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市长:将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 积极开展新型碳金融工具
{image=1}
“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于11月25日-27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出席并围绕“发展绿色金融”进行了分享。
绿色低碳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今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碳排放虽然经历短暂的下降,但随即迅速反弹,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因为新冠疫情而止步,总体来看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仍然在继续上升。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约为160亿吨,年净排放约100亿吨。殷勇表示,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加快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践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节能消费的方式,发展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等负排放的技术。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将给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但殷勇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绝不意味着不发展,更不意味着发展倒退,而是在气候目标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更好地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绿色金融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可发挥关键作用
在殷勇看来,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而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全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政策支持体系、产品创新体系、标准认证体系等都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不仅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也为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扮演了引领的角色。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工具,要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我们的资源要从高污染、高耗能、高碳行业配置到绿色、低碳、无碳的行业”,殷勇称,在转换过程当中存在两方面的障碍:一是从成本上看,采用清洁能源的成本高于化石能源成本;二是从外部性上看,高排放、高污染的负外部性没有充分地反映到成本中,而清洁能源的正外部性没有反应到相关的收益中。“虽然随着技术进步,清洁能源成本在不断地降低,但是单靠市场的力量仍然难以实现这种资源配置的转换”。
殷勇介绍,过去围绕克服上述转换障碍,解决的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约束性的。比如赋予企业碳排放的额度,超过配额就要支付费用,通过碳交易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显性化。但是由于各国没有达成强制性的承诺,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种机制是软性的。所以,各国的碳市场一直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二是倡导性的。比如倡导金融机构采纳并实行赤道原则,践行EGS理念,这些倡导性的措施同样没有约束力,同时甚至会被滥用,成为企业营销的噱头,造成洗绿、漂绿等问题。
在其看来,仅仅通过这些措施,也无法实现我国碳排放的目标。因此,我国提出碳排放目标的重要意义就是使得约束成为刚性,碳排放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具体化,这将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第一是形成巨大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将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部分,碳市场将成为与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一样的重要的市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可以更有效地充分地发挥,促进资源向环境效益更优的行业聚集。
第二是绿色风险的分析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企业而言,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可能面临根本性的改变。“那些碳排放强度大、无法完成技术转换的行业或者企业邮可能会被淘汰”,殷勇认为,市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也会发生改变,对企业的估值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对金融机构而言,资产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原来安全的资产可能会变为不良的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是由于信用风险产生的,而是由于气候、环境的风险因素所带来的,气候风险的计量变得更为重要而紧迫。
第三是监督执行评估的机制会进一步地加强。碳排放量要通过一定的计量手段显性化,从国家层面要通过对各类能源消耗和利用进行更精准的统计,使得碳排放的总量更清晰、更加明确。从微观层面对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的计量、监测、评估、执行的机制要更加全面加强。
北京将把绿色金融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殷勇表示,为践行首善标准,北京一直是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北京发展绿色金融具有良好的市场、技术和政策基础,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北京的绿色信贷规模超过1.2万亿,居全国前列,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占全国的1/4以上。北京节能环保领域上市公司的数量在国内占比超过10%,总市值居全国的首位。北京碳市场、碳配额成交价格是全国平均成交价格的4倍,表明北京的碳市场较好地实现了碳定价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2016年—2019年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强度累计下降了16.5%。
“未来我们将在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如期实现碳排放的目标”,他说。
第一是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殷勇介绍,北京市已经将北京环境交易所改造提升为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标准,积极发展资源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场中碳期货、碳期权等成熟的经验,积极开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
第二是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他强调,北京市将继续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的发展,形成更多绿色金融产品案例,更好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功能。依托北京金融科技领先的优势,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环境风险的计量评估,提高绿色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
第三是深化绿色金融交流合作。据殷勇介绍,近些年,北京搭建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的原则,中英绿色科技创新与投资中心等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未来北京还将进一步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面向国际分享交流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支持绿色金融国际组织在北京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绿色技术转移和投融资国际合作,将北京打造成中国推动和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的主要窗口。
第四是打造绿色金融的示范样本。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重要的一翼,“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副中心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殷勇强调,北京市将把城市副中心作为绿色金融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大力推动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北京的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的项目已经落户城市副中心,未来我们还在推动一批绿色金融机构和示范项目在副中心落地,支持金融机构在副中心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改革创新试点,率先引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样本,努力使副中心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他说。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