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博科技:一年涨3倍后4个跌停 有私募资产或“凉凉”
原标题:朗博科技:一年涨3倍后4个跌停 有私募资产或“凉凉”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上周A股最大的“话题之王”非仁东控股莫属了: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一路拉升暴涨4倍,然后在短短10天之内就雪崩式连续跌停,股价秒回8个月前。
不过,还有一只个股的走势与仁东控股极其相似,同样也是前期一路暴拉然后连续跌停“垂直落体”。虽然目前其累计跌幅看起来还不像仁东控股那么恐怖,但是也必须要引起警惕,它便是朗博科技(603655,SH)。
在朗博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三季度刚刚新进了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两只产品,合计持有超过100万股。遇上这样可能因天量解禁造成的连续暴跌,私募“凉凉”的可能性很大。
一年涨3倍后突发4个一字跌停
12月刚开始,却是朗博科技3500名股东痛苦的起点。
4日是朗博科技自12月1日开始连续收出的第4个一字跌停板。截至收盘,跌停板上仍有近10万手未能出货,按跌停价41.11元/股计算,约合4亿元。虽然绝对金额不算太高,但是考虑到朗博科技截至4日43.58亿元的总市值和仅13.98亿元的流通市值,这一等待抛售的金额还是颇为可观——大致是流通市值的接近3成。
而从近1年的日K线图来看,朗博科技也是一只牛股:从去年12月的均价17元/股左右,迅速攀升到11月19日的盘中历史高点68元/股,整整涨了3倍,与仁东控股同时期的4倍涨幅相比也不遑多让。
一家私募新进两只产品“踩雷”?
和小散们一样坐立不安的,恐怕还有一家私募基金公司。
数据显示,朗博科技三季报中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多以自然人为主,“唯二”的机构股东其实来自同一家私募基金,即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益家聚美1号三季度新进朗博科技,持有近62万股;旗下的益家聚美3号也是三季度新进朗博科技,持有近45万股。三季度两只产品合计新进持有朗博科技106.55万股,如果目前持仓未变的话,按4日收盘价计算约合4380万元,较前期最高点缩水近3000万元。
数据显示,益家资本的这两只股票多头私募产品的业绩还算不错,自成立以来,益家聚美1号盈利近20%,益家聚美1号盈利更是高达近50%,远远跑赢同类基金和沪深300指数。只不过这次“踩雷”朗博科技,如果没有及时出逃的话,两只产品的损失可能会比较惨重。
本月底面临30亿元解禁压力
朗博科技本月面临着解禁实现全流通的压力。数据显示,12月29日,将有7200万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超过当前流通股数量的2倍。按4日收盘价计算,此次的解禁金额约合29.6亿元,考虑到当前朗博科技流通市值仅14亿元,解禁金额可谓“天量”。虽然全流通后大股东未必会立即卖出,但是带来的心理冲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机构也开始纷纷踩踏式出逃。
龙虎榜数据显示,朗博科技自12月1日开启一字跌停板模式之后,1~2日,光大证券成都光华大道成为最大的卖家,累计净卖出近1800万元;国融证券义乌工人北路也累计净卖出666万元,其他买入席位净买入金额仅在100万元左右。3日,华鑫证券乐清双雁路“独力”净卖出320万元,其他买入席位净买入金额均不及100万元。
接下来,朗博科技会不会复刻仁东控股的走势,争当“熊二”呢?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中国最牛股票基金经理公布 82人上榜(名单)
新浪财经2020最受青睐股票基金经理公布82人上榜(名单)新浪财经讯7月9日,新浪财经2020中国基金业“金麒麟”奖公布。以下是最受青睐股票基金经理名单:新浪财经金麒麟2020最受青睐股票基金经理十年期百亿以上朱少醒富国基金周蔚文中欧基金刘彦春景顺长城基金李琛广发基金傅鹏博睿远基金董承非兴证全球基金新浪财经金麒麟2020最受青睐股票基金经理000016亿元未兑付 近2000投资人受损 这家私募终被注销…
中国基金报记者林雪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开出纪律处分大单。因深圳市滨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存在五大违法违规行为,协会拟撤销其私募管理人登记,取消基金会员资格,并将董事长林少鹏加入黑名单,期限为五年,并取消其基金从业资格。今年7月广州天河公安通报,破获特大非法集资案件,深圳滨海基金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6亿元,涉及利益受损群众约2000人。0002超20家机构“备考” 第二轮基金投顾试点资格来了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要迎来新成员了!中证君获悉,近期又有多家机构申报了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目前已有超20家包括基金公司、券商等在内的机构进入答题阶段。超20家机构“备考”0001基金"中考"垫底榜定了? 330只基金年内收益告负 部分明星基金跌落神坛
财联社(深圳,记者沈述红)讯,距离2021年上半年结束仅剩一个交易日,基金“中考”竞争分外激烈。近来,市场焦点多聚焦于肖肖、陈金伟共同管理的宝盈优势产业,唐晓斌管理的广发多因子,韩广哲管理的金鹰民族新兴这三只基金。它们之中,究竟谁能拿下上半年权益基金业绩冠军的宝座,吸引了多数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在这背后,还有不少业绩褪色的产品,以及长期徘徊在榜尾的“差生”。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