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05

北京今年将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全覆盖

央视2020-10-26 17:06:410

原标题:北京今年将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全覆盖

近期,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其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点内容。意见提出,2020年,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谁?

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所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公众健康,简称“医务社工”。医务人员专注于患者生理疾病的治疗,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则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是聚焦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并受过专业训练、有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的全职工作人员。

高小俊说,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是彰显医学人文的重要举措。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多家医院已经在开展相关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心理-社会支持。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促进疾病适应性和诊疗配合度;协助患者处理因疾病引起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修复社会支持网络;对医务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2、社会资源整合。评估患者需求,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医疗救助;链接社会公益项目,改善医院人文环境;配合出院安置,协助链接资源,促进社会融入。

3、医患关系调适。促进医患有效沟通和医疗信息传递;参与诊疗团队,从患者心理和社会角度提出诊疗建议。

4、志愿者管理。招募、培训、管理社会志愿者,督导志愿者提供咨询、导诊及其它服务项目。

5、社区健康服务。依托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社区服务站等机构,对接社区资源,协助开展慢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健康促进、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公益倡导等服务。

6、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其它工作。《意见》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结合单位特点和服务能力,有选择、有侧重地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结合实际需求,拓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涵。

医院如何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

1、岗位设置。坚持按需设岗,根据单位特点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或二级科室;公共卫生机构可探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2、人员配置及来源。鼓励各医疗机构通过社会招聘、部门转岗、购买服务等方式配置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积极通过招募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参与医务社会工作,补充和壮大医务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公共卫生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医务社会工作者。

如何留住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留住人才是实现医务社会工作长远发展的必要保证。《意见》提出,要畅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晋升渠道。包括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称对应关系。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

合理确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资待遇。正式在编医务社会工作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工资待遇;以其它形式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用人单位综合职业水平等级、学历、资历、业绩、岗位等因素并参考在编同类人员合理确定薪酬标准,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加大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快培养一批适合卫生健康需求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实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制度;探索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在医疗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健全联合培养机制等。

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根据《意见》,2020年,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2020年至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

到2025年,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公共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形成可推广模式。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处(志愿者和社会动员工作处)处长邢桂丽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7.56万人,其中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3.63万人,培育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823家。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继续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从多方面共同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包括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在内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配备使用和激励保障等。

高小俊表示,下一步,市卫健委将联合有关委办局推动《实施意见》落实落地,启动医务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培育服务示范项目,推出一批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服务项目;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既懂社工专业知识,又懂医学常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医务社工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坚持问题导向,逐步破除医务社工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精心培育医务社会工作科学发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总台央视记者 牟媞媞)

责任编辑:薛永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