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461

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从金融危机应对看防疫体系建设

中国金融杂志2020-10-27 11:41:140

原标题:《中国金融》|王信:从金融危机应对看防疫体系建设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同时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也暴露了严重缺陷。卫生防疫体系与银行金融体系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比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更大,其防范应对以及国际协调合作的难度更高。尽管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对于当前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卫生防疫体系与银行金融体系的相似之处

一是两种体系均服务于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大局。银行金融体系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结算等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卫生防疫体系旨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经济社会健康有效运行和国家安全奠定基础。

二是正常情况下,两种体系只需保有小部分的应急储备。随着银行金融体系和卫生防疫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危机爆发概率呈递减趋势。例如,银行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和备付金,而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放贷。类似地,由于医护人员、床位、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稀缺性,相关储备也不会很高,能满足一般性疫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即可。

三是均会经历风险“累积—爆发—扩散—受控”四个阶段。金融风险和疫情风险的积累均有一个过程,初期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和重视。银行金融体系出问题,容易导致挤兑和金融机构自保,市场流动性迅速减少;由于资本流动、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金融危机爆发后容易出现国内外的传染。同样,疫情暴发会导致患者急剧增多、医疗资源迅速趋紧,甚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不堪重负。由于各国、各地区人员流动频繁,疫情往往在人口密度大、交通便捷的地区暴发和扩散。

四是均可通过必要的监管措施预防风险。对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资本金、备付金、流动性等监管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一定规模以下的储蓄存款全额赔付,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卫生防疫体系则主要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开展工作,包括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建立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等。建立医疗保险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担风险,提高居民应对疾病的能力。

五是均可采取一定措施对冲风险。当银行出现临时流动性短缺、面临挤兑等冲击时,银行之间可相互拆借,或动用其在央行的准备金,申请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对疾控体系而言,当某家医院、某个地区的医疗资源难以应对疾病冲击时,其他医院、其他地区可施以援手,或国家采取力度更大的支持措施。

疫情防范和应对的难度更高

疫情的冲击更快、更直接,造成的损失更大。从亚洲金融危机、拉美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情况看,金融危机势必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衰退和社会不稳。而疫情肆虐的危害除了上述后果,还会导致民众健康受损乃至死亡,经济社会活动因人员隔离、区域封锁等急剧减少甚至完全停摆,对生产经营、就业、外贸等带来巨大冲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截至2020年9月3日,全球确诊病例2600.55万例,已造成86.04万人死亡。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6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出现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据世贸组织预测,2020年国际商品贸易将萎缩13%~32%。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过后经济可能较快反弹,但其后遗症将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长久困扰。

与银行金融危机相比,大规模疫情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应对的难度更大。一旦出现金融危机,货币市场流动性将趋紧,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股市、债市下跌,市场再融资难度加大,资本外逃,本币贬值。但由于银行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交易高频数据较充分,市场各方和监管部门可综合判断银行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并制定相应对策。比较而言,病毒传染和疫情蔓延所引发的危机更难识别、预警和有效应对。新病毒可能需要进行严格、复杂的医学检测才能甄别,很多地区和医院并不具备相应的检测和治疗条件。加之疫情应对涉及人员隔离、地区封锁、物资供应等复杂问题,对社会正常秩序、经济活动冲击很大,有关部门往往不容易下决心采取果断措施,最终导致疫情迅速蔓延。

疫情应对的国际协调合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协调合作的措施通常包括货币互换、协调放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共同干预外汇市场等。尤其是美联储与其他一些中央银行开展的货币互换,对缓解国际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增强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此次疫情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美联储除了继续开展货币互换外,还允许在美国开立账户的国外中央银行以美国国债为抵押,获得美元流动性。由于美元是通用的国际货币,危机期间,美联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这在技术上也较易实现。虽然在此次疫情中,中美两国一些部门和人士在疫情起源、信息公开等问题上时有争论,但两国医学界的合作一直在进行。然而,相比银行金融危机,防疫抗疫的国际合作难度更大。一是缺乏类似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能迅速提供流动性和救助的重要机构。二是可能存在语言不通、医疗器具标准不一等障碍,抗疫资源不一定国际通用。三是防疫抗疫事关地区封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复杂问题,涉及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达成共识并不容易;相关事项天然具有较强政治性、本土性,国际合作协调难度大得多。

借鉴金融危机应对经验健全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从全局高度将卫生防疫事业置于更加突出重要地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教训,是危机可能跨机构、跨市场迅速传染,仅靠微观审慎监管防范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应高度重视金融的顺周期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牢牢把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此,危机之后各国普遍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明确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和进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加强金融规则制订、危机应对等方面的国际协调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增强银行金融体系稳健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我国更是把防范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取得了显著效果。

类似地,由于疫情可能在国内外迅速扩散并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我们应将疫情防范和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放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应加强统筹领导,多方动员和增加投入,培养高素质防疫队伍。建立、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甚至各国之间协调机制,提升病毒分析、发现和相关信息发布机制。大幅增加战略医疗资源储备,强化疫情期间医疗物资快速补充手段,采取严格严密的防护措施,确保重大传染疾病可防可控。1710年,哈布斯堡皇帝约瑟夫一世下令沿着哈布斯堡王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南部边界,借助戒备森严的军事区设立了卫生警戒线,对过往人员、货物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在长达150年时间内,成功地阻挡了多次来自巴尔干地区的病毒扩散,没有发生过一次疫情。反观此次疫情在美国肆虐,与特朗普政府早先解散白宫内部负责疫情应对的协调机构、取消奥巴马总统创设的全球疫情专家监测项目、未及时补充战略医疗储备等政策失误有很大关系。

建立健全卫生防疫监测机制和危机管理预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更加注重监测市场信号(如反映市场波动率的VIX指数、反映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债券收益率差、反映银行同业短期借贷成本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与隔夜指数掉期息差等),加大对国内国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测、监管力度,大力开展压力测试,及早制定早期干预、风险处置预案,努力做到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防止单体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借鉴金融领域的相关经验,应尽快建立健全卫生防疫监测和危机管理体制。一是提升防疫疾控部门的权威性、专业性和独立性,保障其充足的经费预算,尽可能减少政治干预,使其能以民众健康安全为唯一目标,自主开展工作。二是加强对人流量大、卫生状况不佳的地区和脆弱易感人群的监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疫情信号发现和处置能力。将网络求医信息搜索、特定药品销售变化、医院就诊流量变动、在线问诊等方面的数据纳入监测体系,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重要参考。三是采取“宁错勿漏”原则,赋予一线医务工作者及时发现并依法上报疫情信息的能力和权限,优化上报流程,强化多领域信息共享,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四是制定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极端情况下压力测试。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宣传和演练,相关具体要求和操作规范应向社会公开,特别是针对交通站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防疫重点地区开展工作。

建立健全战略医疗资源储备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在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要求系统重要性机构增加逆周期资本缓冲等),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大大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鉴于疫情暴发后,医疗资源供求缺口可能迅速扩大且难以及时弥补,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增加战略储备,完善紧急调剂补充制度。一是借鉴金融机构事前增加逆周期资本缓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做法,大规模增加战略医疗资源储备,参照粮食储备、能源储备经验做好相关管理(如美国石油储备应能满足6个月的需求)。汇丰集团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弗林特(John Flint)指出,健康体系与银行体系一样,需要缓冲才能抵御冲击。二是保证重要医疗物资的生产、供应能力。事先规划医疗物资紧急供给基地,推动其他行业企业在特殊情况下迅速、大规模转产医疗防疫物资,保证及时供应。针对此次疫情,日本推出了医疗物资供应链改革,鼓励口罩、消毒液、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关系国民健康的相关企业回归国内,减少对国外供给的依赖。三是针对疫情传播和扩散特点,在国家层面建立地区间医疗物资调剂和紧急互助制度,完善该机制启动条件、工作程序、成本分担等事项,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

建立行之有效的抗疫救助机制

为应对此次疫情造成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美联储打破常规,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打通流动性供应的“最后一公里”。欧洲中央银行大规模扩大债券购买规模,且不受“单一成员国债券购买不得超过其政府债券发行总量33%”这一规定的限制;同时,适当放松银行坏账认定等金融监管要求,以便银行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从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总结和提炼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实战手册”以便推广运用。比如,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对轻症患者进行隔离、救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公司的作用,利用健康码迅速进行人员追踪、调配民间捐赠物资;放松医生注册限制,使更多医生能够驰援抗疫。

加强医疗卫生防疫的国际合作协调

新冠肺炎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具有高传染性,只有各国同时安好,才谈得上抗疫取得最终胜利。因此,应借鉴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各国开展货币互换、协同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等经验,重点在G20框架下,支持世卫组织、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等国际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医疗卫生防疫领域的国际协调合作。一是加强各国在病毒追踪、疫情应对、疫苗和特效药研制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科研攻关。二是确保医疗物资供应链完好无损,各国应列出相关重要产业、企业清单,加强国际协调,最大限度保证复工复产。中国等国是全球重要的医疗物资生产基地,应尽最大努力确保相关物资的高质量生产和输出。三是建立类似货币互换等机制,各国事前指定医疗资源共同保障计划,形成详细的国际间采购、分配、调运、使用等预案,一旦疫情暴发,即可迅速启动。

责任编辑:王进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