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应对“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行动和观念都要跟上
原标题:应对“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行动和观念都要跟上
文/朱昌俊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日前,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指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持续保持社会活力的治本之策。目前,受多方影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民政部部长撰文谈“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这应该是继“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之后,官方为生育政策调整释放的又一信号。事实上,“计划生育”字眼未能进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之中,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突破。再结合最新的文章表述,“十四五”期间生育政策走向更开放,应该可以保持乐观期待。
此次文章中有一个表述最具信号意义,那就是明确“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这应是官方口径中,首次出现这样的说法。应该看到,尽管学界的研究和相关统计数据不断提醒中国应该警惕“低生育陷阱”,如2015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的2.1,已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但彼时卫计委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我们国家的生育水平远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可怕”。对照前后两种官方态度,可以发现顶层设计层面对于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确实有了新的体认。
生育政策的调整,兹事体大,必须慎重。不过,谨慎是相对的,但若“慎重”到忽视对人口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就可能变成过度的保守乃至误判。近几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应该说生育政策的调整表现出了明显的开放和加快的趋势。但也要看到,这种有限的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低生育率的现状。
这方面有太多的数据可以说明。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比2018年下降0.46个千分点。从历史数据看,10.48‰的人口出生率已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另外,受二孩政策红利激励,《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当年我国总和生育率达到1.7,高于1.5的警戒线,但随着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逐步弱化,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比2016年、2017年年均减少200万以上,导致总和生育率继续下探。所以,目前官方确认“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可以看作是对于出生率现实的一种客观认定。
为什么官方对于生育率的看法会如此重要? 这里除了因为官方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因为在中国的国情下,很多事情即便有现实的数据支撑和社会反馈,但若官方不直接“捅破窗户纸”,或者说态度暧昧,就很可能被当作“房间里的大象”,改变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计划生育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因为被当作国策,被赋予了过多的“崇高性”,社会讨论以及学界的研究都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这在客观上导致,关于人口发展趋势的社会研究和反思,要落后于人口发展实际,从而也影响到了政策优化调整的进程。
近年来,相关开放、讨论明显增多,包括一些谈论人口的研究和译著不断涌现,这为生育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积极氛围,也在潜移默化助推着社会人口观念的转变。这种现象,在根本上是由于“形势比人强”,人口发展现实的确到了必须重视的程度,但也离不开官方与舆论之间的良好互动。下一步,生育政策包容性到底如何增强,步子迈多大,也应该建立在更充分的社会讨论之上,如此才能确保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提升生育率,除了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通俗说,就是首先在政策层面放松对生育的限制,“十四五”规划建议和最新的文章还强调了要做好配套的生育服务,如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这都是必要的举措。但在我们的国情下,要真正实现“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还有一些看似很“虚”,但实际非常重要的阻力需要突破。
比如,人口观念需要进一步“现代化”。生育率降低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的生育率走向受政策的影响最明显,这也是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呈现出“未富就少生”现象的重要原因所在。而执行多年的生育限制政策,无形中强化了社会把人口当作负担和压力的片面认知。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理性看待生育行为和价值,也加剧了公共政策对人口的排斥。像大城市对人口的定额管理,就是一个典型现象。近些年,将人口当作洪水猛兽的看法和做法虽然有所改观,但要真正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树立现代化的人口观念,正确看待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此外,开放乃至鼓励生育,要摆脱计划思维的惯性,更多尊重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人口学者易富贤就曾指出,当政策作用下的生育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有生育能力的年轻人比例变得很低,那时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面临危机,再来放开、鼓励生育,难度将大得多。日本、韩国等国家在鼓励生育上见效甚微,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因此,放开生育必须抓住最佳窗口。这也就要求,应对老龄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要杜绝权力的盲目自信,多一些“危机意识”,多打一些“提前量”,充分认识和敬畏人口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