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郭树清、潘功胜重磅发声!房地产金融政策可能还有大动作
中国证券报
货币政策未来怎么走?金融如何支持养老第三支柱发展?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下一步怎么做?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10月21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给出了权威答案,以下是他们的发言内容。
{image=1}
易纲: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和完善应对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政策,助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货币政策应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
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
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逐月复苏,9月CPI同比涨幅为1.7%。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实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等方式,推动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据估算,截至9月末,已实现让利超过1.1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创建,全力优化北京冬奥会支付服务环境。
郭树清:正视已暴露的风险隐患
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现金融的普惠性目标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必须坚定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改革仍然十分紧迫,必须正视已经暴露的风险隐患和违法违规问题,坚决处置贪腐分子,尽最大可能挽回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无论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农信社、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都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严格选配忠诚、专业、廉洁、务实的高管人员。
发挥金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保险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同时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
养老金融改革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副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将选择条件较好的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参与,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探索养老金融改革的新路子。
即使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刻,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也没有一刻停止。下一步,将在坚守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坚定不移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制度安排,深化国际金融合作,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金融体系竞争力。
将继续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在监管方面,要加大科技应用,提高监管效能。当然,金融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寡头垄断等风险挑战,确保市场公平和金融稳定。
潘功胜:适时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
在总体制度框架下,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建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已完成社会征求意见,近期将会发布。
评估办法和附加监管规则发布后,将会同监管部门,认真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及配套附加监管实施要求。
推动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根据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和“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需要,逐步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适时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总体设计和治理机制。丰富宏观审慎的工具箱并制定工具启用、校准和退出机制。
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重点健全房地产金融、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影子银行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等重点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分步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并将其制度化。
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强化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制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恢复和处置计划。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配套细则,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和持续监管。
编辑:彭勇 王朱莹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