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566

秋后落马的“网红书记” 为何敢搅起这么大浑水?

新浪新闻综合2020-10-20 09:12:340

原标题:秋后落马的“网红书记”,为何敢搅起这么大浑水?

来源:北京青年报

{image=1}

{image=2}

10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务督察局原局长(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肖卓,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肖卓的落马通报有点与众不同,通报中指明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最高检纪检监察组、云南省纪委监委消息。事实上,自2016年肖卓就从云南省高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的职务上,调任最高检了。从落马通报的行文中不难看出,肖卓的落马与其在云南任职期间关系密切。

很快就有目光犀利的人出来说,肖卓曾是云南原省委书记秦光荣的秘书。细检两人简历,也确能印证这一说法。从秦光荣任长沙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时起,肖卓就一直担任办公厅秘书。秦光荣调任云南政法委书记时,肖卓又跟着去了云南,继续在云南政法委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等入幕之宾的角色。后来秦光荣从政法口出来,进入行政系统,先后任副省长、省长,而肖卓则继续留在云南政法系统。毕竟即使当了省长、省委书记,仍然需要在政法系统有得力干将。

和肖卓一样,出身于“大秘”的还有原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但他在东北任职时,很快又认识了另一棵大树、他日后的上司,原江西省委书记苏荣。

现在还很难找到线索,在黑龙江任职的史文清,是怎么搭上吉林省委副书记苏荣的。反正看起来史文清是很投苏荣的缘,2007年苏荣刚到江西当书记,史文清就调去当副省长了。接着又以副省长、省委常委的身份,兼任赣州市委书记。

赣州,可能对外省人来说很陌生。其实在江西,赣州是仅次于南昌的第二大城市,在省内位置举足轻重。苏荣把史文清安插在那里,自然用意颇深。另外提一笔,老读者可能还记得我们曾关注过被截访致死者陈裕咸的事情,而他所在的“全国信访三无县”上犹县,就隶属赣州。

史文清似乎对于厚黑学有着精深的造诣。他一到赣州就对当地官场开始了“一打一拉”,打就是打击前任市委书记重用过的干部,拉就是重用一些此前未得到重点使用、但又愿意向他献媚的人。但即使是被他看中的人,史文清也会让他们处在战战兢兢之中,稍微未满足其腐败要求,就会被他重手拿下,以此立威。据媒体报道,赣州官场一些人为谋升迁,甚至甘愿与史文清进行权色交易。为了控制当地干部,史文清花费千万公款购买设备监视下属。

自认为控制住赣州官场后,史文清张开了腐败的大口。他让原定南县县委书记钟炳明帮助其子收购定南县稀土公司,想用2亿就收购估价9亿的股权;因为未能按照史文清的要求,帮助苏荣的妻子低价收购一处私人矿企,安远县原县委书记邝光华被其威胁“要么撞墙死,要么把牢底坐穿”。他还当面向当地企业家索贿,一张嘴就是数千万。稍微不能满足其要求,就以人身安全相威胁。

这种软硬兼施之下,干部要想坚守初心,确非易事。有人统计,史文清治下赣州被查处的副处级以上官员有16人之多,其中包括4名在职县委书记。

史文清这个人似乎特别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留下这么一屁股烂事,按说一般人离任的时候多少都会低调点,他偏要导演一出千人送别,博得一个“网红书记”的大帽子。纵观其所作所为,可以说手段特别肆无忌惮,对当地的政治生态影响特别恶劣。如果说有的腐败分子是在潜移默化中带坏了一地的政治生态,那么史文清就是主动将赣州的官场风气向负方向上推,而且他将官场一些不良规则发挥到了极致,加速了原本就脆弱的政治生态的恶化。这也再次说明,管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必要性。

史文清一案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史文清离任赣州四年多以后,于去年年底被三位商人举报。一直又挺了大半年后,到9月底才落马,这或许能说明此案的复杂性,但也印证了这两年反腐中的一个规律,就是无论你位置多高,一旦遭遇实名实锤举报,一定会成为锁定的焦点。也就是说这种证据确凿、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一定会给群众一个交代。

回到案件本身,史文清为什么敢于、而且也能够在赣州官场搅起这么大的浑水呢?我想首先史文清和苏荣之间的负反馈,是一个重要原因。史文清要对苏荣投桃报李,而有了苏荣的赋能加持,史文清则更加肆无忌惮。而另外一个原因,或许可以从赣州的一些特殊区位条件上思考。

我们前文说过,赣州是江西的经济重镇,但是和那些以创新开放,跻身省内亚军的非省会城市相比,赣州仍然是靠资源为生的传统产业城市。这里蕴藏着巨大的稀土、钨资源,长期以来采矿业都是赣州的支柱产业。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这一行业特别容易滋生腐败,而苏荣、史文清在赣州的腐败大多也都指向矿产行业。

史文清落马后,赣州当地表示要彻底查清史文清在赣州任职期间的违纪违法问题。除了查清问题,修复政治生态也是当务之急。而一地的官场风气往往同当地的经济结构有着隐秘的联系,建立一个健康的矿产产业体系,进而摆脱对“卖资源”的依赖,可能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倒查二十年”这样的方式,或许是一条“普遍真理”。

(文/于永杰)

责任编辑:张迪 SN230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