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帆,基金老将们的“少年心”|南方人物
转载自|?学习强国平台
原创 |?中国财富网,作者 |?雨天
中国财富网为新华社旗下财经媒体集团
三十年栉风沐雨,
三十年披荆斩棘,
三十年砥砺前行,
一代代人激情燃烧的接力长征,
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1994年,年轻的中国股市正经历着一场大洗礼,2月初,深交所宣布暂停新股上市,市场跌破700点大关。
也就是这个时候,刚刚在财政部工作不到一年的鲍文革决定辞职南下(去深圳),他要投奔的这个行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鲍文革先生,督察长,经济学硕士。曾任职财政部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南方证券有限公司投行部及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助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运作保障部总监、公司监事、财务负责人、总裁助理。现任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督察长,南方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
{image=2}“我就是想去干证券行业。”
九十年代,辞职的人少之又少,尤其是抛掉国家干部的身份去深圳打拼。
鲍文革的这个决定让财政部人事司的领导有些诧异,当时,财政部的干部一共也就1000多名。
“我就是想去干证券行业。”二十六年后,坐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的咖啡间接受中国财富采访时,现任南方基金督察长的鲍文革依然没有后悔。
能够吸引他的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南方证券。四年后,他被派往参加筹建南方基金。
{image=3}▌股民在上海"马路股市沙龙"交流信息和炒股心得
鲍文革回忆说,“成立南方基金这个事情,公司领导很重视。”首先调整过去的是南方证券基金组的同事,然后是其他岗位上具备实战经验的交易员、清算员、财务管理人员等。
三月初所有人员全部到岗。
至于南方基金是中国第一家基金公司,还是国泰基金是第一家,这中间有一个小故事。
从获批日期看,南方基金比国泰基金早两天,是1998年3月3日拿到获批文件,国泰基金则是5号才拿到。然而,国泰基金在获批当天就宣布成立,南方基金获批三天后才对外宣告成立。
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由于当时邮政速递还不发达,获批文件从北京到深圳的寄送过程耽误了三天。
南方基金和国泰基金成立后一个月,华夏基金也宣告成立。后来被称为“基金一哥”的王亚伟,当时还只是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一位年轻的研究部经理,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了在华夏基金的投资管理业务。
那一年,一共有6家基金公司获批,分别是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和鹏华基金。
1999年,又有嘉实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4家基金公司获准成立。这10家是第一批规范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后来也被业内称为“老十家”。
{image=4}“一个产品好不好,是让市场用脚投票。”
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这个行业竟能在全国掀起一场业内外的大讨论。
2000年10月,新上架的《财经》杂志刊登封面文章《基金黑幕》,以大量篇幅揭示了基金在股票交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市场开始震动,甚至“防火防盗防基金”这样的说法一度开始流传。
基金行业从监管到从业人员都开始全面反思,一面开始完善监管制度与体系,另一面开始产品创新,直面市场和投资人的挑战。
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类似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一个产品好不好,现在是让投资者在市场上用脚投票。”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当时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挑战。
{image=5}▌无锡一家证券公司内,股民边吃饭边关注行情
行业内摩拳擦掌,两家基金公司开始筹备开放式基金,他们是第一批成立基金公司中的南方基金和华安基金。
“从2001年初就开始筹备。”鲍文革回忆说,很多细节要准备,而这些在国内都没有先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基金销售注册登记是自己做还是外包?”这是当时行业内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据多位“老基金”说,其实监管层更倾向于基金公司自己做(运营)。
“比以前做封闭式基金要考虑的问题几乎多了几倍。”鲍文革带领的南方基金运营小组夜以继日,和监管部门、托管银行、销售渠道沟通、协同开发销售与注册登记系统、基金估值与核算系统,确定了行业开放基金数据接口规范。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电话客户服务系统。
考虑到新产品一般出来会比较火爆,发行方案中安排在所有网点上都准备足够多的认购表格和产品资料,根据监管部门对社会稳定的考量,甚至安排了武警协助治安防止出现哄抢。
2001年9月4日,国内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开始发行,好买财富董事长杨文斌当时在华安负责这支基金的发行。
据他介绍,那时候买基金要先排队领取预约认购号,然后再办卡缴费认购。很多投资者夜里就开始排队。
与封闭式基金首募20、30亿左右的份额相比,华安创新首次公开募集份额即达到50亿份,规模近乎翻倍。
然而,不到半个月,轮到南方基金发行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形势就完全变了。
2001年9月11日上午,纽约曼哈顿,有着“世界之窗”之称的110层世贸双子大厦刹那间夷为废墟。
美国股市休市4天,9月17日,道琼斯下跌接近1万点。美股狂泻很快波及全球,亚洲股市也全面崩溃。虽然A股市场“宠辱不惊”,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9月15日,南方基金和其发行渠道中国工商银行商定,按原计划发行第一只开放基金。
发行当日,南方基金和工商银行的发行督导人员在各个营业部走了一圈,发现基金销售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哄抢现象,提前配备的武警没有用上。
不过,虽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发行规模也达到了35亿,创下当了时南方基金单只基金发行规模的新纪录。
{image=6}▌某证劵营业厅,一名关注行情的股民做出了3000点的手势
同年12月,华夏基金也发行了一只开放式基金,此时,王亚伟开始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
自此,开放式基金在资管市场正式登场,三年后行业中已经有 100只开放式基金发行。
2007年10月A股冲高到6124点。大牛市的氛围下,基金持续热销。
新基金首日的疯狂确实像鲍文革他们在2001年设想的那样,队伍排得很长,有客户甚至拿着上百万的现钞来排队认购。
{image=7}“我们的长处在于
对这个市场的理解比他们深刻。”
30年前,鲍文革还在北京西三环边上的新知大厦就读财科所的研究生,如今,满头华发的他已经是基金行业中一名“乘风破浪”的老将。
从财政部辞职南下的二十多年里,深圳往返北京的航线对于他来说,几乎已经成了一条 “生命线”,在这条航线上积累的登机牌叠起来估计能有半尺高。
二十多年来,青丝变华发,基金行业也从一个懵懂少年长成了风华正茂的青年。
截至今年10月底,市场上的公募基金产品已经多达7682只,资产净值超18万亿元,共有131家基金管理公司。
中国的基金业从0到18万亿用了22年,美国达到这个规模则是从1945年到1987年,用了整整42年时间。
{image=8}接下来的十年对于中国的基金业来说,是一个更加快步走的十年。全球资管头巨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十年规划之一就是All in中国市场。
正是这句话,让国内的基金老将们开始大呼“狼真的来了!”
老将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海外资管机构多数经历过多轮牛熊转换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有的构建了成熟完善的投资风控体系,操作流程非常精细;有的公司产品线风格鲜明,业务布局着眼全球市场,投资眼界开阔。
一位中型公募基金公司经理告诉中国财富,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没有经过 “大风大浪”,碰上稍微强硬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不堪一击。
4月1日起,证监会发布通知,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当天,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和路博迈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申请。五个月后,贝莱德的申请正式获批。
资本巨头在境内布局其实早已开始。
2017年12月,贝莱德在上海的外商独资企业贝莱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就已经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已全部在沪开展业务,全国25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有24家落户上海。
国外的资管巨头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将一只脚跨了进来。
“其实情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于外资机构进来,鲍文革认为,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中国金融市场能够表现得更好,行业一定不是自己和自己玩,未来一定是竞争与开放的,投资者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他看来,国外资管巨头进来之后,会带来一些新的方法和理念,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会。“我们的长处在于对这个市场的理解比他们深刻得多。”
华夏、兴业加入基金代销费率大战 1折申购费已成打折标配
财联社(北京,记者姜樊)讯,银行代销基金再现1折申购费率。近期,华夏、兴业等银行发布公告,对部分代销基金的申购费率进行限时优惠,其中,部分基金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上的申购、定时定额申购费率低至1折。0000#北大毕业基金经理考上公务员后辞职#上热搜 网友:他考的可是证监会啊
7月7日,#北大毕业基金经理考上公务员后辞职#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近日,证监会官网公示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21年度拟录用人员名单》。多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在该份拟录用名单中,涉及嘉实基金的高峰、易方达基金的李维、汇添富基金的杨冰青、东方基金的李雅蓉。0000分享科创板红利 易方达科创板两年定期开放7月24日开始发行
在科创板开市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易方达等6家基金公司上报的首批科创板主题基金正式拿到批文,7月24日,易方达科创板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将开始发行。0000博时指慧家看市|A股进入业绩、估值震荡校准期 中期看涨情绪较强
博时指慧家看市|A股市场进入业绩、估值震荡校准期中期看涨情绪较强一周行情:今日万德全A小幅上涨0.54%。近一周看,中报披露期临近尾声,市场进入业绩、估值校准期,走势震荡整理为主。大盘指数表现相对较优,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指数的收益率分别为1.34%、1.68%、0.87%(数据来源:wind,20200901)。0000公募私募否定“坐庄” 称决策非个人决定
本报记者王宁近日,资本市场各方围绕“市值管理”背后的潜规则展开了探讨,一时间,该事件持续发酵。5月18日,爆料者通过公开平台称“公募市场也存在两个潜规则”。《证券日报》记者对多家公募和私募采访了解到,他们均对爆料者所谓的潜规则予以否定。已有公募展开自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