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疫情加速中小银行转型变革
标题:疫情加速中小银行转型变革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马梅若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金融领域多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其中,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承压,不良指标也有抬头之势,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渐渐显现。
特别是中小银行,其资产质量更引人关注。从上半年看,一些中小银行不良率、逾期率上升较明显。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部分为应对疫情而出台的阶段性支持政策到期、退出,今后一段时间不良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
疫情引发的压力进一步催化了中小银行的变革。从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推动多机构合并重组等“输血”之策,到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推动数字化转型、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的自我强化,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已经开始主动探索破局之道。
资本补充提速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疫情冲击等影响,商业银行不良压力增大,不良资产处置将较大消耗资本,同时潜在不良风险带来的资本缺口亦不容忽视。相较大行,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更大,资本安全边际更小,”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相关数据,目前全国中小银行共4005家,其中有605家资本充足率低于10.5%的最低监管标准,有532家风险比较高,且主要集中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夯实资产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补充资本。当前,银行补充资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内源性方式,通过自身盈利补充资本;二是增资、IPO、可转债、定增、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外源性方式。
“由于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用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堪忧,通过利润来计提拨备和资本的空间也在缩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这加大了中小银行通过内源性资本渠道补充资本的难度。
外源性方式则更有利于已上市的中小银行,对非上市银行限制较多。唐建伟表示,中小银行受制于实力较弱,评级较低等原因,市场化发行资本补充工具补充资本可行性不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提到,目前上市的中小银行较少,外源融资能力受限。他认为,未来部分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的概率提升。
在补充资本方面,永续债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共有21家银行发行了22单永续债,合计发行规模378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其数量、规模以及中小银行家数占比都有明显提升,正逐步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工具之一。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解释:“永续债可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改变其他一级资本较少、二级资本较多等问题。与优先股不同的是,永续债在特定条件下会被减记,而优先股是被转成普通股。另外,从清偿顺序来说,在进行破产清算时,永续债的偿还顺序要先于优先股。”
尽管永续债作为银行资本补充的手段有很多优势,但也不可能无限制使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一方面,永续债虽然本金可不用偿还,但相应的利率成本比较高。银行发行的永续债,票面利率在4.1%至4.85%之间,低于信用债,但明显高于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利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权衡当期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发行永续债可以作为其他一级资本,但不能作为核心一级资本,运用永续债补充资本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最新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尝试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温州银行发布的《关于实施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方案的公告》显示,温州银行本次增资扩股发行数量不超过23.73亿股,拟募集资本70亿元。这次增资扩股最引发市场关注的是,其在认购方式中提到了“通过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筹集,由温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特定主体认购”。
此举是今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中安排一定额度,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新途径”后的率先试水。对于这种方式,业界更期待的不仅是为中小银行扩充了资本补充渠道,更在于能借此推动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通过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筹集资金,注资中小银行,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作用”,唐建伟表示,此举可以与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强化服务中小微企业、保就业等相结合,一举多得。
优化公司治理
资本补充只是一个方面,上述国常会明确,要以支持补充资本金促改革、换机制,将中小银行完善治理、健全内控机制等作为支持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条件,最终意在加强中小银行的内源动力,发挥其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
理顺机制,优化公司治理是基本前提。曾刚表示,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是部分中小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或重大风险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有些中小银行股东持股较为分散,导致银行出现了所有者缺位及“内部人控制”问题,另有一些中小银行则存在股权过度集中问题,部分出资主体通过违规的资本运作及股权安排等方式获取控制权,形成某一实际控制人违规控制银行的情况。“这些资本在入股动机方面并不满足于进行投资及获取利润分红,而是要谋取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或者要求对银行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为自身企业的扩张提供足够的信用支持。”他说。
股权结构的失衡叠加公司治理架构的“形似而神不似”、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中小银行强化公司治理迫在眉睫。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丰富优质股东来源,鼓励中小银行在不同资本市场上市,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的同时为主要股东的股权交易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和国资改革,推动地方政府从以往的直接行政干预转向公司治理框架内的出资人管理转变,持续提高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的市场化程度。”武雯表示,“此外,还要适时引入市场监督、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外部审计等,让市场参与者发挥监督作用,形成良性的监督机制;明确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确定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强化监事会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发挥主要的监督作用。”
改革转型 激发活力
更深层次的改革还要求中小银行适应新挑战。“当前,金融科技正在颠覆银行盈利模式。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线上便捷服务替代了中小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同时大型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发力而形成的业务下沉,更是让中小银行承受着存量客户流失等竞争性压力。”温彬强调,“中小银行必须加速转型。”
家底不够厚、人才吸引难、数据资源少,中小银行到底怎么转?温彬给出的思路是:先合作。他建议,“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中小银行的作用重大。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中小银行可以与大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实力,优化服务。但要注意,不能只做通道,或者只提供资金,要在合作中加强学习,补上短板。特别是要学会利用新技术,加强第三方场景的应用,依托本地客户和本地生活场景,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曾刚表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专注于价值链的某一环节或把战略重心放在借助本地优势服务某类市场。“这类银行难以大而全地覆盖所有价值网络,因此,应专注于价值链中某一环节,打造特色功能。其实很像实体经济产业链的垂直分工,我们称之为‘参与生态分工’模式,这种模式对外部数字化赋能的需求最为旺盛。”他强调,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改造。比如把深入田间地头的信贷员获得的信息数字化、线上化,使用纳入本地特征的专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分析和风控,为当地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武雯则建议中小银行更多走精细化管理路线。在她看来,之前粗放式地规模扩张方式已不适合中小银行的发展,应转变发展理念,适应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中小银行应该逐步适应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通过成本精细化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重点产品和重点客户上,促进业务发展和价值创造。
此外,在当前更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针对银行间接融资的业务特点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匹配失衡问题,温彬还建议,中小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升级,吸收好的经营管理经验,迭代优化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制定适宜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他表示:“中小银行要推进银行信贷与股票、债券、基金协同对接,创新推出金融产品,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责任编辑:王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