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策略:缩量整固为后市蓄力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粤开策略解盘 | 缩量整固为后市蓄力-1112
来源:粤开崇利论市
市场回顾:持续缩量
隔夜外盘多数飘红,周四A股三大指数顺势高开,随后持续震荡,收盘上证指数下跌0.11%;创业板指上涨0.71%。两市成交708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继续缩量。北向资金净卖出5.07亿元,连续3个交易日净卖出。
盘面上,休闲服务、家用电器、化工、汽车领涨;银行、农林牧渔、建筑装饰表现偏弱。概念方面,白酒股发力带动大消费板块回暖,半导体概念高开低走。
10月金融信贷数据公布,关注结构性亮点
2020年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0年10月金融信贷数据。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6898亿,前值1.90万亿,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新增社会融资总额1.42万亿,前值3.48万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7%,前值13.5%。结构上来看,政府债券是社融增速的主要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是新增贷款的亮点所在,企业投资活动持续回暖,金融支持实体的特征凸显。M1同比增速9.1%,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企业信心持续提振,M2同比增速10.5%,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主要系财政存款大幅增长、财政支出放缓所致。社融一般领先经济半年左右,预计后续经济持续复苏,就二级市场而言,可继续关注低估值且受益于经济复苏的板块。
汽车、家电成为双11消费亮点
今年双11消费呈现出直播带货、国货及下沉市场崛起、全渠道数字化等几大亮点。从具体品类来看,家电、汽车为主要亮点。
仅11月11日第一小时内,313个小家电品牌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0%,公共卫生事件带动了“宅经济”和“懒人经济”的发展,为家电行业带来新机遇,诸如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等家电产品销量高速增长。
11月1日至11月11日凌晨(金麒麟分析师)1点,天猫看车人数超1300万人,其中33万人在线订购新车,上汽集团累计超4.5万单,小鹏汽车累计超1.8万单,超越小鹏电商去年一年业绩。反映出汽车行业的数字化销售趋势,线上线下融合使得平台、厂家和经销商的步调一致,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销售机遇。
双循环及国内大循环将有效带动国内消费升级,同时传导到上游制造业升级,同样倒逼产业结构顺应消费趋势,改善终端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如何看待近期银行板块破净现象
目前中信银行指数、国有大行指数、股份行指数、城商行指数的PB分别为0.73、0.66、0.86、0.88,位于近十年的17%、13%、28%、39%分位数,整体估值水平居于历史低位。
对于当前银行股破净状况,短期看,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冲击下,市场投资者对于银行业绩、资产质量的担忧。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3%,降幅收窄但仍未转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96%,较上季末增加0.02个百分点,市场认为银行不良恶化可能存在滞后性,对银行资产质量仍有顾虑。
长期来看,银行股估值走低,还包括了近年来同业竞争激烈、互联网金融挤占传统商业银行市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息差承压、资管新规及结构性存款压降放大银行负债端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银行股规模大、波动小、顺周期等特性也降低了市场投资者对于银行股的偏好。
近期银行股频繁被调研,和四季度银行低持仓、低估值、基金经理年底底仓偏好等有关。股东也频繁增持银行股,选择高管和大股东增持的方式能够维稳股价,还能通过信号效应向市场释放业绩向好的信心,提振估值。同时,由于上市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业绩水平高于银行业平均,部分特色、息差支撑及资产质量向好的上市银行有望加快业绩修复,银行股年底有望出现估值切换+业绩修复行情。
长远来看,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对外开放、银行业转型推进等因素,银行股业绩和资产质量有望稳中向好,叠加银行股目前的估值低位、境内外大类资金的偏好,银行股具有长期配置价值。
大势研判:指数有望逐级抬升
当前沪指继续沿箱体上轨震荡,尽管10月新增社融趋缓对周四盘面形成一定扰动,但从结构上来看依旧具备亮点,国内经济复苏确定性较强,为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海外扰动不确定性依旧存在,通胀压力较为温和,流动性也不具备大幅收紧的基础。近期市场连续缩量,一方面反映了市场情绪趋于谨慎,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消化上方的抛压,待市场情绪进一步企稳,指数有望逐级抬升。
配置方面,经济复苏确定性较强,企业盈利继续改善,继续关注顺周期板块投资机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为后续政策指明方向,可逢低布局新能源行业、数字经济、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板块机会。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