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资管:市场震荡 都是减持猛增惹的祸?
【今日直播】
华商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经理孙志远:前浪和后浪,分别适合买什么基金?
嘉实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陈正宪,嘉实基金指数投资部研究员 滕抒含,分享主题:理财真心话,你问我来答,解析行情将如何演绎,基金四季度怎么买?
富国双债增强债拟任基金经理俞晓斌:做债券投资,先求不败而后求胜
深圳前海厚生资产创始人 华猛:清空相对高估值标的,看好天然气行业
海投全球创始人CEO王金龙分享:强者恒强原则适用A股与美股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分享:消费总爆发,经济全面回升可期
水煮旧闻 | 市场震荡,都是减持猛增惹的祸?
来源: 中泰证券资管
{image=1}
最近,关于上市公司减持的公告似乎特别多。
据wind统计,仅10月17日至10月19日期间,沪深两市共3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东减持计划,涉及重要股东54名,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合计拟减持金额约68.3亿元。事实上,若参考海通证券研报的统计数据,2020年9月,产业资本二级市场净减持718亿元,而2017年6月(减持新规实施)以来月均净减持仅186亿元。
恰逢市场波动加剧,有人说,都是高位减持套现惹的祸。那么,牛市中的减持潮,真的是市场逃不过的魔咒吗?
牛市行情与增减持研究:减持虽多 压不住股价
刊发媒体:证券时报
记者:陈静
刊发时间:2015年6月11日
整体上来看,今年1月到2月,股市呈下降趋势,降幅达0.75%,减持市值也在不断减少;从2月开始,大盘指数开始回升, 减持市值也从2月份的377.33亿元上涨到5月份的1507.51亿元,涨幅达到299.52%。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图形上可以直观看出, 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减持行为受股市行情影响显著,两者呈正相关的关系。
{image=2}
十年罕见!3300亿减持“席卷”A股
刊发媒体:全景财经
作者:全小景
刊发时间:2019年12月05日
当2019年还剩18个交易日之时,A股的1618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们的净减持金额,却已创下A股历史新高。Wind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3日,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累计减持超289亿股,参考总市值高达3363亿元,已远超过2018年全年的1952亿元。
相比凶猛的减持,增持却寥寥无几。Wind数据统计,截止到12月3日,2019年A股的重要股东们累计增持数量仅83.6亿股,参考总市值仅606亿元。
点评:
事实上,除了2019年,2015年同样也是知名的减持大年。与其说减持是牛市逃不过的魔咒,倒不如说股价的上涨会带来更为强烈的股东减持意愿。但这首先恐怕是人之常情。
通过股票市场的合理套现行为,是创业者或产业资本最为快捷的资本回收途径;而为创业者和产业资本套现,也是股市的应有之义。因此,只要减持合规,这一行为本不该被苛责。而坦然接受股东利己的常态化减持意识和行为,也是投资者更主动的应对之道。
更何况,若你是从资金博弈的角度去决策股票的买入与卖出,那么股东减持之举可能于你不利。但若你的关注焦点只是公司的质地和发展,那么股东减持行为本就不在你的关注范围之内,因为在对企业价值称重的标准动作中,也并不包括对短期资金面运行方向的判断。
{image=3}
2000亿元减持未拦住牛市脚步
刊发媒体:新金融观察报
记者:游敏常
刊发时间:2014年12月15日
正当场外资金蜂拥入市之际,场内的产业资本却抓紧套现离场。据Wind数据,截至12月12日,产业资本11月24日以来累计减持金额超过257.63亿元。
火爆的行情无疑是产业资本急于套现的最大诱因。事实上,下半年以来,伴随A股估值重心不断上移,产业资本的减持脚步也在不断加快。截至12月12日,下半年以来产业资本累计减持已超过1342亿元,占年内减持总额的67%;总共有1026家公司遭遇大小股东减持。换言之,平均每个交易日便有9家上市公司股份被股东减持,日均套现11.88亿元。
点评:
站在2014年12月的时间点上看,大规模减持确实至少在其后半年内都没有拦住牛市的脚步;相反,在2015年7月以后,即便产业资本一反常态演绎了连续净流入,也并没有阻止股指大跌的趋势。
{image=4}
再举一个更近的例子,2019年上市公司的减持规模远超2018年全年水平,但从股价表现来看,2019年的股指表现又比2018年强了那么多!如果作为投资者,有机会做选择,你是愿意经历减持规模更大的2019?还是股指表现更差的2018?
从这个意义上,为市场所厌恶的,并不是减持行为本身,而是减持可能会带来个股的下跌。
还是那句话,接受利己的常态化减持行为,恐怕是投资者的必修课。退一万步说,这些大股东关于越涨越卖、而非追涨杀跌的操作,何尝不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投资思路?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