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8196

京东健康卖药收入堪比120家公立医院 刘强东想再造一个京东

《财经》杂志2020-12-08 18:17:460

京东健康卖药收入堪比120家公立医院,刘强东想再造一个京东

文 | 《财经》记者 赵天宇 向雪

编辑 | 王小

凛冽的冬日没能阻挡住资本市场对京东健康(6618.HK)的热情。2020年12月8日上午9点半,京东健康在北京总部正式鸣锣上市,当看到开盘后的股价表现时,现场自发地爆发出一阵欢呼。

由于疫情影响,京东健康并未在香港联交所鸣锣,但这并不影响港股的热情。截至12月8日收盘,京东健康每股110.0港元,涨幅达到55.85%;总市值达到3440亿港元。

作为今年港股最大规模的IPO,投资者反应踊跃。12月7日披露信息显示,京东健康面向香港公开发售的部分获得超额认购近422倍,国际公开发售超额认购超过31倍,京东健康在国际发售与香港公开发售价定为每股70.58港元,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预计约为264.57亿港元。

“进入健康这件事,能做多大,我们暂时没把握,但这事儿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这是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对京东做健康的希望。

京东健康上市首日,京东集团(9618.HK)午间市值约达1万亿元,仅从市值上衡量,刘强东所言“再造一个京东”的愿景已初步达成三分之一。

辛利军是京东健康CEO。外界所知的辛利军,是在2019年7月上任,全面负责京东健康的战略、管理、业务发展等工作。在上市仪式的现场,主持人逐一介绍与会者时,人们给了辛利军更长时间的掌声。

“站在新的起点,京东健康将秉承‘成为国民首席健康管家’的使命,不懈努力,持续为用户提供易得、便捷、优质和可负担的医疗健康产品与服务。”辛利军说。

刘强东与辛利军的两次对话

京东健康上市的场景,搬到了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集团总部大楼一层大厅里,9点左右已经人来人往,从各个角度与金色的锣合影。

半年前,6月18日京东集团在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仪式,同样在这里进行,因而本次京东健康上市,很多投行、财务人士你来我往,互动寒暄,彼此已是熟面孔。

与京东集团二次上市略有不同,本次京东健康上市仪式更为谨慎,在线上会议司空见惯的后疫情时代,甚至没有做敲锣仪式的现场直播。

按照京东健康的描述,要实现的是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医疗服务为抓手、数字驱动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健康管理平台。目前,京东健康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打造“医、药联动”闭环体系。

京东健康从2019年就已经实现经营盈利。其披露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在2020年前三季度收入为132亿元,同比增长77.1%。

成功上市的背后,也流传出京东健康业务的一波三折。

2014年,有泰州市主要领导找到刘强东,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但刘强东派出的考察组回来后却说“政策没有,风险太大”,没法做。

不过,刘强东没有放弃健康这个领域,他让时任京东商城POP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辛利军带队再次去调研,然而,结论还是“太难”。

刘强东则直接答复辛利军团队,“医药和医疗行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机会巨大,你们要么做成,要么换人。”

于是,辛利军再次一头扎到泰州,频繁考察交流。最终,2017年7月,京东与泰州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建设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同年12月,京东健康推出在线问诊服务,京东健康开始从医药电商阶段跨入互联网医疗阶段。

在正式出任京东健康CEO前,辛利军被刘强东拉到北京郊区聊了一次。刘强东提了两个具体要求:一是“给京东18万兄弟们积个福”,把他们的健康管好;二是初期可以不计投入。

按照招股书的描述,京东健康致力于建设一个完整、全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生态。自2014年成为京东独立的业务类目运营,六年来,京东健康的业务范围涉及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产品及服务可覆盖医药健康实物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健康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

辛利军将京东健康的盈利支点放在了在线零售药房业务上,采取三种模式运营:自营、在线平台及全渠道布局。

自营模式主要是指京东大药房;在线平台模式主要是第三方商家入驻,目前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户;全渠道布局是为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可以为全国2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7*24的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达服务。

截至2020年9月20日,京东互联网医院入驻医生数量则已经翻了一倍,超过6.8万。截至2020年上半年,平台日均在线问诊量近9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倍。

线上卖药时代来了

“蛋糕就那么大,又来一个带齐全套餐具的,市场估计要哆嗦一下。”面对京东健康的上市,一位从业者感叹道。

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健康实现总收入108亿元。其中,零售药房收入占到京东健康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如在2019年,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7.0%。

以此计算,2019年京东健康在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93.96亿元。

在中国,约有八成的药品通过医院渠道卖出。据国家卫健委编写的《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平均每所公立医院总收入2.76亿元,其中,药品收入(门急诊+住院)为7792.8万元。

若仅以药品收入的数据相比,2019年,京东健康在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收入,大约相当于120个公立医院。

三级医院的收入水平显然更高。《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平均每家三级医院的的总收入为9.6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门急诊+住院)为2.74亿元。

也就是说,2019年京东健康在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收入,大致相当于34个三级医院药品收入的总和。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所占市场份额为29.8%。这让线下药房也难免“哆嗦”,是因为医药零售是其收入命脉所在。

截至目前,中国A股上市的连锁药店公司共有四家,分别是老百姓(603883.SH)、一心堂(002727.SZ)、益丰药房(603939.SH)和大参林(603233.SH),主营业务为医药零售和批发等,医药零售是四大连锁药房的核心收入来源。

从2019年年报数据来看,这四家连锁药店年营收均在百亿元左右,医药零售收入占大半壁江山。

2019年,老百姓营收116.63亿元,医药零售板块102.89亿元;一心堂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营业总收入104.79亿元,药品零售业务收入98.74亿元;益丰药房2019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76亿元,零售业务营收95.89亿元;大参林2019年营业收入实现111.4亿元,其零售板块收入达到106.6亿元。

也就是说,上述四大连锁药店各自的药品零售收入规模,京东健康与之几乎平起平坐,均在百亿元上下。

2019年,一心堂门店数量达到了6266家,老百姓为5128家,大参林4756家,益丰药房为4752家。这些连锁药店上市企业百亿元收入的背后是上千家线下药店的总和,而京东健康以一己之力,营收几乎相当于上千家药店。

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恐有一战

老牌的药店,显然也已感到了寒冬的凌厉,不乏采取靠近取暖者。

比如一心堂,在2020年11月16日与京东健康达成合作,包括药房门店数字化升级、京东健康&一心堂联盟大药房、互联网医院及医生资源、专科互联网医疗、O2O、中药产业链等方面。

实际上,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还处于数字化初级阶段,医药电商市场还有较大扩容空间,或对线下药店造成一定冲击。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只有2.1%的药品是通过线上药店销售的。

在线上战场,以“卖药”为业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止京东健康一家。

2014年,阿里健康就已借壳中信21世纪在港股成功上市,长期以来,医药电商业务就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此番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与早已于6年前上市的阿里健康正面交锋,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恐有一战。

阿里健康财报显示,2019年3月31日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实现总营收95.96亿元,医药电商业务合计占比超过九成,达93亿元左右。其中,医药自营业务营收达到81.34亿元,占比84.76%,医药电商平台业务11.70亿元,占比12.19%。

整体来看,在医药电商领域,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难分伯仲。2019年3月31日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医药电商93亿元的收入,2019年,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收入为94亿元。

截至12月8日晚间收盘,京东健康涨55.85%,阿里健康涨3.91%;京东健康市值3440亿港元,超越阿里健康市值3216亿港元。后者上市已有6年。

责任编辑:杨红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