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552

山东: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扛起“中国饭碗”山东担当

新浪财经综合2020-09-22 09:03:060

原标题: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扛起“中国饭碗”山东担当

来源:大众日报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金秋九月,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齐鲁大地的沃野田畴,秫熟稻香、瓜果飘香,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农民们在忙碌中尽享丰收的喜悦。

作为保障全国粮源供应的重要“根据地”和“大粮仓”,今年以来,山东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回看夏粮,山东喜获丰收,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全省夏粮总产量513.84亿斤,增长0.6%;单产435.23公斤/亩,增长2.3%。

展望秋粮,据前期调度,全省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夏玉米总产增加59万吨左右,大豆总产增加10万吨左右。

“高标准”带来高效益

9月21日,在禹城市禹兴街道办事处贝栾村的田野上,一株株玉米“腰杆”粗壮,绿油油的叶片随风起舞,把喜悦之情传给这块地的主人、粮农贝仁东。再过十多天,他这200多亩玉米就要收获了。

“去年亩产1300斤左右,今年长势比去年强不少,亩产1500斤应该问题不大。”贝仁东乐呵呵地说。

农田标准高了,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机井、埋管道、挖沟渠、栽树木……去年冬天,禹城开始实施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中包括贝栾村500多亩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建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粮田。

“高标准”带来“高效益”。夏收期间,贝仁东就已尝到了甜头:由于浇水及时、管理得好,小麦平均亩产约1200斤,增产200斤左右。“以前浇地,要用水泵从河沟、塘坝抽水,一亩地怎么也得两个多小时才能浇完。赶上干旱的年份,有时候都抢不上水。”他说,现在四五十亩地就能见到一眼井,浇水效率提高了一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从2011年至2019年,山东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5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5%。这些“良田”生产了全省约70%的粮食,为全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据评估,项目区较改造之前,耕地质量大约提升1.5个等级,粮食产能大约提高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以上。”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炜介绍,到2025年,山东将力争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增产背后的科技支撑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耕地上,“绿油油”取代了“白花花”。以前,这里除了棉花等几种耐盐碱作物外,其他都不适合种植。而眼下,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利津的玉米丰收在望。他说,玉米平均亩产今年能达到500多公斤。

向盐碱地要粮食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从品种筛选入手,选择出‘鲁单818’‘郑单958’‘鲁单9066’等耐瘠薄、稳产、抗倒的玉米品种。”公司副总经理张华斌说,在栽培管理上,他们合理密植,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料作为种肥一次性施入,保证玉米顺利出苗及后期生长。

受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的影响,山东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玉米单产水平有所差异。“高产田玉米单产水平已经很高,持续提升难度大,盐碱地、旱薄地、荒地等中低产田玉米单产水平较低,增产潜力巨大,是科技攻关的主要领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专家李宗新说,盐碱地玉米稳产增效生产技术比常规技术平均增产12.54%,肥料利用效率提高9.12%,亩节本增效108.25元。

不仅是该项技术,省农科院研发的小麦垄作节水栽培技术、小麦碎土整平二次镇压技术等均已列入山东省主推技术。

同样的秋日,不同的欢歌。在遍布盐碱的寿北沿海地区,无土栽培设施农业方兴未艾。在寿光西北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无土栽培的西红柿果肉饱满,南木桥村的李本兵忙得不亦乐乎。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山东不断加大良种繁育和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力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关键增产技术推广率达到80%以上。

增收才是真丰收

9月20日,青岛世界博览城——山东省庆祝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现场,淄博市北园府食品有限公司的“蓼坞小米”展台,散出浓郁的小米香,吸引了一拨拨的参展观众。

30包用于展示的小米竟然很快被“抢”光了。公司销售经理赵坤说,几个采购商还要走了他的名片,过几天要到种植基地实地考察。

过去,产自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蓼坞村的小米并非如此畅销。淄博市北园府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波介绍,当地有着悠久的小米种植历史,但农户种植水平参差不齐、质量不一,再加上地处山区,销售渠道不畅,谷子卖不上去价格,一斤就1块钱左右。

如今,“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合作社提供谷子品种,吸引农户入社,通过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规范化种植技术。谷子收获后,公司统一收购加工、打造品牌,销售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现在谷子收购价格,一斤四五块钱,农户种粮积极性高涨。”孙波说,公司年销售小米800吨,销售额1800万元。

放眼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6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1万家和7.3万家。生产标准化、社员职业化、经营市场化……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起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种粮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增收才是真丰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又保护好小农户的收益,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必答题。各地正在不懈求索,积极作答。

扛起“中国饭碗”的山东担当,一曲乡村振兴的丰收之歌,正在齐鲁广阔原野欢快响起。(完)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