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揽月:一年三次发射,大火箭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原标题:嫦娥揽月|一年三次发射,大火箭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一枚长五火箭从无到有,需要6个月。一年12个月间,如果中途不休息,串联开展工作,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长五火箭的发射。但在今年,长五火箭却实现了三次发射,除了多发并行,同时在北京、海南、天津开展工作,各个团队还做了什么?
总控系统团队:人人练就“火眼金睛”
总控系统是火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动力测控和总控网系统两部分,它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关乎火箭能否顺利发射。长五火箭总控系统通过精细化团队管理模式,系统成员人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保证了平时测试工作中,在成百上千的日志数据中,能够迅速查出隐患,确保产品质量。
张学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五火箭总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是出了名的“火眼金睛”,再隐蔽的隐患都难逃她的“法眼”,哪怕是一条不起眼的网络状态异常,她也不放过。
有一次,在执行某型号发射任务中,在排查总控网系统网络状态时,张学英捕捉到该系统交换机数据记录存在异常,“一般上网设备上线和下线,都会生成一条数据记录,但不会频繁出现。”张学英说。在排查时,外系统的某台设备的上、下线记录频繁出现,并且至少有数十条,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
经过进一步排查,她发现该设备网口出现松动,虽然不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但是可能会出现断网的隐患。为了防患于未然,她及时消除了隐患,确保总控网通讯正常。
“在数万条数据中找隐患,就如同沙海淘针,但是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问题,我们都不能放过。”张学英说道。
作为长五火箭副主任设计师,为保障型号质量,卢頔带头组织开展靶场工作精细化管理,每天详细记录工作日志,将测试中每一个操作、发现的问题、经验与总结等记录整理,梳理了几十项关键操作、数百页加电状态检查表,作为后续系统优化改进及制作靶场作业指导书的重要依据。
每天测试完需要对当天日志进行精细判读,日均产生的近500万条地测模拟量数据,使用人眼进行逐个判读基本不可能,卢頔就在琢磨有没有快速有效的判读方式处理海量的数据,想起之前熟悉的商业软件里面的快捷操作及公式计算,他反复尝试能否应用到数据判读中,最终将原有的日志数据转换成更加清晰明了的排版格式,并实现了只需10分钟便能处理完当日的海量数据,判读速度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同时,他还在从中摸索其他判读方法和窍门,为后续实现软件自动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李璨作为长五火箭总控网系统指挥,每天要判读交换机生成的数万条网络状态日志,涵盖了数十种指令类别。
在进行交换机日志判读时,她发现有几条设备频繁上下线的记录,她没有放过这个微妙的细节,经过进一步排查,发现某系统测试设备连接交换机的网络端口出现松动,重连后状态正常,及时消除了隐患。此外,她还发现某系统测试机箱从网卡流量远大于主网卡的细节现象。李璨说:“每条网络都有额定带宽,就像每条电线都有额定功率,超过了就会引起‘短路’。网络流量超过了带宽,可能会引起数据的丢失。”她立即排查出原因并采取了措施,确保前后端总控网通畅无阻。
此外,她还积极研究交换机日志判读方法,协助开发出了交换机日志自动判读工具,快速准确地判读交换机日志,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多个型号,赢得了网络设计团队的一致好评。
在发射场动力测控系统要与各个系统进行网络信号匹配测试,确保发射时通信通畅。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五火箭总控系统主管设计,徐文晓主要负责完成这项工作。信号测试时,在接收到的上百条信号中,他一眼就发现缺失了一条指令。徐文晓说:“由于测试信号多,我需要一一对应,为了避免出错,测试前我反复研究操作细则,这些指令仿佛印在我的脑子里。”
经过反复核查,他发现缺少了的是一条阀门指令。发射时,如果没有收到该信号,将无法触发自动解锁阀门功能,只能手动进行解锁,在发射前流程紧张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操作失误,存在巨大的隐患风险。发现问题后,徐文晓立即与加注系统人员沟通,让加注系统重新恢复了信号,并制定了相关的射前预案,及时消除了隐患。
地面恢复团队:为了如期发射,拼了!
为了此次嫦娥五号任务按计划如期发射,火箭地面恢复团队拼了。在今年5月长五B火箭成功发射的第二天,就快速投入到了设备恢复工作中。
为拼进度,发射台喷漆和防热涂层修复人员在不影响其它系统工作的情况下,白天插空干,晚上连续加班干到23点;喷水装置恢复人员迎高温、战酷暑,有的队员干到中暑,简单治疗后继续工作;供配电检查、支撑臂恢复和氢排氧加摆杆管路更换人员每天高强度工作,在停电检修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们的衣服全部湿透,身体严重脱水,甚至靠喝补盐液维持;连接器系统岗位人员面对项目多、难度大、时间紧、操作空间狭小的困难,他们梳理短线、统筹安排、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天加班加点,个个汗流浃背,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支撑臂主管设计强忍肾结石的钻心疼痛,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完成负责的工作才到医院就诊;配气台恢复、传感器插头举一反三工作量大,恢复人员蹲在狭窄的空间里用头灯照明,从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自长五B火箭任务开始,火箭恢复团队中部分成员已经连续奋战了110多天,他们顾全大局,全力以赴,克服各种困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项目的恢复工作,提前4天完成计划,创造了更有利的发射条件。
与自己的赛跑没有终点
2019年12月27日,经历了908天的负重前行,研制团队终于彻底攻克了大推力低温发动机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王者归来”,用一次完美的飞行,实现了对复杂技术问题的“自我超越”。
今年大年初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刻,研制团队放弃春节假期,奔赴发射场,克服疫情影响,顶住重重压力,在发射场奋战近100天。5月5日,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打赢了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首战”,再一次为中国航天正名,实现了应对风险挑战的“自我超越”。长征五号B发射成功的两周之后,研制团队再次奔赴发射场,执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任务。经过80天战高温、抗疫情的忘我冲刺,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一飞冲天,打出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和“新精度”,在刷新多项纪录的同时,实现了对能力和实力的“自我超越”。
长征五号遥五火箭任务期间,研制团队依然在不断突破自我,继续超越。面对“零窗口”的挑战,研制团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结合任务特点制定发射方案,开展发射场流程精细化再造,以“零窗口”、“零故障”的完美表现,实现了高密度执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连战连捷的“自我超越”。
郑茂琦是长征五号火箭低温蓄压器设计师,从接过设计工作开始,他就下定决心,彻底优化热缓冲导管。经过充分的分析计算,他摸清了导管振动疲劳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就在他准备优化设计时,他被告知该导管已经大量生产,报废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他没有放弃,转而投入改制优化的方案设计中,经过多轮的“验证、改进、再验证”,终于完成了优化改进,减小了导管的振动,使得导管抗振疲劳寿命大大提高,实现了蓄压器导管的彻底优化。
邹莹是长征五号火箭控制系统仿真建模负责人,对待仿真试验她永远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严格把控飞行试验状态,不放过任何一条异常曲线,使得仿真试验一直处于高质量运行当中。一旦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她就会主动与设计人员一同查明缘由,解决问题。她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保证了每条仿真试验曲线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长征五号研制团队不仅是在书写成功,也是在书写历史;不仅是在创造纪录,也是在创造精神。在一次次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与自我的赛跑没有终点。”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指出。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江苏泰兴通报一名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情况
来源:新江苏2月3日,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张“流转单”在各大网络平台热传,成为广大网民热议话题。为此,泰兴市委网信办商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就网民关注的“入境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张某某复阳”相关问题做了专题答复。1、问:市民张某某基本情况答:市民张某某,男,2020年12月24日由肯尼亚内罗毕乘坐航班抵达湖南长沙,当日被诊断为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随即送往指定医院观察治疗。0001吉林梅河口:21日起,开展全员免费核酸检测
据“梅河口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经梅河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于1月21日上午7时起,利用2天时间在全市开展免费集中核酸检测。检测对象为19个乡镇、5个街道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责任编辑:赖柳华SN2440000成功率仅43%,火星探测到底为啥这么难?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谢瑞强正在实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万众瞩目。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今年是火星探测的“大年”,在这个火星探测的重要窗口器(7月-8月),共有阿联酋、中国、美国三国发起了火星探测任务。火星探测有多难?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总共实施了46次火星探测项目,但成功率只有43%左右。0000上海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境外输入2例
2021年3月6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2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1例,来自美国。病例1为中国籍,在德国工作,自德国出发,于3月3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因有症状,入关后即被送至指定医疗机构隔离留观。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