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丰:作为债券投资研究者 要在四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李元丰:低利率对投资提出挑战 信用出清风险与收益并存
在私募基金“百舸争流、万马齐奔”的时代,2020全球战“疫”背景下,如何生存下来?近期,明毅博厚总经理李元丰在新浪财经《私募的力量》专访中表示,作为债券投资研究者,赚收益和控风险无疑是最重要的。
“想要在债券市场中赚钱,一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揣测利率的走向,另一种就是深挖市场相关联的每个细节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在中国债券市场做投资,两者都要非常重视。” 李元丰如是说。
他表示,要在四个方面有所建树,一专多能。首先是懂战略,资产配置就是战略,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懂战术,交易策略就是战术,要会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懂政策,必须要懂政府行为和政策。最后是懂公司,不懂公司,投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投资都要变成投机。
{image=1}
而作为公司管理者,最重要的则是对投资者的责任,这就需要坚守几个品质,他认为,每天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必须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必须深刻理解财富的含义。
发言实录:
新浪财经:作为固定收益方面的专家,有何经验和感想给后来入行的新债券研究者?
李元丰:其实,想要在债券市场中赚钱,一般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靠揣测利率的走向,而这种与不确定性博弈的做法,从整个行业来看,一部分人和公司注定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另一种就是深挖市场相关联的每个细节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研究出身的投资机构可能比较重视前者,交易出身的投资机构可能比较重视后者,但在中国债券市场做投资,两者都要非常重视,明毅作为专注债券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在这两方面的研究上希望能均衡发力。
作为债券投资研究者,要在四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一专多能。首先是懂战略,资产配置就是战略,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懂战术,交易策略就是战术,要会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懂政策,当前各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对资产价格都有重大影响,必须要懂政府行为和政策。最后是懂公司。公司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一切投资收益的来源,不懂公司,投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投资都要变成投机。
新浪财经:作为固收见长的私募公司的管理者有哪些压力?如何应对?
李元丰:投资者选择相信我们,把资金托付给我们,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公司的管理是否为投资者带来最好的风险-收益的比,这就是私募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和压力。作为私募公司的管理者,需要坚持几个品质:
首先,每天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芬克经营贝莱德将近30年了,他每天都会花至少1个小时来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和市场的变动,仍然像三十多年前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学习的一样多。学习是领导者应对压力、承担更大责任的最佳方式。
其次,必须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所谓的富裕不是更多的物质,而是更少的需求。简化自己的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动物世界,尽可能保持体力是猎豹的生存本能,它们绝不会做无谓的消耗,所以我们常看到它们在打盹。而要想熬过市场的冲击和压力,也必须遵守若干丛林法则:不要浪费有限的资源,去追逐每天或每季度的数字;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是持固有的观念阻碍应有的理性和审慎;关注大趋势,在转折点来临时做出明智选择;在所有人追随潮流之时,努力建立合理的甄别体系。
最后,必须深刻理解财富的含义。财富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由观念、期望、忠诚、道德义务、远大眼光交织而成的、脆弱的、持续变化的结构。在市场经济下,财富不是一堆商品,而是一种意识流(flow of ideas)。一项资产的价值受观念支配,被物质束缚,为了保持它的价值,就必须能够提供一种稳定增加价值的预期。而预期的变化与想法的转变一样快。观念崩塌下,再宏大的经济大厦也可以在顷刻间倒下。十多年前的柯达,曾经的惠普,很多年前的缝纫机,所有物质还存在着,没有变化,可是关于使用它们的观念却发生了变化。财富来自于从事被其他人认为无法忍受的琐碎之事,企业家们考虑的都是那些有所成就的企业没有考虑的繁琐细节之事,他们体味的是生活的残酷无情和坚韧不拔。只有避免陷入物化金钱的物质崇拜之中,才可以不成为金钱的奴隶,才能更好的驾驭金钱,真正实现资管行业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去承担压力和责任。
新浪财经: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飞速中,您觉得未来还会有哪些变化?
李元丰: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定位只能是辅助的角色,可以提高效率、减少人力,但是从资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完全替代人,远远谈不上:因为我们目前能获得的数据纬度太单一,数据量也远远不够,也面临种种数据获取问题和障碍。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映射的是人性,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人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基于此投资本身才能是基于常识,去分析金融资产背后的风险收益来做决策。同时人性的疯狂是无法被算法准确预测的,这里我们想讲两个例子:一个是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在南海泡沫中投资失败的案例,另一个是LTCM和PGAM均以失败告终的例子,这个团队汇集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群金融天才,两次在市场展试身手,两次以失败告终,在98年金融危机和08年次贷危机中均以失败告终,而且几乎是重蹈覆辙式的失败。这方面,金融科技可以很好的去辅助人脑来决策,比如贝莱德的Aladdin 系统,但是完全替代人脑做决策,现在不会,我想将来应该也不会。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