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不及对手“零头”:但蔚来市值已超戴姆勒、小鹏逆袭本田
原标题:销量不及对手“零头”,但蔚来市值已超戴姆勒、小鹏逆袭本田
在特斯拉的带领下,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也纷纷创造市值“奇迹”。
根据全球车企美国东部时间11月23日收盘时的市值排名,国内新势力“三巨头”:蔚来、小鹏和理想,分别位列排行榜第5名,第10名以及第14名。而将其与传统老牌车企对比无疑更加直观,其中,蔚来超越戴姆勒,小鹏汽车超过了本田,而理想也逆袭了“百年福特”。
当然,这一切奇迹的“源头”仍指向特斯拉,截至美东时间11月24日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再创新高,报收美股562.25美元,市值突破了5000亿美元大关。相当于2.5个丰田或5个大众的市值。
这也使得目前特斯拉CEO马斯克的净资产升至1280亿美元,超越比尔·盖茨,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仅次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3日收盘时的市值排名
同样的,中国造车新势力股价也创造了一轮新的“辉煌”。
作为首家赴美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市值已经达到75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67.6亿元),超越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跃升至全球车企市值第五位,已经接近排名第4的比亚迪(759.8亿美元),至此,全球车企市值前五排名中,中国车企已经占据两席。
另一家中国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其市值首度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达到519.7亿美元。这也帮助其超越了本田,跻身全球车企市值排名前10位,此时距离小鹏汽车上市不到3个月的时间。
而理想汽车则以365亿美元的市值,超越福特汽车位居全球车企市值排名第14。
在市值的集体狂欢背后,虽然,蔚来、小鹏和理想近日都宣布毛利率已经转正,但从销量来看,新势力造车企业仍不及传统车企的“零头”。
截至10月底,蔚来汽车年内累计交付整车总计3.14万辆,去年,蔚来年销仅2万辆,而戴姆勒2019年的全球销量334万辆,前者只有后者的百分之一。至于小鹏和理想,2019年全年销量基本都在1.5万辆上下,与本田和福特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造车这项极其“烧钱”的行业而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们自身造血能力尚且不足,而从长远来看,汽车“新四化”投入巨大,不论是纯电动平台、无人驾驶技术还是电气架构等等,无一不需要数以百亿的“真金白银”,市值虽高但能否“活下来”还是如今新势力们所面临的考验。
不过,虽然新势力车企的“夸张”市值含有泡沫,也也从侧面反映出新能源化和智能汽车的发展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更是全球资本热钱的流向。新势力们的突围也为传统车企的转型敲响了警钟:必须快一点,再快一点。
目前,拥有完善体系的传统车企也纷纷加快布局,例如,大众首款纯电动SUV车型ID4已经在华投产,与此同时,大众还入股江淮汽车,企图在电动车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丰田和比亚迪成立合资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而最近,戴姆勒业与其最大的股东吉利合作,拟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动车型技术的高效动力系统展开合作。
不可否认,新势力们的高市值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随时被“戳破”。
责任编辑:张玫
小米手机:高端化转型能否成功?
文/理逻刘诗湲(实习生)近日,小米集团发布2020Q3季报。报告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收入721.6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小米核心智能手机业务贡献显著,实现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48%,全球出货量4660万台,创历史新高,逆势重回全球第三名。0001李国庆致信小股东:对当当过去几年痛失机遇深感痛心
刚刚,李国庆发布声称给各位小股东、同事、行业同仁的《来自李国庆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争产不是我的初衷,而是出于对当当过去几年痛失战略机遇深感痛心。在被迫离开当当的几年时光里,我看着当当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战机、背离当当初心越行越远,感到无比痛心、无法容忍。”0000高考报考咨询收费10万元天价 所谓规划专家身份真假难辨
还有不到10天时间,河北省2021年高考考生何宇(化名)就要报志愿了。今年是河北省新高考第一年,采用全新的“专业(类)+学校”报志愿方式,每名考生可以报96个志愿。如何在几千个学校、专业中选择,让何宇和他的父母颇为焦虑,于是他们寻求付费咨询。0001长城等车企入局芯片行业 缺“芯”之痛激发国产机遇
缺“芯”之痛激发国产机遇证券时报记者韩忠楠因汽车芯片供需失衡导致整车企业减产、停产的风波仍在发酵。近日,大众、福特、通用、奔驰、日产、本田等车企纷纷表示正在面临芯片短缺问题,其中部分企业已宣布了短期减产计划。面对芯片短缺困境,不少中国车企开始积极挖掘本土机遇。2月8日,长城汽车宣布已完成对汽车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的战略投资,正式进军芯片行业。0000三菱重工组团队研发F2后续战机 计划2031年启动量产
日本放送协会(NHK)3月15日消息,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统管着F2战机后续下一代机型的研发工作。三菱重工为加快设计工作,联合在引擎、机身和雷达等方面具有研发业绩的7家日本企业的约200名技术人员,在作为据点的爱知县工厂组建了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未来将继续增至500人左右规模,加强研发机制,并计划于2027年度之前完成详细设计,然后制造样机、进行试飞等,争取在2031年度启动量产。责任编辑:王翔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