边。我希望自己的投资行为能够帮助公司建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实现合理定价,以此帮助公司成长,进而为证券市场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尽一份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这是否意味着,你愿意陪伴公司成长?

林鹏:我特别赞同你说的陪伴。我们做资产管理的责任是要帮助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但应该为客户赚什么样的钱?我希望赚公司成长的钱。通过价值投资买好公司,并帮助公司变得更好。企业好了,公司股价得到合理表现,也帮客户赚到了钱。

我很热爱基金经理这个职业,越来越觉得做投资很有价值。早期,我常常会反思,这是否一个零和游戏,我是不是赚了别人的钱?基金经理在一个社会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想明白了,如果我买好公司赚钱,就不是零和游戏。如果一只股票,价格炒得很高,我卖出去自己赚到钱,但套住了后面的买家,也不是好事。

这跟我的基金的规模也有关系。规模大了,买卖时一定有很大的冲击成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不卖!不卖就是陪伴。

大多数的投资者只愿意通过交易赚钱,而不愿意陪伴,这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可以与一批优秀的企业共成长。股价表现没那么好没关系,只要公司竞争力不断提升,就算一年不表现,三年总会有所表现,这方面我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构建均衡容错的投资组合

中国基金报记者:组合投资是否应该是一个容错体系?

林鹏:做投资是对未来的预期,必然会犯错。我的所有想法都建立在我百分之百会犯错的基础上,但要做到错不致命,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投资标的要有安全边际,即使出现下跌,幅度也不会太大;二要有仓位控制,重仓股追求胜率优先,轻仓股则是赔率优先。

我的前十大重仓股必须是基本面很好的公司,不一定能赚很多钱,但一定要是好公司。我管理的基金组合,第十大重仓股一般占比5个多点,第十一仓位的股票就只占两个多点,后面的可能不到两个点,仓位占比不高,所以是赔率优先。

中国基金报记者:请具体讲讲赔率优先的股票,你会考虑哪些因素?

林鹏:首先还是筛选基本面。我的组合全部要求基本面好,本身是优秀的公司,或者有潜质并正在走向优秀的公司,或者原本是优秀的公司、陷入困境正寻求反转的机会。有的公司可能估值高一些,但可能获得远远超出想象的成长。我会做好看错的准备,所以,配置最多2个多点,即使全亏光,也不会太影响基金净值。

我对前十大重仓与后面几十只股票的期望收益是一样的,后面的股票风险收益比较高,单只股票可能涨几倍,但概率比较低。前十大重仓股可能涨幅不高,但胜率高。总体上,我的前十大重仓股与后面的股票对组合的贡献度差不多。

对重仓股我会更多地考虑估值,较低的估值是很强的安全垫,公司的业务比较确定,不会超出想象。轻仓的股票,持有1-2个点,估值的重要性没那么高。有些公司,尽管估值很高甚至还处在亏损时期,但老板有雄才大略,就可以配置一些,那怕估值很高,因为他以后做的事可能远远超出想象。

中国基金报记者:这意味着你构建的组合包容性比较大?

林鹏:我的投资是开放的、有包容性的,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投资,但重要的是有底线,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有的公司绝对不碰。刚才讲的几个案例,像茅台、万科,差异很大,但都是优质的公司,有的是在行业困境的时候买入,有的发展好估值高一些也会买。我并不认为成长和价值是对立的,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低估值股票的投资者“。

我投资的底线是必须赚上市公司成长的钱,而不期待去获取博弈的收益。我对投资的公司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能对社会有害。可以高估值,但要是细分行业内最优质的公司。公司质量不好,就算估值很低,我也不会买。

中国基金报记者:你刚才说“不卖”,在减少交易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基金业绩排名始终比较靠前?

林鹏:霍华德·马克斯有一本书叫《周期》,他认为有很多周期,要精确预测周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让组合中的股票处在不同的周期,比如有些股票与宏观经济有关,有些则与宏观经济弱相关。

在构建组合的时候,我会考虑买进处在不同周期的股票,最好的状况是:三分之一是当红股票;三分之一跟上市场,但公司基本面还有潜力;三分之一可能短期市场表现很差,但基本面好,未来潜力很大。有些受关注,有些被冷落,各个维度各个周期尽可能做到均衡。

2017年底,我管理的基金业绩很好,但我觉得不太舒服,因为组合里几乎所有股票都涨得挺多,下一年就会比较麻烦。有时候,也没那么多好公司可以换,所以比较挣扎,涨得少点,反而高兴。最好的情况是,净值表现还可以,但重仓股涨得不多。

当然,我也不是绝对“不卖”。如果涨太多也会卖;看错的股票,也会卖。我的换手率在1倍左右,主要是看错和涨太多的股票,看错会止损,涨太多会止盈。

客户利益为先的价值导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资管行业有一个现象:小规模基金业绩很好,规模大了,到一定程度,收益率可能就会降下来。从管理较小规模的专户产品,到后来管理资产规模300多亿,你的业绩一直都很好,是如何做到的?

林鹏:基本上,业绩好的阶段,规模也比较大,意味着高收益阶段的客户总数比较多,赚到钱的客户也比较多,客户体验相对好一些。

我管1500万的时候,就在想怎么管大钱,十几亿、几十亿要怎么做。早期的梦想是100亿,2016年之后,我管的资金已接近200亿。

管规模较大的产品,流动性冲击、交易冲击很大,纠错成本非常高,调仓调结构要提前很久。所以,要减少交易,放弃很多阶段性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7年,东方红业绩很好却限制甚至暂停了申购,为什么?

林鹏: 那年,白马风格一直延续,我们的重仓股几乎都上涨了50%以上。年底排名,公司有6个产品进入偏股型基金前十。

亮眼的成绩引来大量的客户申购,我们的规模从年初的300多亿增加到了年底的700多亿。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高光时刻可能只是十年一遇,其中有我们长期坚守的回报,也有市场风格演绎的运气。我们仍然相信能够长期给客户创造稳健的回报,但客户当时的预期可能是线性外推的,他们的短期预期会比较高。我们不希望客户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来买基金,可能对公司品牌和客户心态都是损害。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决定限制客户申购。一开始限制每天几万,到后面完全停止申购,只能赎回。事后看,随着市场的回落,我们的产品也经历了一定的回撤,虽然一年后都回到新高,但如果客户是在高点冲进来,中间的回撤也会比较大。

我们投研文化的传承始终是以客户利益为中心,长期看是能够大概率给客户创造良好回报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对普通投资者,你有什么建议?

林鹏:我有一些很铁杆的朋友喜欢自己买股票,基本上不怎么买基金。结果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怎么赚钱。

为什么?我总结了几点:首先,他们喜欢买股票,因为短期涨得很多,很刺激。而基金是分散投资,涨得慢;第二,市场不好时,他们不会想到买股票,市场好到一定程度,他们才会关心股票,但这时已经不是投资的好时机;第三,他们只喜欢热门的公司,看不上稳定增长的公司,这不是投资的正确心态;第四,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很难对上市公司有深入的了解,造成了好公司拿不住、烂公司走不掉的状态。

总体上,我觉得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去参与股票投资从大概率上讲是很难做好的。要相信专业的人能做好专业的事情。中国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也有勤奋优秀的基金经理群体。只要不对基金投资报以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公募基金会成为普惠金融非常好的承载。

人生下半场 创业再出发

中国基金报记者:离开东方红,创立上海和谐汇一资管公司,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希望建立一家怎样的企业?

林鹏:经过20多年在资本市场的摸索与实践,我愈发认识到一家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不仅应当履行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托责任,更应该通过充分发挥专业能力,陪伴优质企业成长,见证伟大公司的诞生,让投资变成一件影响行业、造福社会的事情,让更多持有人因投资而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希望通过陪伴优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让持有人享受到最优质的投资回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科技创新与技术运用日益加强,一批优质的中国企业正在冉冉升起。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上升,普惠金融让更多人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发挥专业资产管理能力,立足基本面分析,精选那些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优质企业,长期布局,成为企业的支持者与陪伴者,并以此为投资者获取可持续的优质回报,成为投资者的呵护者与价值的实践者。

我们长期看多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充满信心。企业尚在初创阶段,我们的愿景是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投资管理机构。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何定义“最有影响力”的投资管理机构?

林鹏:所谓“最有影响力”,我们认为有三个维度的考量标准:首先,能够不断为持有人创造优质回报,形成一定的行业口碑。持有人的利益是责任,也是资管机构发展的基石;其次,要成为优秀企业的股东、战略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的崛起与腾飞提供战略、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三,我们希望和谐汇一成为杰出的资产管理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打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和科学先进的激励机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软硬条件,同时,鼓励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实力,强调团队的互补与协同作用,个人与平台互相成就。

关于资产管理规模,我认为,资产管理人通过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价值,规模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