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别让“打工人”消失在数字帝国里
半月谈评论员 梁姊 张宇琪
对于天津外卖骑手董磊(化名)来说,工作的变化悄然而至——越来越多的订单备注上了“若时间不够可以提前点送达”,就算忘了给顾客打招呼,“五星好评”也会如期而来。“上次我给一个用户送了两桶4升的矿泉水,她还打赏了我5元钱。”董磊说。
今年9月,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将外卖骑手这群“最熟悉的陌生人”推到聚光灯下——越来越多的订单,越来越短的时间,每一个外卖骑手都在经历“按时送达”与“保证安全”的两难选择中。闯红灯、横穿马路、逆行……不少外卖骑手早就习以为常。
种种涉及外卖骑手的风波与事故,投射出现实中人与算法的失衡关系。
{image=1}
1
“平台劳工”已有7800万
产生这类现象并不奇怪。科技发展的一大目的就是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市场逻辑进一步瓦解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研究平台劳工多年,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发现,许多被“困在系统里”的平台劳工似乎都处于一种被算法规训的状态当中——他们会在意越来越少的工资,也会抱怨莫名其妙的差评,却很少有人会提及从未出现过的社保和越来越不合理的送餐时间。
外卖员只是平台劳工中的一大代表。如今,包括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等在内的“平台劳工”群体在我国已有7800万之众。平台和算法织就一张细密的网,将他们固定在各自的位置,然后随时准备将他们送往该去的地方。有人认为,在算法体系中生存的人渐渐从三维变成了一维,许多人失去了情感、性格、温度,转而变成了保存在数据库里的一个个字节。
平台不需要体谅和关怀,它只要求越跑越快。比如外卖骑手系统当中消失的时间:为了防止订单超时,每个骑手都会想尽办法提前到达。他们或在扶梯上“飞流直下”,或强行闯过人流拥挤的十字路口。平台系统不知道这些,系统只知道骑手们的平均送达速度更快了,给骑手预留的时间富余不需要那么多了。于是,骑手们用自身安全换来的几分钟,很快就会被系统优化掉。
去年“双11”期间,一位杭州市的快递员因为服务片区快递柜容量有限,只得每天在社区服务大厅门口“摆地摊”等待居民取快递。一周之后,居民们发现上百个快递散落一地,快递员却不见踪影。原来快递员因为压力太大、太劳累,选择了“撂挑子”。
{image=2}
2
保障权益,还需法律和制度发力
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11月11日至16日),预计日均快递业务量将达到4.9亿件。这些包裹都需要快递员来送达。某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送达1亿个包裹需要9天的时间;2017年,时间被压缩到2.8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时间会继续缩短,上述哭笑不得的事情也一定会继续发生。未来,包括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家政工人等在内的平台经济就业人口将会过亿。在劳动力逐渐从制造业、建筑业向互联网平台转移的同时,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关注绝不能被忽略。
对于外卖骑手越跑越快的问题,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分别给出了“5分钟按钮”和“8分钟延时”的答案。这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即这张由平台和算法织就的网存在松动的可能。
当然,类似的改进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妥协手段。尽管系统可以暂时停下催促,等一等奔驰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但技术对效率的绝对追求仍然存在,唯有用法律和制度给劳动者铺就权益保障的安全网,相关问题方有合适之解。
对此,除了希望用户更多地理解、体谅“平台劳工”之外,平台方和社会管理者们理应回归价值理性,尽可能让法律、监管和技术发展一起向前,比如从法制层面落实平台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落实相关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双向评价反馈机制……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21期 原标题:《别让平台劳动者消失在数字帝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