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5635

任正非:大学要允许有几个“梵高”存在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11-15 13:34:061

原标题:任正非:大学要允许有几个“梵高”存在;星巴克霍华德·舒尔茨:我们手上要沾泥…… | 一周商业洞见

世红 | 文

砺石商业评论 | 来源

01 | 冯仑:更有可能成功的3类创业者

{image=1}

一般来说,创业者中,这3类人往往都做得不错。

第一种是极端喜欢一件事,而外部条件有所欠缺,于是自己去做。比如琉璃工房的杨惠姗,她本来是一名演员,她先生是导演。可是她就是喜欢琉璃,甚至别人做的都没她做的好,于是她就干脆自己做。类似的创业者很多,有人喜欢写软件,有人喜欢炒菜,等等,因为极端的爱好,然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第二种是因为有一个使命和愿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与愿景,然后去创业的。就像是宗教情怀一样,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创始人都是为了普度众生,改变人类命运,于是自己去受苦,去探索,最终改变了很多人。

第三类创业者,是把创业当成技术活。也就是所谓的创业“老司机”,他们很可能长期在大公司里做管理或者做投资,收入很好,也看过了很多的创业,生活没什么太大压力,然后拿点钱出来做一个事情,比如做一个很有特色的餐馆。我认识一个牛排店的老板,他曾经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很喜欢吃牛排,回到北京以后,就开了家牛排店。当然,他自己有别的工作,收入也很高。他很懂得怎么去架构团队,怎么找到好的大厨,怎么去找到合适的店面,怎么去装修,等等,他是熟手。对他来说,创业是个手艺活。(来源:《冯仑:更有可能成功的3类创业者》)

02 | 任正非:大学的责任是“捅破天”

{image=2}

经过七十年的教育努力,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已经比较好了,不仅仅是工业、服务业、职业经理人方面……是适合发展大产业的。大产业的风险,是是否能持续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发明。缺少原创,缺少牵引爆发力的推动力,大产业是有风险的。历史上许多大工厂的破产就是例子。没有创新,竞争力会逐步下降的。14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兹堡,钢铁;7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底特律,汽车。产业转移的教训,就是创新不够。教育是贡献的主要方面,主要责任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如果简单地高喊科技创新,可能会误导改进的方向。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创新更多是在工程技术和解决方面。客观规律是存在的,科学研究就是去努力发现它、识别它,客观规律是不随人的意志改变的,科学怎么能创新呢?没有东方科学、西方科学,论文是公开发表的,我们可以检索。文化是有东、西方不同的,科学没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而技术发明是基于科学规律洞察创造出新技术,成为生产活动的起点。新技术发明是多元化的,例如,千姿百态的汽车。应用科学的基础理论,去国外查一下论文,回来就做了,基础理论现在全世界可以用的。

所以,大学的责任是“捅破天”。当然有一部分工科院校可以做这些工程、工业应用的突破事情,但是对于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应该往“天上”走,不要被这两、三年工程问题受累,要着眼未来二、三十年国家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大学是要努力让国家明天不困难。如果大学都来解决眼前问题,明天又会出来新的问题,那问题就永远都解决不了。你们去搞你们的科学研究,我们搞我们的工程问题。

科学家要把“铁链”甩了,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研究。要让自己飞翔起来,谁知道飞的东西最后会不会有用?现在特别不主张去问高校的科学家:“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啊,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啊?” 这样科学家把锚都锚在地下,就飞不高了,我们要允许几个“梵高”存在。(来源:任正非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

03 | 刘永好:我的数字化转型心得

{image=3}

(1)人、机制、新科技

其实转型是很难的、很痛苦的,特别是对传统企业来讲。原来那套体系的招聘、培训、市场和生产规模化、批量化是一个体系的,现在要打乱了重来,很难。所以,有几点很重要,我再强调一次:第一是要人,第二是要有机制,第三是用新科技。我们经常交流、走访、学习,我和很多企业家都是好朋友。通过游学、走访,对我启发很大。或许比我脚踏实地扎在那儿管事效果好很多,因为我们有一批年轻人,我在那儿站着,他们发挥不了。我不在,他们就发挥了。再有,我出去交流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格局”,我们在一块讨论时,我不会落伍。外面都觉得我们很轻松,实际上不是的。而是我们持续、坚定的决心和投入。这几年,在转型上,我们每年花了不少钱,招了很多人,每年找咨询公司学习,把人家的做法和行业进行对接,最后融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四点:一是比较早,二是比较重视,三是投入比较大,四是提出“五新”的理念。现在看起来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投入就会有产出。

(2)新赛道布局的逻辑

新希望新十条里面,有一条是“希望,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我们的总纲。这个“希望”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期盼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第二是“希望”是我们公司LOGO,暗指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生活过得更美好。我们是农牧业,希望老百姓喜欢,能够吃得好、品质好,价格合适,健康安全。让生活更美好,就有好多事可做了。比如在新赛道中投资的上海蓝生脑科集团,现在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3A级民营医疗,在上海市排名也是第一位的。我们提出要看疗效,而不做任何的广告。可能大家觉得很奇怪,一点都不懂的医疗我凭什么做?我认为是我懂得如何发现最有优势的团队,支持他们,由他们去做。我只是支持者和赋能者,我给他赋品牌能、资金能、政府资源能、社会认同能,这样赋能以后,原来做不到的事就做到了,迅猛发展了。因为我们有合伙人机制、优秀的团队,我们有一整套的措施和办法,他们勤奋、拼搏、努力、专业、职业。(来源:刘永好在人大商学院70周年院庆“新局与新机-对话知名企业家”系列活动上的分享)

04 | 霍华德·舒尔茨:星巴克如何走过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

{image=4}

做生意,不可眼高手低,那样只会血本无归。做生意,要从细节处着手,面面俱到。

在星巴克历史上这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们要扎根于细节。星巴克的领导层,包括我在内,都必须放低身段,不再把自己当成身家100亿美元的业界巨鳄,而是像个个体商人一样。

“当前最重要的,是找回初心,重整旗鼓。”我在一次会议上如此说道,“我们手上要沾泥!”我一边恳切而谈,一边在身前伸开双手。从此之后,“手上沾泥”成了我的口头禅。

其实,这句话是有出处的。有一天,我经过星巴克的建筑和设计部门,被一张海报吸引了眼球而驻足。那是一双沾着泥巴的双手,手掌向上,配以文字:“世界属于少数励精图治之人。”我借走了那张海报,拿着它到了公司8楼,将其张贴在了星巴克的会议室里,这样一来,每次开会时,公司的管理人员就都能看到它。

“泥”这个词还反映了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它不在总部会议室里,而是在实地,在门店里,在门店经理和咖啡调配师身上。

我向大家坦诚讲述公司的困境以及脱困之法,还要让他们对公司复苏的前景乐观起来。我的伙伴们,他们有能力扭转公司的颓势,我怎能对他们有所遮掩?他们需要真实的信息,这样才能各司其职。我还相信,告诉他们真相,能强化他们对公司的信任,能激励他们奉献。我相信,他们会团结一致、心怀希望,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而非因害怕而临阵脱逃。

我让门店经理选择“怎样做,对顾客而言才是正确之举”。如此一来,我就给了他们“决策人”的角色。

我还让他们做到责无旁贷,让他们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对彼此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以及对有赖于我们将“星巴克式体验”发扬光大的公司前辈的责任。

我强调,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成功并非“铁帽子”。我们要靠每一天的工作、每一杯咖啡去维持它。

最后,我要求大家不要只盯着增加销量这一件事。如果星巴克不能盈利,我们就会慢慢消亡。如果星巴克消亡了,我们就不能继续创造人际连线,不能继续追逐公司的核心目标。这个目标,过去是,并将一直是在盈利和社会责任之间谋求平衡。(来源:霍华德·舒尔茨新书《从头开始》)

05 | 江小白陶石泉:团队看准的事情我们会坚信它

{image=5}

凤凰网科技:江小白进入白酒市场时主打的就是年轻人,为什么认为年轻人会喝白酒?

陶石泉:我们在进入市场时,基本的品牌阵营已然形成,是一个相对固化的行业格局。但我们看到全世界每一个地方新一代人群出现时,一定会有新的需求。欧洲、日本、美国都是这样,所以我笃定(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一定会有新的需求会出现。恰好那个时候我们有条件、有勇气去做这件事情,并且有决心、有耐心。

凤凰网科技:会不会也是没办法?

陶石泉:不是。很多人是因为你把一件事情做成以后,才愿意相信,我们团队看准的事情我们会坚信它。

凤凰网科技:坚信年轻人会喝白酒?

陶石泉:不是坚信年轻人会喝白酒,是坚信新一代的年轻用户的需求会发生变化,他未必会喜欢白酒,但有可能会喜欢江小白。

凤凰网科技:所以您是培养了一代用户,培养了自己的客人群体。

陶石泉:对,这不是一个存量思维,这不是从原来别的品牌手里面去抢一部分用户过来。而是把一个潜在的市场培育出来。(来源:凤凰网科技对陶石泉的专访)

06 | 郭广昌: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全球合作

{image=6}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仍然会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的发展没有跟上需要。要应对尚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以及下一个类似的危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全球合作。

在过去的几年里,复星在医药制造、健康管理、新科技新技术等领域都在不断加大投入。以我们的复星医药为例,疫情之后,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达已经达到了2019年全年的研发投入水平,超过了35亿元,其中包括了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药、小分子创新药和进口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以及增加对创新孵化平台的投入。

在今年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公共卫生防疫展区中,除了前两年的网红单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领先的磁共振实时引导直线加速器MRIdian之外,我们还带来了全球首款全身通用的掌上超声成像系统Butterfly、全国第一台进口车载全身CT移动中风/创伤急救车等。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尽管外界有一些杂音,但是面对数字时代,世界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全球合作、技术共享是一个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在这次的疫情中,无论是医疗物资的支援,还是新冠的治疗,抑或是药物以及核酸诊断试剂的开发,其实无一不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所以我们觉得未来全球化的技术合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企业正是全球化的核心力量,作为企业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合作和科技创新,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来源:郭广昌在第三届虹桥国际健康创新科技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07 | 阿里巴巴CTO程立:没有双11的极限压强,许多创新不可能发生

{image=7}

张鹏:听起来,双11就是阿里巴巴的“运动会”,每年都琢磨着更高、更快、更强,压力之下,你们反而被往前推着上了一个一个新的台阶?

程立:客观地说,在阿里巴巴双11的历程中,有几次管理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为了双11这一天的大卖和流量峰值,我们对技术的投入那么大,这笔账到底划算不划算?到后来没有人再怀疑这个问题。

比如,不做全链路压力测试的话,根本不具备迎接新时代日常流量的能力。双11的“变态”变成未来的“常态”,倒逼我们做各种创新,倒逼我们的云成为最强大的云。不处于当时的极限压力之下,你不可能突破常规去思考,一个典型例子是,为了支撑双11的流量,支付宝一个不到100人的团队,研发出可代替甲骨文数据库的OceanBase数据库。没有双11的巨大“压强”,很多重大创新不可能发生。

张鹏:是否可以打个比方?过去双11就像人类在地上百米冲刺,人体肌肉能力有极限,再提升也就是百分之一秒级别了。但如果用数字化的发动机,通过天上飞来解决,就有秒级的提升空间,这就是要用商业创新问题,最终要用系统重构来解决的意义吧。

程立:是的,这个总结特别形象。阿里巴巴特别强调在一个新的维度内做商业和技术的联合设计创新,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重构。如果商业只是把技术当作工具,或者技术只是把自己当作资源,是不可能形成任何“大设计”的,必须要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突破。(来源:极客公园对程立的专访)

08 | 大搜车姚军红:领导力的两个核心

{image=8}

我认为领导力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影响力,一个是管理力。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管理力,你就能有很好的领导力。

(1)找到一个好故事非常重要

影响力怎么来造就?很难找到方法论。你帮助了一个人,你在那个人那很有名,你帮助了10个人,你在10个人那儿很有名,你帮助了很多人,所以你在很多人那儿很有名。

我自己总结了影响力的三段论:第一,用我的故事告诉你,我的观点;第二,用你的故事告诉你,我的观点;第三,用他们的故事告诉他们,我的观点。用他们的故事告诉他们我的观点,这是最强的。比如,打土豪分田地,田地是老百姓的故事,观点是打土豪,这个听起来太有道理了。

我们要做汽车以租代购,以租代购不是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故事是买车。如何把以租代购的观点灌输到老百姓的思想里呢?以租代购的本质是低成本购车,于是我们打了一个口号:1成首付。三成首付是老百姓知道的最低首付,所以我打1成首付买车,核心打的还是老百姓脑子里的固有观念。

找到一个好故事非常重要,不论是你的故事,还是他的故事,都非常有用。

(2)通过“打骂”来建立管理力

管理力呢?我们COO总结了三句话:第一步,帮助你建立情感力。没有情感力的连接,其实是很多问题的根源。第二步,指引你的方向建立组织力。不认可共同发展的方向,他的理想跟你的理想不一样,所以管理起来很容易出问题。第三步,打骂建立管理力。我们在做管理的时候,很容易上来就是规章制度,而缺少了前两步。

我们公司并购了五家企业,现在五个企业的CEO都在公司,很high地工作,已经三年多了。每家公司收购进来的业务,全部都在增长,没有出现大的融洽问题,全部是靠这三句话。

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通过体系化来保证他能够跟组织迅速建立情感力,组织力也是一样,你要去想如何讲清楚使命愿景价值观,如何讲清楚小部分的业务方向,并且让他认同。这两者兼备之后,你再加一些管理手段,可能会更有用。(来源:姚军红在湖畔大学的分享)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