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支关键的力量,正在努力超越
原标题:中国这支关键的力量,正在努力超越!
来源:牛弹琴
{image=1}
2020年,一切都不容易!一场新冠疫情,让世界变得魔幻!
而抗击疫情,让国际社会不仅看到了中国政府的“霹雳手段与菩萨心肠”,更看到了中国医药科研的力量——中国不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总体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新冠疫苗,只是我国医药研发力量崛起的一个缩影。
中国药企,遵循着“模仿-跟随-超越”的升级路径不断发力,尤其是近十年时间,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按照一些专家的看法,现在的中国,正在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加速转型。中国药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世界医药产业格局。
(一)
医药研发,同其他科研领域一样,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长久以来,在世界医药产业格局中,美国是无可争议的老大哥。那些耳熟能详的制药企业,包括辉瑞、强生、默沙东,都来自美国。英国、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东亚邻居日本,处于第二梯队。
近10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药企在世界医药产业格局中快速崛起,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力量。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等多个医药产业聚集区,成为引领中国医药研发的“策源地”。中国部分药企及其新药,也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获得广泛关注。
2019年的中国创新药市场,上演了三大“重磅事件”:
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套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泽布替尼”,通过美国FDA批准,成为第一款完全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并在美国获批上市的抗癌新药;
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高血压药物“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通过美国FDA新药上市申请,成为我国第一个在美上市的高血压新药;
绿谷制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国产创新药“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获得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这是过去17年,全球首款针对该疾病的新药上市。
{image=2}
这三大事件,在医药圈成为现象级话题。为患者带来福音与希望的同时,也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医药研发实力。
事实上,一直以来,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1.64万亿元。然而,与市场规模不匹配的是,中国医药研发能力长期薄弱,尤其是2010年以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几近空白。
按照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观点,衡量一个国家在医药研发领域的贡献程度,在研药物数量占全球的比例,也就是医药行业常说的研发管线Pipeline,以及上市新药数量的全球占比,是两大关键性指标。
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在这两个指标上的得分,分别只有4.1%和2.5%,处于世界第三梯队。
2019年,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医药行业在研药物的数量,截至2018年已占全球总量的7.8%,上市新药数量的全球占比为4.6%。虽然与美国还有显著差距,但短短两年时间,中国已经赶上了欧洲各国及日本,成功跻身世界第二梯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二)
中国药企崛起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探究起来,重视研发、加大研发投入,绝对排在第一位。
换句话说,中国医药行业在过去实力弱,主要也是由于对研发重视不足,研发投入不够造成的。
对于医药行业,研发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医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按照行业经验,研发一款新药,药企的投入动辄十亿美元起,耗费至少十年时间,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千磨万难,结果还不一定成功。
然而一旦获得成功,新药则会给药企带来巨大的收益和赞誉。“重磅炸弹”级的创新药物,一年的销售额就能超过10亿美元,甚至一举奠定一家药企的“江湖地位”。除了为患者祛除病痛的社会使命感,这也是药企在研发道路上不断失败,又不断尝试的驱动力。
前两年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瑞士制药公司诺华生产的白血病治疗药物“格列卫”,从基础理论研究到药物研发成功,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汇集了几代科学家的智慧和汗水。
{image=3}
相较之下,中国药企普遍存在“重销售,轻研发”的现象,研发人员的待遇和地位,甚至比不上医药代表。在研发资金的投入上,中国药企与美国同行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出现“全中国药企的研发投入总和不及美国一家企业”的尴尬局面。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一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医药行业,政策导向性非常明显。中国密集出台了药品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辅助用药等政策,从政策层面力推整个行业向创新转型。
长期以来,中国药企在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末端厮杀,如今也意识到,要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重视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是一条必经之路。
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包括科创板的启动,也为中国药企带来了“资本红利”。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9年百强医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平均研发费用5.5亿元,平均投入强度为5.9%,均为历年来的最高值。
部分创新药龙头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资金已经向百亿元迈进——这在几年前,是整个行业难以想象的。
(三)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药品上市销售前,必须通过临床试验的层层把关,一般分为Ⅰ、Ⅱ、Ⅲ期。只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充分验证,药品才能够来到患者手中。
增加研发投入之外,中国药企也积极与世界接轨,用国际化的严格标准来进行药物研发。
目前,我国有多个一类新药正处于全球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美国完成试验或者提交上市申请,推动国产新药从中国走向世界。
去年12月,“甘露特钠胶囊”上市会中,绿谷制药首次披露其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计划;今年4月,“甘露特钠胶囊”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8月,该项临床试验在Clinical.gov正式登记,注册号为NCT04520412;10月,临床试验在美国完成首例患者筛选,正式启动患者入组工作。
在疫情影响下,绿谷制药正在全力推进“甘露特钠胶囊”走向全球。据报道,绿谷制药计划在美国、欧洲和亚洲招募超过2000名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参与,来自中国的患者占40%,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患者数量各占30%。整个试验预计在2024年完成,并争取在2025年完成新药注册申请。
临床试验方案主导设计者兼首席科学家、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教授杰弗里·库明斯说:“相较于中国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此次国际临床试验设计将双盲试验周期从9个月延长到12个月,有助于进一步验证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持续性。国际临床试验还将研究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探索该药物对于改变疾病病程的潜力。”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等认知或行为的改变。这种疾病被形象地称为“记忆的橡皮擦”,慢慢擦掉一个人所有的记忆。美国前总统里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位患者产生,目前全球约有5千万人患有此疾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亿。
{image=4}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正在面临老龄化挑战的世界各国来说,攻克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代表生物医学的成功,还有重大的社会学、经济学意义。
然而,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进展并不顺利。自阿尔茨海默病被发现100多年来,全球只有5种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尤其是在过去17年里,各国药企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药,无一成功。
一种疾病、一个多世纪、5种临床药物、连续17年新药空白——这,就是全球医药界正在向山顶推动的巨石。
“甘露特钠胶囊”2019年在中国率先获批上市,填补了该领域全球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事实上,遭遇争议的不止绿谷制药一家。就在11月7日,美国渤健(Biogen)公司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阿杜卡努马布(Aducanumab)”遭到独立专家委员会的压倒性否决,而此前,美国FDA则对这款药物的批准显示出了强烈支持。
在科研的道路上,争议并不少见,也不可怕。平息争议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用疗效说话。
此次绿谷制药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就为平息争议开了一个好头。
结语
最近几年,中美两国间持续升级的贸易摩擦和政治对抗,让国人深刻感受到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严峻形势。
必须看到的是,中国有待突破的,远不止“芯片”和“光刻机”。
生物医药产业,同样一直被“卡脖子”。例如,在武汉疫情期间,中国人认识了一个屡次把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救命机器——ECMO,而这类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国产化,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上海举办。在此期间,上海市就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出台36条实施意见,其中包括落实三大产业“上海方案”——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新突破,尽快形成出口能力。
{image=5}
经过多年努力,已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的中国医药,接下来,是朝向更高目标前进!
这不仅需要国家、企业、医药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市场和社会民众多一点耐心。
心中有光,何惧山高水长!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越南未兑现“中国人优先”承诺 疫苗分配方案已撤回
24日,中国驻越南使馆领侨处负责人就中越疫苗合作有关问题发表谈话:根据中越双方共识,越南政府多次明确承诺,将中国援助疫苗优先用于在越中国公民、需前往中国工作的越南公民以及越南北部边境地区人员,越方有关部门日前发布的相关疫苗使用分配方案未按照上述共识事先同中方沟通协商,中国驻越南使馆已第一时间向越方表明关切,越方有关部门表示将撤回该方案。中国驻越南使馆将继续做好“春苗行动”相关工作。0000最难打车日滴滴爆单:全球日订单首破6000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陈维城)9月30日出行需求爆单,滴滴出行APP出现故障,但其全球业务已突破6000万单,这一数字在一个月前的七夕(8月25日)当天首次达到5000万。9月29日,滴滴预测9月30日或成年内最难打车日,有超过300万司机在线坚守岗位,但乘客打车成功率不足60%。为此,滴滴网约车、快的新出租和花小猪在9月30日当天共同发放1亿司机补贴,鼓励司机师傅多接单。0000严防徒步进京、刷脸测温进村,记者探访农村防疫一线
{image=1}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张璐)“您好,请下车扫描健康码,并测量体温。”1月12日上午,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村口,值班人员刘宗尧提醒进村人员进行健康登记。近日,北京多个区加强了农村疫情防控。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大兴、通州等区所辖农村地区均实施卡口封闭管理,各村仅保留1个出入口。村口设人脸识别自动测温系统,严格落实验码、外来人员登记等措施。根据农村地区特点,要求红白喜事缓办简办。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