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2617

解构“深圳万人抢房”:“限房价”与“假作为”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11-30 18:52:500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作 者 | 刘胜军

01

谴责“炒房者”没有意义

“深圳万人抢房”再度刷屏。

其实不是“抢房”,而是“抢差价”,即新楼盘“开盘价”与“市场价”的差距。万人排队,并不是真心看好深圳楼市,而是为了“赚一票就走”的投机行为——中一签赚 500 万。

{image=1}

据媒体报道:

? 华润城润玺 1 期选房场外,随处是微信远程遥控内场选房者的真正买家,聊天内容千篇一律:“现在还剩什么户型什么楼层?”、“发个销控表来看看”、“轮到哪一号了?”这就是所谓的“借票代持”。深圳一个首套房名额的代持费在 10 万元左右。华润城润玺一期代持费在 15 万至 50 万元不等。业内人士介绍,该项目代持比例超过 80%,1 个炒房者都会找 3 个以上的房票去打新。

{image=2}

谴责“炒房者”是没有意义的。有明明白白的价格差,当然就会有人投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的动物本能。想当年,在 80 年代,多少人冒着“坐牢”的风险“低买高卖”?1979 年刑法第 117 条规定:“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982 年全国有 3 万人因投机倒把获刑。温州柳市镇八个个体经营者因投机倒把被判刑或进“学习班”,是为轰动全国的“八大王事件”。

02

尊重市场经济的本质

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投机倒把”这个词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说白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两句话:

? 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

? 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如果“限价”,就直接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出现扭曲也就不可避免了。

1997 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投机倒把罪除名。

“投机”虽然正名了,但“限价”未能退出历史舞台。最突出的限价有两个:

? 对新股发行市盈率的“限制”或“指导”。

? 地方政府对楼盘开盘价的“限制”。

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职业“打新”。随着股市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和市盈率的逐步市场化,“打新”开始从股市向楼市迁移。

03

地方政府为何“假打”?

就新楼盘限价而言,其扭曲再明显不过了:一个新楼盘,周边可比楼盘价二手价 8 万,政府非要限制新楼盘开盘不得超过 6 万,于是就会出现 2 万的价差。在市场经济规律驱使下,“万人排队”就成为必然。

既然如此显而易见的违背规律,地方政府为何还要这么做?

答案:这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政策行为。

为何要“掩耳盗铃”?

?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响应中央房价调控要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调控房价”既缺乏动力又缺乏能力。于是乎,“限价”成为最优方案——“限价”既表明政府在“作为”,又不会真正解决问题。这是被中央点名的“假作为”经典案例。四川人称之为“假打”。

简而言之,“限房价”是地方政府与中央“博弈”的一种手段而已。

04

理智大于情感

房地产是个大问题,甚至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无须浪费太多口水加以论证。

有两点足以证明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

? 11 月 19 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

? 针对深圳万人抢房,新华社发表“抑制楼市“打新热”需要“硬核”举措”的文章。

笔者认为,要根治房价问题,必须“理智”大于“情感”:

? 要尊重经济规律。你不敬畏市场,市场就会惩罚你——这是计划经济几十年最重要的教训。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原因。

? 要认识到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投资者各有各的利益诉求,正视各方利益诉求,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房价空调”的根源在哪里?

1. 货币超发:弗里德曼指出,“一切价格都是货币现象”。中央 2017 年提出“货币政策中性化”之后,M2 增速与 GDP 增速的“剪刀差”迅速缩小。但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两者差距再度迅速拉大。“货币政策中性化”考验意志和定力。

2. 解决了货币超发后,下一个难题就是“资产荒”——摁不住的房价和飞天茅台都是资产荒的体现。在实体经济回报率下滑、企业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房地产的相对“稳健收益”依然具有比较优势。要化解“资产荒”,必须通过改革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减税为实体经济“降负”。

3. 更大的难题是破解“土地财政”。毋庸讳言,地方政府是房地产最大的“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毕竟土地出让金和税收约占房价的 6 成左右!要破解“土地财政”,需要做到四点:①通过“财政预算民主化”管住地方政府“花钱冲动”;②大幅度压缩政府机构和人员,降低制度成本;③通过遗产税、房产税等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收入渠道;④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阳光化,堵后门开前门。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