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124

财政部邹加怡:为应对疫情 全球财政刺激政策接近12万亿美元

新浪财经2020-10-24 19:33:460

10月23日至25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出席并发表演讲。

{image=1}

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表示,全球为了应对疫情,截至今年9月11日,财政刺激政策接近12万亿美元,各国平均赤字率将比去年上升9个百分点。一些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的债务规模攀升,主权信用评级面临下调,债务可持续性压力凸显。

嘉宾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讨论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和应对问题。在此,我谨代表财政部,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不久前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讨论了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各方普遍认为,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退,经济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全球金融风险上升。疫情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但实际上,“黑天鹅”并不罕见,不确定性是一种常态。应对风险,就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通过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环境。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对疫情冲击,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对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形成有力支撑。财政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支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强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定经济基本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内需。提高财政赤字率到3.6%以上,安排一般预算赤字3.76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以更大的政策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提振市场信心,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包括减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税费,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优惠力度,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轻税负超过2.5万亿元。稳定了市场主体,就是稳定了金融部门的客户,有利于维护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

三是发挥普惠金融作用,服务实体经济。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大幅拓宽了担保覆盖面,显著降低费率。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小微企业的贴息支持,预计全年可发放贷款1456亿元,同比增长35%。财政通过分担贷款风险和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管控杠杆风险。“开前门、堵后门”,在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力度的同时,从“借、用、管、还”各个环节,全方位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不因疫情形势放松风险管控。增强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五是扩大政府债券发行,为市场提供优质资产。一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增加,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顺利发行。最近,中央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60亿美元主权债券,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了高质量投资级优质资产。市场认购踊跃,申购金额达到发行规模的近5倍,表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也彰显了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决心。国内外投资者都能够从中国经济的稳定恢复中获益。

有效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把握好逆周期调节和金融稳定的关系。采取逆周期宏观政策应对疫情冲击十分必要,但也容易加大中长期风险。全球货币政策环境持续宽松,已经超过10年。疫情暴发后,主要经济体不得不实施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仅上半年,美欧日三大央行合计扩张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起到了短期内稳定市场的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货币增长过快、实体与金融背离、宏观杠杆高企、资产价格膨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值得关注。

协调好金融监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纵览历史,金融监管始终与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互动平衡,经历从强化、到放松、在新的基础上再强化的螺旋式发展。面对疫情冲击,《巴赛尔协议III》实施期限适度放宽,各国金融监管容忍度适当提高,对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要看到,放松监管必须审慎有度。随着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明年全球经济可能加快复苏,金融领域容易出现自我循环、放大杠杆、积累泡沫的情况,需要适时调整金融监管政策。

平衡好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的关系。疫情倒逼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业态正被重塑。任何事物都利弊相生,具有两面性。金融科技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金融安全的挑战。我们要支持金融科技发展,也要坚持“科技向善”,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也要建立、遵循相应的市场规则,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

研判好气候变化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威胁,被称为“绿天鹅风险”。目前看,气候变化影响逐渐显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发生概率增加,经济活动可能陷入停滞,导致企业、居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各国经济低碳化转型加快,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高碳资产价值可能大幅重估。气候变化影响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会形成负反馈效应,放大金融风险。气候变化影响与重大疫情暴发等全球性挑战一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共同应对。

处理好主权债务与发展融资的关系。全球应对疫情的财政刺激政策接近12万亿美元,各国平均赤字率将比去年上升9个百分点。一些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疫情仍在蔓延,经济衰退,货币贬值,财政收支失衡,债务规模攀升,主权信用评级面临下调,债务可持续压力凸显。债务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要解决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更需要解决长期资本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中国正在全面落实G20缓债倡议,帮助最贫困国家缓解债务负担,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对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增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需要坚持多边主义、开放合作的正确方向。多边机构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天然具有逐利性,在经济衰退、货币宽松的背景下,容易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自我膨胀、脱实向虚。国际金融组织可在帮助各国政府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探索建立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政策框架,引导金融回归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使命。

支持中长期发展融资。不少贫困国家面临债务可持续的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参与、联合行动。多边开发机构应创新融资方式,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并在最贫困国家债务处理问题上,率先行动、积极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增加特别提款权普遍分配,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增强国际支付能力。

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疫情深刻影响经济发展方式,“无接触经济”“线上经济”“低碳经济”迎来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组织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各国政府,通过规则制定、标准引导和政策支持,倡导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公众的能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消费投资持续恢复,货物进出口由降转升,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显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们通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各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大市场将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平等互利、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作出中国贡献。

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封闭不会带来稳定,“脱钩”不会带来安全。应对全球金融风险,需要在动态中求稳定,在开放中求安全,在合作中谋发展。我们唯有同心协力、团结协作,才能在“变局”中找到“破局”之路。我希望,此次峰会能够为大家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鉴。

最后,祝本届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责任编辑:王进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