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897

复盘金龙鱼发家史:利薄如纸的产业,拼杀出的巨无霸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09-30 19:06:442

原标题:利薄如纸的产业,拼杀出的巨无霸(万字长文复盘金龙鱼发家史)

作者 | 章舟

来 源| 扑克投资家

正文

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重庆,早上8点,何鱼匆匆出门,赶往附近的家乐福,那里即将开始10周年店庆促销活动,顾客可以用比平时优惠的价格买到油:一款5升装的“新元”牌菜籽油,原价51.4元,今天只卖39.9元,而且只限一天,每人限购两桶。

但没想到的是,一场“血光之灾”正在等着自己。

由于现场管理不善,发生了顾客之间的踩踏事件,加之工作人员的疏忽——竟然将一桶桶10斤重的油抛向人群,更是让现场陷入了混乱。一位当事人回忆“我觉得腰很痛,站不起来,之后就被送到了医院。”

9点钟,活动仅仅进行了一个小时,超市就紧急关门。何鱼等30多个伤者被送往医院。伤者多数是老人,其中,有3个人永远闭上了双眼。

{image=1}

【图】网上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的新闻(图片来源:新浪网)

大家都在谴责家乐福的管理混乱,或者慨叹老百姓贪便宜的购物习惯,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事故的真正主角,是那一桶桶的食用油。一桶桶沉默的“新元”牌菜籽油。在油的标签上,写着商标持有人:“丰益中国投资(益海)私人有限公司”。

13年时间过去,今天的益海,已经有了一个更为中国人熟知的旗下品牌:金龙鱼。它是中国粮油界的“扛把子”,年收入相当于两个茅台,并且很快就将在创业板上市,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具体参考《金龙鱼:赚钱顶2个茅台!一文盘点母公司益海嘉里发家史》。

其实正如上文所言,益海嘉里可不止金龙鱼一个品牌,旗下拥有“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海皇”“丰苑”“金味”“锐龙”“洁劲100”等十余个知名品牌。从大米、面粉、食用油,再到橄榄油,尽数“配齐”——每一样,都连着中国人民的餐桌。

{image=2}

但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回到32年前,金龙鱼的前身,则是嘉里粮油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油脂工厂。

从一家工厂,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粮油企业之一,从第一瓶“金龙鱼”食用油到米面油全线,益海嘉里的发展伴随着国人餐桌升级的进程,其中包含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这家优质工厂开始。

{image=3}

金龙鱼前史

1. 踩准时代的节拍,进入中国大市场

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中国的粮食年产量也从1978年的3亿多吨,一路上升到1984的4亿多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中国开始有限度放开粮食统购统销,进入双轨制阶段。

粮油供应有剩余,也让中国政府觉得,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外资,提高中国油脂工业的加工水平。来自马来西亚的郭氏企业,就在这个时候将旗下粮油产业引入中国。

为了整合资源,开拓郭氏集团在海外的粮油加工项目,郭氏粮油在中国组建了嘉里粮油集团。1988年,嘉里粮油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油脂工厂,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现代油脂精炼厂,在改革开放的热土——深圳蛇口开始动工建设,并于两年后投产,成为金龙鱼的“龙”兴之地。

{image=4}

【图】1988年,南海油脂在深圳蛇口赤岗湾破土动工(图片来源:网络)

1990年9月15日,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来华视察南海油脂项目进展的“亚洲糖王”郭鹤年,那是86岁高龄的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的最后一次正式对外会见。

90年代初,中国本土生产的食用油成本高、价格贵。当时,国内零售的油价大概卖到每近3.5~4元,国外油价大概在每吨4000元,也就是每斤2元,棕榈油的价格更低。南海油脂进口棕榈油等毛油,精炼后再通过贸易形式,以190公斤大铁桶包装销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南海油脂销售的是经过精炼后的色拉油,意思是可以做凉拌色拉而直接食用的植物油,相当于现在的一级油。

一级油像水一样清澈透亮,炒起菜来没有什么油烟,但也失去了菜油或豆油原本的香味——就是小时候散装油的那种味道,但现代科学表明,这种香味其实来源于芥酸等,可能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image=5}

【图】菜籽榨出的油,曾垄断中国人的餐桌(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南海油脂在菜籽油或大豆油等大宗油料中添加花生油和芝麻油,使得最终的菜品中带有一定的花生芝麻香。第一代的调和油产品就这样诞生了,成为后来1:1:1的先驱。同时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金龙鱼。

在东南亚,金龙鱼是幸运、高贵的象征。而在中国,“金、龙、鱼”三个字的中国味特别浓,每个字都有着中国传统既富且贵、年年有余的含义,寄托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有了吉祥的名字,金龙鱼在20世纪90年代初刮起的小包装食用油风潮,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餐饮习惯和整个粮油行业的商业逻辑,也奠定了它在中国市场的根基。

2. 抓住机会,小包装食用油风靡全国

应该说,金龙鱼小包装油刚刚进入市场,遭遇到的阻力是空前的。原因很简单——刚刚填饱肚子的中国人民,对更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尚未被激活!

当时的中国人,炒菜大多都是用暗黄浑浊的散装油,对装在塑料瓶子里的油闻所未闻,更重要的是,当时粮油销售价格尚未放开,国有粮油企业因为有补贴,可以低销售油。南海油脂作为外资企业,不可能拿到补贴,只能按市场价格销售小包装油。结果新上市的金龙鱼,第一年销量仅有3000吨。连南海油脂自己的员工都不看好这个产品。

但是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中国从散油到包装油的升级换代是势所必然,金龙鱼经过对市场的调研,终于巧妙抓住了一个机会,实现了市场的开拓。

在“八项规定”实施之前,,中国企事业单位逢年过节有发福利用品的习惯。金龙鱼看准这个机会,在1992年春节前把产品推介给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便携、美观、口味好的金龙鱼小包装油借此机会钻入一些中国家庭的厨房,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如果说这一招影响的只是少数人的选择,那么大势的改变,才是金龙鱼游进千家万户的根本原因——不得不佩服益海嘉里的投资眼光。

首先是经济的增长:到了1995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已经突破了500元,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得他们能够承受得了相对品质较好,价格较高的粮油产品。

其次是双轨制的寿终正寝。1993年,粮油敞开供应,粮票从此走进历史。散油价格暴涨,金龙鱼乘机将小包装油的价格逐渐与散油拉齐。许多消费者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购买金龙鱼小包装油。销售低迷了几年的金龙鱼小包装油,此时才终于打开市场,从此稳居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的位子。

粮价一放开,国家随即拉开了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大幕,金龙鱼背后的嘉里粮油,终于等到了可以与国有粮油企业平等竞争的时候。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嘉里粮油一口气在广西防城港、上海、山东青岛、辽宁营口、四川成都和陕西西安新建或合资了6家食用油精炼和包装厂,正好在政府限制外商投资油脂加工行业之前,完成了全国范围的生产布局。

{image=6}

【图】益海嘉里在防城港的工厂(图片来源:官网)

由于各地消费习惯的不同,各企业品牌术业有专攻。比如,青岛工厂在山东卖胡姬花花生油、防城港工厂在南方省份卖香满园调和油、西安工厂在西北卖百合花菜籽油、成都工厂在川渝卖鲤鱼菜籽油,等等。有的品牌像金龙鱼一样是从东南亚带过来的,比如胡姬花。有的品牌则是入股当地企业后,由合作伙伴带过来的,如百合花。

在做好产品的同时,金龙鱼又开业界先河,在央视的黄金时间段投放广告,使得全中国的电视观众都对金龙鱼产生了深刻印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3. 合作,铸就共赢

在来到中国之前,丰益以全产业链的方式来掌控棕榈油生意。从种植、化肥、收果、压

榨、深加工、航运到销售,所有环节无不深度参与。1997年,世界棕榈油产量达到了2000万吨。其中,东南亚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增长量。

但丰益最为关注的,还是中国的广阔市场:1996年,中国进口棕榈油突破100万吨。第二个100万吨用了6年(2002年),但第三个100万吨仅用了1年(2003年)。更重要的,“中国人口,是世界最大多的。粮食市场,中国应该也是世界最大的。”仅仅棕榈油一块生意,显然满足不了丰益对中国市场的胃口。

丰益在中国曾经有两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ADM和中粮,但是两者合作的路线截然不同。

ADM是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加工厂,美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厂和第二大面粉厂,以及世

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商。和其他跨国公司都擅做贸易不同,ADM以技术见长:从基本农产品开发出来的产品多达数千种,涉及大量行业。通过深加工,ADM能将农产品做到两三倍的增值。

同样注重深加工的丰益,和ADM自然有相见恨晚之感,双方一拍即合,时至今日,ADM实际持有丰益国际五分之一以上的股份,丰益的董事会里还有ADM的代表。

与ADM合作一路顺风相比,丰益和中粮的合作就显得一波三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也有了一些变革,但粮食外贸仍处于高度垄断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丰益想在中国建油厂,自然想到要去找中粮合作。正好当时的中粮,也想从贸易向加工转型,并在全球开展了多个实业项目——例如可口可乐灌装线。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油脂的股权其实是复杂的——中粮拥有47%的股权,嘉里粮油只有33%。中粮虽占多数股份,但并未绝对控股。而且,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控股安排,南海油脂的管

理权被牢牢控制在嘉里的手中。这为将来中粮与丰益闹翻埋下了隐患。

后来,随着国内粮油市场的进一步放开,郭氏自觉羽翼已丰,遂甩开中粮自己大干,除南海油脂外的新建油厂均不让中粮染指。更糟糕的是,金龙鱼是属于郭氏的品牌,与中粮无关,中粮分享不到金龙鱼成长带来的收益。

天下打下来了,中粮却未坐下天。中粮一怒之下,于1995年大举推广福临门品牌及天然谷物调和油等产品,意欲与金龙鱼分庭抗争。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政府将“油脂加工”列入乙级限制外商投资项目。2001年11月,中粮正式与郭氏集团签订了南海油脂的股份出售协议,从此彻底与郭氏分道扬镳。股份转让价格是3.8亿港元,不仅没有赚头,还落得500万港币亏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粮与“郭家军”缘分已尽:中粮离开郭氏粮油后,丰益的董事长郭孔丰和ADM即利用其对榨油厂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在两年时间内,与中粮合作建设了北海粮油、黄海粮油和东海粮油等三个压榨厂和精炼厂。

这里也有复杂的背景:1995年以后,限制外商投资“油脂加工”,却鼓励外商投资“饲料蛋白资源开发”。这意味着外资申请建油脂精炼厂不再容易获批,只能在做大豆压榨生产蛋白饲料的同时,将油脂作为副产品。所以,嘉里粮油在前期建了6家精炼包装厂后,直到2002年才增加了青岛花生油和天津嘉里两个油厂,而在深圳和东莞建有两个规模一般的大豆

压榨厂。丰益日后在中国所有的自建工厂,都将是以大豆压榨为主,油脂精炼和包装为辅。

1994年,ADM入股丰益,占20%的股份。中粮旗下负责小包装油营销的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股东为东海粮油、北海粮油、黄海粮油和东洲粮油4家油厂,相当于丰益和ADM也间接持有其股份。2003年,中粮也入股了丰益,持有10%的股份。那时候,三方的合作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这段往事,到了今天,大家都不愿再提。

除了ADM和中粮外,丰益也曾和鲁花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此限于篇幅只得从略。回顾这些历史是想表明,丰益,极为擅长纵横捭阖,利用当地的政经关系打开市场。

金龙鱼,也曾遭遇挫折

1. 大豆价格战,“阴谋论”可以休矣

时间进入2004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豆战争在全球开打: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宣布大豆可能歉收,大豆期货价格从2003年8月的540美分,涨到2004年4月的1060美分,创下了近30年的新高。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2004年4月,中国企业“成功地”按照4300元一吨的价格抢购了800万吨大豆。美国农业部立刻调高了大豆库存,华尔街的对冲基金反手做空大豆期货,大豆价格开始狂跌,从4400元一吨又跌回了2200多元一吨。国内大豆加工行业由原先的赢利变为亏损,ABCD趁机布局中国市场。

{image=8}

【图】2004年以来大豆价格走势

ABCD进入中国市场,引发了一个至今还在中国社会中流传着的阴谋论,说是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给出虚假的减产信息诱导中国油企大量采购,然后华尔街金融炒家操纵市场将中国油企套牢,再由ABCD四大跨国粮商顺势收购破产中国油企,进而掌控中国食用油行业……

所谓的“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大半江山沦陷”说法,谬传甚广,流毒至今。溯其源头,这一说法的出处是,“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由此计算出“大半”的比例(64/97*100%=66%)。

事实上,外商独资或控制股权比例超过50%的大型油企,仅20家左右,其中10多家都隶属于侨资的益海嘉里系。其他40多家都仅是参股,中粮和鲁花就占了10多家。

实际上,依据中国粮油学会的统计,中国油料处理能力(包括大豆、菜籽和花生等的压榨加工能力),外资企业所占比例最高的2008年,也不过才29%。此后该比例不断下降,到2014年仅为23%。如果把外资进入中国各行业就视为中国产业在“沦陷”的过程,则相当于否定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和大力引入外资的政策,这是非常危险、也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

2004年大豆价格风波,是中国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时候才会遇到的挫折。这样的事情,将来再也不可能发生。2008年、2012年乃至未来,虽然发生比2004年大得多的价格波动,但类似的事件再也没有重演。

在2004年惊心动魄的大豆价格风波的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在小包装油市场上演。

2. 1:1:1,引发一桶油的战争

2002年7月,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到处都在播放金龙鱼的广告,拿着小喇叭的老太太在四下高喊“1比1比1”。所有的超市都摆着金龙鱼的产品,第二代调和油堆成了一座座红色的小山头。菜市场里的粮油店,满墙贴的都是1:1:1的红色海报。无数1:1:1的小红旗在迎风飘扬,显示着金龙鱼意欲占领千百万家庭厨房的雄心。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1:1:1?说来话长。

{image=9}

【图】金龙鱼1:1:1的广告(图片来源:网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当人体摄入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比例达到1:1:1时,脂肪酸的摄入就更加均衡,人体也就更加健康。

金龙鱼以此为依据,根据每种油的脂肪酸比例,将8种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研发出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恰好做到三种脂肪酸的比例为0.27:1:1,加上人体从其他食物中摄取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肉、禽、鱼、奶、蛋等),帮助人体从膳食中摄入的三种脂肪酸的比例接近1:1:1。

显然,要让消费者理解膳食脂肪酸平衡这一复杂的概念相当困难。金龙鱼干脆把重点放在简单好记的1:1:1上。这个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1:1几乎成了金龙鱼的代名词。而且,由于金龙鱼是宣传脂肪酸平衡概念的先行者,再有竞争对手推这一概念时,都无法撼动金龙鱼1:1:1的根基——无论是中粮还是鲁花,相应的竞品都发展得不太顺利。

不过,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的概念宣传,重在产品效果的1:1:1,忽略产品本身的0.27:1:1的三种脂肪酸比例。8到9月份,北京、成都和南京等地都有消费者向工商局投诉,称金龙鱼新推出的第二代调和油在广告上宣传符合1:1:1健康新概念,但实际瓶标上所示的上述脂肪酸比例是12:44:44,两者并不符,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最终结果是,嘉里粮油表示,今后公司将放大金龙鱼外包装上的0.27:1:1的字号,以与1:1:1划清界限。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上市的第二年,嘉里粮油的小包装油销量即突破了

一百万吨。

但是事情并没到此结束:由于金龙鱼此前在广告宣传中,借中国粮油学会的背书称“即使是优质的花生油,其成分中也可能会含有微量的黄曲霉毒素”,触怒了主打花生油的鲁花,后者前往粮油学会讨说法,使得学会不得不声明“1:1:1调和油广告内容“是错误的和不负责任的”。

2004年9月10日,北京市工商局广告处以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里三种脂肪酸的真实比例为0.27:1:1,因此1:1:1广告涉嫌误导消费者为由,要求金龙鱼更改广告内容之后,再重新在媒体上播放。

仅仅过了两天,国内7家食用油企业联名向国家工商总局和北京市工商局递交“紧急致函”,要求工商部门勒令停止一切与1:1:1有关的产品包装、标签及广告宣传,并对嘉里粮油的违法行为给予处罚。

最后,金龙鱼在所有出现1:1:1的地方,都增加一行注解小字:“本产品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0.27:1:1,帮助人体达到1:1:1的膳食脂肪酸平衡比例。”金龙鱼1:1:1广告加了这一条解释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针对其产品配方虚假宣传的质疑。

与此同时,另一场公关危机战争已经悄然打响。战事初起之时,看似影响不大,不像1:1:1广告风波一样骤然兴起,但却有一种水滴石穿的力量,缓慢而有力地侵蚀着金龙鱼的品牌美誉度,并最终对金龙鱼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就是转基因战争。

3. 转基因标识之争,首当其冲

转基因成分主要是存在于蛋白质中,各类油料无论是通过压榨还是浸出工艺制油,蛋白最后都被分离到饼粕中,食用油脂通过精炼处理后基本不含有蛋白。金龙鱼依据相关规定,在产品上标示“大豆油(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菜籽),但本产品中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

实际上,转基因标识对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并无影响,影响最大的却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消费秩序。

自从以转基因大豆或转基因菜籽为加工原料的食用油产品在瓶标上添加转基因标识后,事态的发展就一发而不可收。每一个新崛起的食用油品牌,都爱拿“转基因”说事,因为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媒体的兴趣。

相比于某些品牌对 “非转基因”宣传的高调,金龙鱼的1:1:1第二代调和油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转基因原料食用油产品,对此只好闷不作声,或者勉强声辩几句。时间一长,转基因不仅是金龙鱼的“软肋”,更变成了“原罪”。

消费者看到,在食用油产品上,“非转基因”四个字都标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转基因”三个字都标得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可是,食用油和转基因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正如前文所言,使用转基因农产品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有不少和食用油一样,均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比如,从转基因甜菜中提取的糖,用转基因玉米生产的玉米糖浆和乙醇(酒精)。为什么我们只知道市场上有卖“转基因食用油”,从来没听说过有“转基因白糖”或“转基因白酒”?

更有意思的问题是:既然食用油中不含转基因成分,而且超市里也没有含转基因成分的大豆食品销售,那转基因都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一粒大豆,经过压榨加工,分离成豆油和豆粕。转基因成分都在豆粕里,做成饲料,拿去喂家畜或家禽。再然后,家畜变成了猪肉、牛肉,家禽变成了鸡肉、鸭肉,最后又都进入了你我的肠胃。

此外大家都知道,中国香港的食品卫生管理做得比较好。供港食品的安全率居然能达到99.999%。可是,中国香港超市里的食用油,是不需要做转基因标识的。比如,原料来自加拿大的芥花籽油(又称卡诺拉油),就是一种不折不扣地用转基因油菜籽榨出的食用油。

加拿大芥花籽油?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会觉得很陌生。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事实:加拿大芥花籽油不仅风靡中国香港市场,而且很早就来到中国,并已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只不过,它用的是另一张的面孔。有关加拿大菜籽油产业梳理,请参考《加拿大的油菜籽,为什么中国不要了?深度剖析油菜籽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金龙鱼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从第一桶小包装油下线到投放央视广告,从1:1:1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上市与百万吨庆典到推出VA系列食用油,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2005年底,丰益国际上市前的估值为7亿美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大并购,到2007年中,丰益国际的估值已达130亿美元,具备了进入世界500强的实力。究竟是什么魔法,让丰益国际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其实说到底,离不开两个字——并购!

资本+科技,奠定金龙鱼霸主地位

1. 资本腾挪,铸就益海嘉里壮大之路

丰益控股采用了借壳的方式上市。2005年12月23日,丰益控股将棕榈油业务分拆,估值7亿美元装入新加坡上市公司益康亚太,按照每股0.5新币的价格增加21.5亿股(1新币相当于0.65美元或5.2元人民币),又以每股0.8新币的价格公开发行3亿股,这样公众持股比例达到17%,而丰益保持了82%的绝对控股比例。

2006年7月14日,交易完成后,益康亚太更名为丰益国际。当日收盘价为1.05新币,相当于将丰益国际的估值翻了一倍多,市值达到18亿美元。同时,丰益还从资本市场上募到了2.38亿新币,为公司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资金来源。

下一步的扩大,就绕不开资产重组了。从2006年底到2007年6月,丰益国际完成了对郭氏粮油旗下另外两个公司(PGEO公司和郭氏粮油)的收购,并以16亿美元收购了益海集团,总股本扩大为63.87亿股,,郭鹤年也成为丰益国际的实际老板。当然实际收购过程很复杂,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在整个并购过程中,丰益国际没有花一分钱现金,完全是通过公司之间的股权交换来完成。丰益控股持有的丰益国际股权,从上市初的82%下降到了并购后的48.5%,以此换得对郭氏集团食用油业务的掌控。嘉里粮油从此与益海粮油合并,成立了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丰益国际在华的核心阵地。

丰益国际原本29亿美元的市值,加上购并的43亿美元资产,合计72亿美元。这与并购后的130亿美元市值相比,一举增值了81%。当时,丰益国际的业务可以分成三大板块:棕榈油、大豆压榨和金龙鱼。这三大板块的价值分别是44亿、16亿和12亿美元。

很明显,棕榈油业务占比在明显高于其他板块,其业务的好坏对丰益国际的市值影响也就最大。而一场席卷全球的生物燃料运动,让丰益国际在棕榈油上爆发——汽车和人抢油吃!

2. 生物燃料,助推丰益国际业绩飙升

原油占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40%,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的90%,而且当时地质学家一度认为,到了2015年,原油的供应即将接近极限,因而如何寻找替代品,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2000年开始,随着石油价格一路上行,美国、巴西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大力推动生物燃料计划,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产能开始大规模扩张。各国纷纷立法,要求在车用汽油和柴油中添加生物燃料,并减免相关生产企业的各种税费,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给予贷款和外贸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在2006年这一年,全球生产了63亿升的生物柴油和513亿升的燃料乙醇,分别是2000年的7.7倍和1.7倍。生物燃料在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了2%。

欧盟是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者,占世界总产量的七成,其次是美国和东南亚。欧盟、美国和东南亚分别使用菜籽油、豆油和棕榈油生产生物柴油。美国和巴西是乙醇的最大生产国,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七成。美国生产乙醇主要用玉米,巴西则是蔗糖。

{image=11}

【图】玉米、甘蔗、木材都可以做生物燃料(图片来源:网络)

拜生物燃料大发展之所赐,棕榈油全球产量在2006年超过35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大油种。其中,印尼和马来西亚控制了全球85%的棕榈油产量。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900~2000万吨左右。印尼后来居上,2007年超越马来西亚,成为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第一大国。

从2006年到2008年,短短两年时间,东南亚的生物柴油产量竟然增长了4倍。按照1吨毛棕榈油产0.9吨生物柴油的换算率,仅东南亚市场就在生物柴油产业上消耗了268万吨的棕榈油,这还没计算欧盟等国生物柴油产业对东南亚棕榈油的消耗。对丰益国际等棕榈油的生产商来说,这两年无疑是黄金时代。

2008年初,大豆市场价格一路看涨,飙升近30%。最高时,豆油价格曾达到16500元/吨。不过到了8月,风云突变: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油价随之大幅下滑,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跟着暴跌,豆油价格最低跌到一吨9000元,包括金龙鱼在内的油企损失惨重。

{image=12}

【图】2008年丰益国际各业务板块对比(单位:亿美元)

经此一役,益海嘉里意识到,经营重点应该从数量向质量转型。要想推出质量好、利润高的新品,无疑要倚重研发的力量——这正是丰益国际在上海建设全球研发中心的背景之一。

3. 全球研发中心——立足上海,放眼全球

早在1994年11月,丰益国际位于浦东新区的东塘路工厂就开始试生产,此后业务逐渐扩大,成立了丰益国际上海企业群。

2009年11月,起始投资8亿元的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几十亿元人民币。在跨国粮商中,丰益国际是第一家而且目前也是唯一一家把全球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的公司。多名科学家成为中心的顾问。

{image=13}

【图】全球研发中心揭幕仪式(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在约4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内,有实验室近百个,各种科研设备1000余台,资产价值近1亿人民币。为了满足研发成果的工业化转化的需要,益海嘉里集团还在上海、连云港、秦皇岛、昆山、青岛、防城港等地建立了多个中试基地。

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是丰益国际科技全球化的新起点,它还在荷兰、越南、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非洲等许多国家陆续建立研发机构,在全球拥有数百名研发人员。全球研发中心还与世界尖端粮油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全球智慧,为其粮油产业提供具有世界水平的、强劲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里就是农业界的“华为”!

研发中心还与肯德基、雀巢等跨国食品公司直接对接,根据它们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研发。或者,当研发中心研发出新的技术,帮助它们提升其产品性能与品质。例如,益海嘉里已经

是肯德基的豆浆粉供应商,研发中心还想做出中国最好的油条,因为中国人喜欢吃油条。

益海嘉里还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行业发展,运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吃干榨净”的精深加工模式,充分开发利用包括水稻、大豆、玉米、小麦在内的农产品资源价值,带动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以中国人主粮之一大米为例:一粒稻谷,在益海嘉里人的手里,不仅可成为品牌大米,还可提炼出卵磷脂、米糠腊、谷维素、米硒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米糠和稻壳,这些过去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可被用来制油、发电与生产绿色环保的轮胎。整个益海嘉里的大米产业链,一吨水稻能获得800多块钱的升值空间。再往下深加工,可以达到1000块钱。

{image=14}

【图】一粒米的戏法(图片来源:益海嘉里)

益海嘉里对农产品的“吃干榨尽”,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把依赖化石能源一次性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让现代农业找到了一条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正是有了科技的强大加持,加上营销策略的一系列“神来之笔”,今天的益海嘉里,早已是中国粮油市场的霸主之一,其中的故事限于篇幅不详细展开了。

2019年,益海嘉里压榨产能达2255 万吨、精炼产能达1106 万吨、中小包装产能为2258 万吨、水稻加工产能为384 万吨、小麦加工产能为668 万吨。按销售量统计,益海嘉里的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包装米和包装面粉现代渠道市场份额分别为38.4%、18.4%和26.7%,均位居首位。此外,益海嘉里在饲料原料、油脂科技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

2017-2019年,益海嘉里的营收分别为1507.66亿元、1670.74亿元和1707.43亿元,2019年全年的收入,就抵得上两个茅台!

在 “薄利”的粮油行业里,但益海嘉里仍实现净利润稳定增长,三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84 亿元、55.17亿元、55.64亿元。2020年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名里,益海嘉里名列285位。

而旗下的丰益国际,更是和中国及世界紧紧捆绑在了一起:2019年丰益国际的营业收入为426亿美元,总净利润12.9亿美元。中国区业务营收约238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900家工厂,大部分位于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销售网络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超过9万名。

{image=15}

【图】丰益国际的全球布局(图片来源:益海嘉里)

金龙鱼品牌,及其背后的母公司3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与企业优秀的经营策略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踩准了时代的大势——特别是,对于粮食行业这样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价格波动不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正如郭氏集团创始人郭鹤年所言:

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生意是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的。你的生意做得越大,政治就会越纠缠你。

确实,粮食的政经二重性,限定了生产者的利润。看看益海嘉里和同为食品领域的茅台、海天的毛利率就知道了:

{image=16}

【图】三家企业毛利率对比图(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收入增速上,三者更是难以相提并论:海天过去十年平均在15%以上,贵州茅台最高可达到60%,而金龙鱼过去三年连年下滑,2019年只有可怜的2.2%。

{image=17}

【图】三家企业营收增速对比图(图片来源:华尔街见闻)

这背后的原因,是三家企业产品的定位不同导致的:

粮油属于生存型消费,价格受到严格控制;

酱油属于改善型消费,价格和购买力密切相关;

茅台属于高端型消费,价格是由有钱人决定的。

而价格被严格控制粮油行业,硬生生打出一个帝国,这样的企业无疑是伟大的。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尹悦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