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被误读了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作为一位低调、务实、敢为人先的民营企业家,张近东在企业家和媒体圈中一直都很受尊重。
上周至今,关于“苏宁股权质押”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有投资界人士称,外界对该事件有过度解读之嫌。
就笔者多年以来的观察和了解,作为巨头背后的掌舵者,张近东一直以来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关于转型创新、关于坚守服务、关于垄断竞争、关于企业家精神……他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是“格局”,他相信“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张近东有句名言,他说:“一个没有前瞻性和大格局的企业,往往会在大变局中迷失方向,遭遇大溃败。”
很多人和事,今天看起来似乎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把眼光放的长远些,你会发现,曾经的质疑,无非是一场认知上的误解,因为那些善于谋变之人,他们着眼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苏宁面临的转型,是中国数字经济大幕开启的典型样本,苏宁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谋变的张近东,不需要误读,这种误读背后,反映了对中国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尺度。在商业浪潮中浮沉三十载的苏宁,值得你的客观解读。
本文是张近东历年来经典言论的整理,他的这些观点,不光在总结苏宁的过去,也在指向苏宁的未来,同样对于别的企业如何转型创新、如何突破困局,也会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企业成功蝶变的密码:转型+创新
不管是在传统零售,还是在互联网领域,苏宁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经过近十年的蝶变,它成功的从一家传统连锁零售商,转变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零售企业,更在今年全面向“零售服务商”升级。
大多数传统企业之所以转型失败,都是因为快死了才想起转型;而苏宁的几次转型,虽然每次看起来都像是“壮士断腕”,但毋庸置疑,转型后苏宁正变得越来越好。
苏宁在转型过程中做对了什么?我们从张近东过往的发言中,总结出5点“独门秘籍”:
1.要在技术的快速变化中始终把握住行业的本质
在技术飞速跃进的年代,完全追逐技术,最终可能会被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搞晕头;而完全拒绝技术,最终将被淘汰。
技术归根结底是个工具,但每个行业都有它不变的内核,那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它的客户。
比如零售业从本质上讲是从事商品流通服务,互联网带来的最大转型是提高流通效率、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需求。
2.转型要有超前规划,你能看多远,你的事业就会有多大
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把既有的资源不断地优化和配置,来实现更高的目标。
从上线苏宁易购,到推出O2O模式,再到推出开放平台,所有这些,都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的布局。
3.在压力面前,需要坚持创业精神
我们可以直面挫折,可以承认错误,但绝不轻言失败,更不容许放弃!跌倒了可以再爬起来。如果一味地求稳怕输,那就很难成功了。
很多企业之所以转型不成功,并非因为他们没看到趋势,而是无法承受短期的诱惑和压力,从而左右摇摆,瞻前顾后,不能用创业的决心去转型。
放弃过去的成功很难,但有时不放弃就无法获得明天的成功。转型是掌握新工具、获得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需要用时间换空间,这就更需要我们要有坚持的精神。
4.要注意节奏,谋定而后动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生存和发展是前提,创新太早会成为先烈,太迟会被时代抛弃,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发力,方能既不伤及本身,又能创新成功。
就如同转弯,一列高速飞驰的火车与一辆小轿车转弯的节奏完全不一样。小轿车可以轻松转过的弯,对于火车来说,则需要早转、慢转,急了不行,那是要翻车的。
5.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
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所以,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企业文化既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也不能全盘否定,推倒重来。互联网企业的文化特征是注重用户的体验,用开放分享的思想重塑价值链,用平等的企业氛围促进创新。
骨子里的精神底色:
坚守服务,是立身之本
我们说,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而服务作为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张近东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服务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服务是烙在苏宁骨子里的精神底色,或者说,是苏宁的立身之本。
那么,张近东领导下的苏宁究竟有着怎样的服务理念呢?下面这段文字或许是最好的诠释:
无须讳言,苏宁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一些问题。
面对用户的需求,我们的响应速度是否够快?我们有没有创造更多惊喜感?我们是不是在追求增长时,脱离了服务的本质?
服务用户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在斤斤计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KPI,还是用户的满意值?是解决用户问题,还是超预期的解决用户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在全新的消费时代,什么才算是好服务?形式千千万万,但内核只有一个。
好服务不是没有感情的流程正确,而是能给用户带去信任感的“非标品”。服务满意度没有“比较好”,只有0分和100分,没有99分的概念。做到了,用户就会信任你,做不到,用户就转身离开。
抓住好服务,这是我们做好一家零售企业的精神信仰,也是苏宁从诞生那一刻起,烙在骨子里的精神底色。
经历过专业零售、连锁零售、互联网零售的苏宁更应明白,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社会如何变革,服务永远是零售的立身之本。
零售即服务,服务即战略。
追求好服务,我们的终极目标在哪里?
让用户易得,让员工获得,让伙伴值得。
公司将持续加大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并将薪资与用户满意度挂钩,用户越满意,薪资就越高。
如果没有给我们的员工创造价值,所有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物质,谈什么理想?
我曾经说过,民营企业小的时候是个人的,大了就是员工的、社会的。苏宁,不但要让自己强大,更要具备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量。
流萤提灯引路,身后万马千军。
怎样的苏宁,就会有怎样的苏宁人。做用户需要的苏宁,做社会需要的苏宁,我们责无旁贷。
踏准时代节拍:趋势,一定会取代优势
商业世界里,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得势者得天下。当然,这个势指的不是优势,而是趋势。
张瑞敏曾说,企业要踏准时代的节拍,同样,张近东对此也有深刻的感受。他认为,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任何优势在趋势的大潮面前都终将被淹没。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趋势一定会取代优势。
很多朋友说,苏宁这几年动作频频,似乎踩上了风口。但我们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踩上风口,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为行业的转型升级再造风口。
首先,趋势一定会取代优势,而变革最重要是要看得清方向、顺应潮流,而企业家则要敢于放下过去的成功。
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任何优势在趋势的大潮面前都终将被淹没。企业不怕选择艰难的道路,就怕迷失正确的方向。
我们在2009年转型互联网零售时,可以说是在传统连锁最巅峰的时候,也是我们业绩最好的时候。
但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一系列通信网络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我们预感到消费习惯一定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所以,我们决心突破自我,上线电商,义无反顾的拥抱互联网。
其次,是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路径。
所有的转型都有时间窗口,变革如果缺乏一条明确的路径,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进而错过变革的最佳时机。
在我们转型初期,因为没有标杆可以参考,很多时候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我们坚信一点,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一定是未来零售业的大势,因此我们坚定的将线上线下的商品、服务、体验等全流程打通。
苏宁不追求垄断,竞争不是你死我活
最近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仅仅14个字,却流露出意味深长的信号。
可以明确的是,在互联网行业富足而强大的今天,国家希望它能更多地承担起经济和社会义务,而非仅聚焦于自身的利润增长。
2017年,在一次内部交流会中,张近东也提到了“做大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逆我者亡顺我者昌”,今天来看,不失为一种先见之明。
在年初的供应商大会上我曾讲到,一个企业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能够释放多少,我们有数万家的商户和供应商,我们逐步在开放,很多品牌商和平台商户都希望与我们在物流等方面建立合作。
今天的电商不仅是线上线下的平台之争,大家开始比物流,比服务,比供应链。可以拿报表去看一看,无论是周转率还有账期,我们都是优于对手的。
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竞争与合作等各种关系,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发展大了,还是要顾及一些社会形象和社会价值。
竞争不是你死我活,实际上竞争是竞合,中国消费市场去年是18万亿,而且消费占中国的经济比重越来越重,这个市场实在太大了。体量越大,越要包容,越要开放。
做大是一种能力,我们一定要学习,但是做大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逆我者亡顺我者昌。
苏宁的发展不是追求寡头垄断,我们希望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市场上不可能只有一家企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在竞争中,竞争对手正是推动自身企业不断发展的标杆。
面对非议无需惧怕,行动是最好的回应
针对近日“苏宁股权质押”一事,有投资界人士称,外界对该事件有过度解读之嫌。
每到年末,大部分企业的资金调度本来就紧张,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资金腾挪,股权质押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而我们也能从张近东的内部讲话中,感受到苏宁不惧舆论风波的底气和信心。
从11月份以来,外部陆续有一些关于公司的失实报道和炒作渲染,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在集团过去十年的转型中,我们围绕零售基础设施的建设,做了大量的超前投入,过程中虽然也付出了成本,但是我们最终走出了自己特色的智慧零售之路。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苏宁不做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事,只要我们服务好用户,我们就扛得住任何舆论攻击,只有用户的口碑才是对我们最终的评价。
有什么问题我来顶、我来解决,大家只管聚焦把工作做好,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不要被外部杂音所干扰,我们要用行动做出有力回应。
所谓企业家精神,
无非是走出舒适区的魄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日子的人,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这一点放在张近东身上来看,尤为贴切。
2018年,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活动中,张近东对企业家精神做出了如下定义,他说,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敢于走出自己舒适区的魄力。
不得不说,二者对企业家看法,有着诸多的共性。
我认为,任何企业的成长壮大,有一种东西是共通的,这也是让我们心有灵犀的聚在一起、成为中企俱乐部理事的原因之一,那就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决定了一个企业事业的大小和长短,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有人讲是创新,有人讲是冒险。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有敢于走出自己舒适区的魄力。
当然,走出舒适区不是指要另起炉灶、拼命折腾,而是要打破故步自封的藩篱,了解时代的脉搏,努力做时代的企业。
当前,时代在快速的变化,企业总是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今天的优势终究会被明天的趋势代替,我们真正的对手不是同行,而是难以跳出的惯性思维、传统思维,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立足行业与时俱进,要把握趋势迎接挑战,其实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敢于走出舒适区。
坦白的说,苏宁28年(今天已经30年了)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始终在建立自身发展的时代感。
结语:多一些耐心,给真相时间
30 年来,苏宁是世界零售业的一个秘密。苏宁的成长一直充满着质疑,它的成功转型也充满了神秘性。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苏宁的一举一动,无论好坏,都是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完成的,都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些许的风吹草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被无限制的放大,让苏宁承受巨大的外部压力。
这往往是企业最难熬的时期,些许的动摇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坚定不移的守住行业本质、耐得住社会非议。
回首30年,苏宁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质疑与非议,但他们也的确拥有着那样的决心与意志。如今看来,正是因为那时的决定和坚持,为苏宁赢得了转型的时间,也赢得了战略回旋的空间。
而苏宁今天的被误读,完全是苏宁在执着探索数字化转型所遇到的阶段性困难。
我们不但不能看笑话,更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每个企业的转型和求变是否应该更坚决。
如果苏宁不去做这些转型的探索,也许他也可以轻松的看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误读,但中国少了一个勇于探索的企业。
一秒地狱,一秒天堂。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绝不能因为只看到事物的片面就急于下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武断的。
多一点耐心,离真相就能更近。
参考资料:
《张近东:苏宁转型期间,3次创业成功的几点经验》 大咖约
《新书前言 || 张近东X华祥名:苏宁为什么能》华祥名
《张近东内部交流会讲话:苏宁是一个技术企业,要做互联网零售》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提质升级 今年前4个月双边贸易总额为407.1亿美元
今年前4个月,双边贸易总额为407.1亿美元,同比增长47.9%本报记者于洋韩硕屈佩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中国愿同中东欧国家顺应时代大势,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0000人民日报和音:赓续友谊 推进合作
中国同中亚五国坚定推动双方关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将给地区和平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给双方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中国愿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并肩奋斗,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导双方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系统阐述提升双方全方位合作的具体方案,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确立大方向、增添新动能。0000王思聪旗下直播公司熊猫互娱破产 清仓甩卖3100万成交
导读:王思聪熊猫互娱破产,被拍卖3100万!刚被曝出与王健林一起成立公司,网友酸了:真要回家继承家产了?1月28日,上海破产法庭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王思聪旗下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下称“熊猫互娱”)已完成破产清算,近9000件库存货品以3100万元成交。存货部分为熊猫TV绝版周边。溢价率高达991%。{image=1}0000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疫苗不引发ADE效应
这为国内正在全面接种的新冠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有关新冠疫苗可能会引发ADE效应问题,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即便直接把在体外有很强ADE作用的抗体打进小鼠和猴子体内,也基本不发生感染增强作用。这为国内正在全面接种的新冠灭活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