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专柜”“代购”“复刻”成侵权关键词
原标题:微信:“专柜”“代购”“复刻”成侵权关键词,粤、闽、浙等地品牌侵权高发
文/张雅婷
编辑/曹金良
约67%被处罚的品牌侵权账号使用了女性身份。
11月25日,2020微信知识产权保护大会在成都举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冀玮在会上表示,近年来,互联网经济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与此同时,侵权、假冒手法也不断翻新,给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给政府监管带来挑战。
会上,微信发布《2020年微信版权保护报告》(简称《版权保护报告》),超12万条版权侵权信息被处理,文字、影视、短视频、教育等内容成侵权重点。《2020微信品牌保护报告》(简称《品牌保护报告》)显示,“专柜”“代购”“复刻”等成品牌侵权关键词,粤、闽、浙等地为品牌侵权高发区,约67%被处罚的品牌侵权账号使用了女性身份。
近年来,国家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在著作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2020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改《著作权法》的决定,加大对版权侵权领域的治理力度。
腾讯集团法务副总裁谢兰芳表示,微信将继续深挖权利人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加强与权利人的良性互动,完善各项机制和流程,持续巩固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超12万条版权侵权信息被处理
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开放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业态的出现,给互联网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12亿活跃用户使用的社交软件上,微信的各种应用场景均出现了版权侵权行为。
在微信个人账号场景,存在利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进行销售盗版课程音视频和教材书本、传播盗版影视作品和短视频进行非法牟利的行为;在公众平台场景,则有照搬照抄侵权和“洗稿”类争议、违规使用原创声明功能、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图片、传播视频类作品等侵权行为;在视频号,未经授权搬运他人作品行为频发。
《版权保护报告》显示,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微信处理版权侵权信息超12万条,其中含文字抄袭类侵权超6万条,影视作品侵权超3万条,在线教育音视频、盗版教材书本与软件超2万条,图片素材侵权类超1万条,平均每月处理版权侵权信息超1万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报道,北京知识产权法院9月发布一则判例,微信某电影公众号的文章链接到一款影视APP让用户观看盗版电影《捉妖记》,该微信号运营商构成与他人的共同侵权被判赔2.3万元。当记者9月24日用微信搜索栏查找当时上映影片《花木兰》时,搜索结果中出现通过百度网盘、在线网站等形式传播资源的公众号文章。
对于电影侵权盗版的行为,国家正持续进行严厉打击。《版权保护报告》显示,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下半年,微信共阻断影视作品侵权信息传播超3万条。
2020年春节,微信视频号开始内测,短视频的版权保护成为重点。微信版权保护工作负责人梁博文介绍,通过全电子化侵权投诉系统、账号名称保护系统、长视频关键词保护系统、首发内容保护机制等手段,来保护短视频创作者的权益。
《版权保护报告》显示,视频号侵权投诉反馈机制上线至2020年上半年,已解决争议超5400起,共计打击仿冒账号超650个,打击版权侵权的视频超2000条。
《版权保护报告》透露,在保护版权、打击侵权行为的问题上,微信对恶意重复侵犯版权的内容和行为,采取阶梯式升级处罚措施进行加重处罚。
2019年下半年至2020上半年,微信对超2000个恶意版权侵权、重复版权侵权的账号采取封禁功能措施;对超250个恶意传播版权侵权内容的小程序采取暂停提供服务等措施;对超1000个专门利用通讯工具功能进行贩卖或传播版权侵权作品的微信个人账号作封号处理。
“专柜”成品牌侵权关键词榜首
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占网民整体的79.7%,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7亿。
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制假售假等乱象则让消费者面临及品牌方面临困境。
今年6月,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0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强调加强互联网侵权假冒治理,严厉打击在线销售侵权假冒商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落实网络交易平台主体责任。
微信品牌团队发现,“专柜”“代购”“复刻”“中古”“发票”“直播”“海关”“免税”等等关键词,在品牌侵权关键词“热度榜”中居高不下。大量侵权人在推广、销售时,试图将仿冒品伪装为正品,导致部分用户误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折价正品”。
《品牌保护报告》显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成为线上品牌侵权高发地区,合计达到被处理侵权账号总数的60%。从被处罚账号设置的“性别”字段看,约67%的被处罚账号使用了女性身份。
“多数侵权人倾向于将自己包装为‘创业女性’、‘兼职宝妈’、‘姐妹买手’等身份,凭借女性身份,增加可信度及真实性,并试图为违规行为创造更有利的空间。”微信品牌保护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微信品牌维权平台于2016年3月上线。用户向平台提交仿冒品信息线索,接入平台的品牌权利人进行专业鉴定后将证据反馈给微信,微信将根据反馈对侵权账号进行处理。
《品牌保护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品牌维权平台共计接入390余个品牌,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期间,品牌维权平台共为已接入的品牌权利人提供超过4.1万条侵权线索,处理超过7.1万个侵权个人账号,超过3.5万个侵权账号被封禁。
疫情期间,防护用品成为公众的重点需求。仅2020年1月27日至3月8日期间,微信核实了7000多条品牌维权平台上涉嫌销售假冒伪劣口罩等防护用品的举报线索,对超1万个侵权账号进行了阶梯式处罚,对超3000个确认欺诈支付账户进行限制处理。
一名BAT数字金融线新媒体运营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其所属公司希望为自家一款有一定知名度的金融类产品注册官方微信公众号,却发现名称已被一个个人账号抢注。公司花费精力提供了很多证明材料,才拿回官方账号所有权,并进行了官方认证。
“品牌官方账号被冒用、被抢注,使得官方无法进行真正有权威性的官方发声,对品牌的对外宣传和形象造成较大影响。在品牌出现公关危机时,该问题尤其明显。”上述运营人员说。
对于此类问题,《品牌保护报告》显示,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期间,微信收到并审核针对公众号及小程序实施的商标侵权、名称占用、整体仿冒等行为的品牌保护类投诉约12万起,共处罚账号4.7万余个。截至今年9月30日,微信审核针对视频号的品牌保护类投诉共670余起,对其中近650个账号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