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巨大的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如何治服?
原标题:中国如何治服“入侵者”?
来源:瞭望智库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再次强调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为相关配套监管措施提供法律准绳。
我国是全球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极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害。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目前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来自美洲的“不速之客”最多,占到总数的一半,且入侵性强、危害极高。
它们有的通过自然传播进入,有的作为饲料或观赏植物引入,甚至能附在进口货物或行李上被动入境。在中国落地生根后,这些入侵物种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还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
它们的危害为何如此之大?
那么,中国人如何征服这些“入侵者”?
1
豚草:藏在田间地头的“杀手”
豚草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恶性杂草,原产于北美地区,20世纪30至40年代沿着铁路、经由苏联传入我国东北。如今,全国已形成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5个豚草繁殖传播“中心”,并向19个省市蔓延。
{image=1}
豚草的生命力极强。一株豚草可产籽10万粒,种子落地30年仍能存活,仅靠被铲除后的残条亦可重发新枝。
而且,豚草侵入裸地后能分泌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抑制本土植物生长,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堪称“植物杀手”。
在农耕区,豚草混杂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之间,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营养,导致大面积草荒,农业减产。据统计,当1平方米玉米地里长有30-50株豚草苗时,玉米就会减产3至4成;超过50株时,几乎颗粒无收。
此外,它还危害人体健康。每年8月中旬,进入开花期,每株豚草可生产上亿花粉颗粒,随空气飘遍方圆600公里。这些花粉是过敏性疾病枯草热的主要病原,人感染后会出现咳嗽、流涕、眼鼻奇痒等症状,诱发过敏性哮喘、鼻炎、皮炎和荨麻疹,严重时并发肺气肿、肺心病而致死亡。
因危害大、防治难、根除慢,早在2003年,豚草就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0世纪末,我国主要采用人工拔除和化学方法防治豚草,费时费力且效果有限,滥用除草剂还会污染环境。于是,防治专家们转而探索生物方法,寻找更具竞争力的植物对豚草围追堵截。
研究发现,北美有一种专食豚草的昆虫,叫做豚草条纹叶甲,我国引进并驯化后可有效遏制豚草生长。在此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自主研发生防产品——豚草卷蛾,在湖南试点成功并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现在,利用豚草卷蛾控制豚草的生物防治技术已在我国南方各省大面积推广。
除了昆虫,豚草还有一些真菌天敌。2017年,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引进苍耳柄锈菌,用以防控豚草。这种真菌的专一性强,不会侵染豚草以外的植物,自然状态下可减少豚草生物量50%以上,有效降低种群密度。
经过多方努力,北京全市豚草发生面积已经从高峰时期的4万亩降到1.9万亩,豚草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2
凤眼蓝:既不丑,也不温柔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是以“入侵者”的身份到来的,原产于巴西的凤眼蓝就是其中之一。
它还有个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叫“水葫芦”。
{image=2}
原产于巴西的凤眼蓝在中国还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水葫芦”。图|图虫创意
凤眼蓝是浮水草本植物,发达的须根深藏水下,簇拥的叶子和喇叭状的花露出水面,因花瓣中心的鲜黄色斑点形如凤眼而得名。
上世纪初,凤眼蓝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1960年代前后又作为畜禽饲料被推广。后因饲料工业发展,凤眼蓝逐渐被废弃,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的19个省市。
凤眼蓝的繁殖速度极快,可在8个月内由1棵分蘖成6万棵。
连片生长的凤眼蓝最终覆盖水面,水体不透光溶氧量降低,导致鱼虾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还为蚊蝇、血吸虫提供滋生地。云南昆明滇池的凤眼蓝覆盖面积曾达1000公顷以上,池内原有生物几乎绝迹。
而且,它还堵塞河道、影响航运和排灌,阻碍水体自由流动,水中重金属元素长期存留,严重影响水质。
过去,我国的凤眼蓝防治工作以人工打捞为主。2002年,上海全力整治凤眼蓝,仅用于打捞的资金就达8000万元,可惜收效甚微。
2005年,黄浦江水域凤眼蓝打捞工作开始向机械化转变,如今已实现全机械化打捞作业。2019年,上海启动水生植物污染整治工作,每周动态监控、及时预警黄浦江、苏州河干流及其沿线支流水生植物生长态势,并投入工业无人机、多功能子母保洁船等各路“新式武器”保驾护航。截至当年9月17日,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域共打捞凤眼蓝6062.39吨,较上一年增加近6倍。
除人工打捞,近年来,我国凤眼蓝综合治理方法不断创新,科技助力凤眼蓝“变废为宝”。
凤眼蓝的叶、茎切碎后可用作畜禽饲料,榨取鲜汁后从中提取营养素,亦可加工提炼保健品、药品及营养添加剂。在上海青浦县,人们利用凤眼蓝加工成的草粉饲料饲养獭兔,并以兔粪和凤眼蓝的压滤液作为沼气发生源。
而且,凤眼蓝具备较强的去氮、磷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水污染。2017年,北京房山张坊镇片上村开始利用凤眼蓝处理养殖污水,每年因此节约污水处理成本10万-15万元。
3
克氏原螯虾:前人齐挖洞,后人被红烧
偶尔,也会出现入侵“失败”的物种。
至少,1929年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克氏原螯虾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会被人圈养、驯化,再端上餐桌。
{image=3}
克氏原螯虾即野生小龙虾,老家在墨西哥北部到美国佛罗里达区域,后经日本传入中国,最初被当作牛蛙的饲料。
克氏原螯虾的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它既可在污浊的水体里存活,水体缺氧时亦可上岸用鳃呼吸以维持生命。加之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克氏原螯虾很快遍布全国各地。
这种虾食性杂,吃昆虫、幼蚌,也吃水藻,多只小龙虾聚在一起能吃掉近一尺长的鱼,既影响鱼苗培育,又破坏天然植被。凡是有小龙虾的水域,生物多样性都会显著降低。而且,克氏原螯虾极易携带鳌虾瘟疫真菌,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生存。
此外,它们还喜欢在堤坝上筑穴。1998年,长江暴发特大洪水灾害,防汛人员在堤坝处发现大量克氏原螯虾筑穴,仅湖北汉江大堤黄金口段就有37个。大批克氏原螯虾疯狂挖洞筑穴,导致多处堤坝高度降低、堤面变窄,甚至塌方断裂。
防治克氏原螯虾也不是易事。常规的人工捕捞容易扩大它的种群生存空间,反而加速繁殖;含有机磷酸酯的杀虫剂虽能有效控制,但也会导致其他物种数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只能通过截断、围挡等手段控制其生存范围,或使用陷阱、长袋网集中诱捕。
此外,中国还走出了一条防治克氏原螯虾的新路——发展人工养殖,开辟小龙虾产业。克氏原螯虾体内蛋白质含量很高,虾肉富含镁、锌、碘、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肉质紧实又易消化,广受食客欢迎。
2001年,湖北潜江已有农户成功驯化野生小龙虾,并发展出“虾稻连作”的养殖模式,人工饲养小龙虾以供食用。2003年,我国小龙虾产量超5万吨,2005年又增加到8万吨,产值3.03亿美元。如今,小龙虾已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常客。
当然,防治克氏原螯虾仍需要多种科学方法相互配合,仅靠吃并不能彻底解决小龙虾入侵危机。而且,我们所食用的小龙虾多为人工养殖,野生小龙虾因生活环境复杂,尚存安全隐患,不可轻易食用。
4
福寿螺:“吃货”们,请三思
如果你认为只要派一众老饕出征就可以化解物种入侵危机,那就大错特错了,与田螺长得很像的福寿螺,就曾让不少“吃货”狠狠地摔了跟头。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因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被视为高蛋白食品。
{image=4}
福寿螺不仅吃草,还会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秧苗叶片和茎秆,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一大灾患。图为福寿螺的卵。图|图虫创意
1981年,福寿螺作为特种经济作物被引入中国广东,后又被引入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养殖。但是由于口感不好、腥气重,福寿螺当时并不受欢迎,被大量遗弃野外。
福寿螺的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自我国南方迅速向北蔓延,目前已在长江以北繁衍传播。福寿螺过度繁殖不仅会破坏水域生态坏境,还会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而且,福寿螺不仅吃草,还会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秧苗叶片和茎秆,已成为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一大灾患。2006年,云南省福寿螺分布面积达21.4万公顷,14.7万公顷水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4970万元。
更可怕的是,吃福寿螺甚至会吃出人命!
福寿螺肉加热过长会变硬,为提升口感,不少商家会刻意缩短加热时间。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一只中含有3000-6000条寄生虫。生吃或食用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寄生虫幼虫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甚至可致痴呆、死亡。
早在1997年,浙江温州就发生过生吃福寿螺片引起的集体发病事件。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2006年的蜀国演义福寿螺中毒事件。蜀国演义酒楼在加工福寿螺时未彻底加热,导致北京暴发广州管圆线虫病,短时间内就确诊160例。
防治福寿螺也需要多管齐下。
挖除水草、破坏福寿螺的产卵场所,再手工捡拾、消灭成螺是我国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
采用传统灭螺药物五氯酚钠虽能较快杀灭福寿螺,但会污染水体。近年来,科研人员探索出把茶麸浸出液作为灭螺药剂的方法,利用其中富含的茶皂素有效灭螺,而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
此外,福寿螺与另一种入侵生物——五爪金龙之间可以“一物降一物”。五爪金龙是我国华南、东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蔓藤植物,用它制作的乙醇提取饱和水溶液能在48小时内100%灭螺,而且不会对水稻生长和稻田环境造成影响。
今年9月,绍兴柯桥就开展了一场“灭螺大战”,现已打捞清理、集中填埋福寿螺及卵块10万斤。
5
草地贪夜蛾:又是个抢粮食的“幺蛾子”
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我国玉米粮食产区经历了一次浩劫。
[注:此次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即一种主要取食玉米的亚型。]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粘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外观和其他夜蛾别无两样,却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迁飞性害虫。
{image=5}
草地贪夜蛾的食性杂、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以玉米、水稻、大麦等为寄主。幼虫取食幼茎、叶片、雄穗、果穗,可致玉米减产10%至25%,严重的甚至毁种绝收。
2016年,草地贪夜蛾传至非洲后迅速蔓延至撒哈拉以南的44个国家,造成玉米减产830万-2060万吨,经济损失24.8亿-61.9亿美元。
2018年草地贪夜蛾蔓延至南亚,2019年初入侵我国并席卷25省区市、1500余万亩玉米粮食产区。在广东部分地区,玉米田块危害株率超过60%。
面对严重虫灾,农业农村部迅速组织协调、全力以赴做好防治工作,打响了一场“蛾口夺粮”的大战。
*普及防治技术,制定应急防治措施
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团队筛选出一批对草地贪夜蛾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用于应急防治,并积极探索灯诱、性诱、食诱等监测工具,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
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试行)》,其中明确了推荐使用的抑制剂和生物农药,科学制定施药时间、部位等细节方案,有效指导防治工作。
*强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
随着灾情的扩散,全国大部分省市先后出台具体防控方案,冬季压低向北扩散的虫源基数,夏季密切关注黄淮和北方玉米主产区,统防统治虫源集中降落区和重发区。根据季节变化重点防治,分区治理。
此外,国内多个单位合作,组装完成了草地贪夜蛾首个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杂食性和耐药性,推动科学防治。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地农业农村厅迅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控工作,先后40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全区各地开展调研,指导监测防控工作。
截至2019年7月,全区草地贪夜蛾防治面积达170万亩,占发生面积(161万亩)的106.25%,发生区危害损失率被控制在2%以内,“蛾口夺粮”首战告捷。
今年9月15日,农业农村部将草地贪夜蛾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6
生态安全的“国门”,必须守住!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已知外来入侵物种数量较10年前增加了3成以上。近5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13次全国性入侵物种灭除行动,各地组织开展各类铲除活动2000多次,灭除3000多万亩入侵物种。
过去,我们对引进外来物种存在一定盲目性。现在,我国已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行政法规,并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用以管理和监督外来入侵物种。
根据法律要求,引进物种前,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有责任组织开展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出具检疫审批单。物种引进后,监管单位还应适时检查,进行风险监管。
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再次强调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为相关配套监管措施提供法律准绳。
海关口岸动植物检疫是有效阻断入侵物种的第一道防线,在入关检疫环节上,更应强化口岸检疫查验和执法,筑牢堤坝,守好国门。
新世纪以来,我国在进口国外产品上截获的有害生物种类、批次和检出率都在不断增加,拦截效果大大提升。今年3月,天津海关就在由美国进境的78.93吨燕麦种子中检测出豚草并成功拦截。
预防外来物种入侵是项系统性工程,加强入侵物种科普宣传教育、推广普及防治方法、提升民众危机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自2003年起,生态坏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定期公布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名单。
作为个人,我们也应主动提升防范意识、科学对待入侵物种。入关时仔细检查行李、衣物,遇到外来物种不饲养不放生、即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捍卫祖国安全。
文 | 丁贵梓 瞭望智库观察员
责任编辑:范斯腾 SN237
北京新增两例确诊病例去过这些地方
0000黑龙江2月底前日核酸检测能力拟达100万管
2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72场,通报疫情动态,并围绕“黑龙江大力提升核酸检测的机动性和信息化水平”以及“望奎县全力保障群众就医需求”作介绍。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刘彦诚、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杨晓光现场参加发布会,绥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文琴通过视频连线出席发布会。{image=1}一睹未来的海南自贸港!不是房产加工厂,是购物天堂
{image=2}海南自贸港有多省钱?——买1000万元游艇能省380万海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沈晓明说,全岛封关以后,对于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解读。{image=1}6月8日,除了极少数产品外,其他都没有进口关税了。但是在全岛封关之前也设定了四类物品,通过清单管理免关税。一是生产资料,二是原辅料,三是交通工具,四是岛内居民的消费品。能省多少钱?0000辽宁日报:离连需核酸证明?旧闻!
6月1日,网络平台出现一则消息《大连发布重要通知!乘机离连需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署名来源为辽宁日报。经查,该文是一则旧闻,实际刊发于2020年12月22日,为当时的新闻通稿,并非辽宁日报发布的最新消息。在此,请广大用户注意甄别,以免被不负责任的互联网平台随意转发的信息,造成干扰和困惑。来源:辽宁日报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赖柳华SN24400002022年1月14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全文)
{image=1}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注意到,外交部今天上午发布了习近平主席将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消息。中方对此次会议有何期待?汪文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增多,南北发展鸿沟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