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各地碳达峰可以有早晚 具体措施也可有不同
原标题:杜祥琬院士:各地碳达峰可以有早晚,具体措施也可有不同
“虽然各地能源资源禀赋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立足本地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这个过渡期,需要时间,也更需要努力。”今天(24日)上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对记者说。
在参加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发布会时,杜祥琬对记者表示,各个地方的能源资源禀赋有差异,确实需要有不同的路径来做。
今年9月,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使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本月12日,中国政府再次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杜祥琬对记者说,全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样,东部地区就应率先实现碳达峰,西部地区可以稍微晚一点。“可以有早有晚,具体的碳达峰措施也可以有所不同。”他说,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丰富的地方,情况也不一样。在西南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西北地区多太阳能和风能,应充分利用。
{image=1}
“3年前,我们在河南兰考开始试点,当地的太阳能、风能资源都不是非常丰富,但是,目前兰考的太阳能利用起来了,风能发电机也转起来了。”杜祥琬介绍,兰考靠着自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3年前主要依靠外来的煤电,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的非化石能源的电力,到明年,兰考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可以全部满足本地用电需求。
“到这一地步,我觉得就很有意义了。”杜祥琬说,说明中国的东部地区,虽然不像西北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那么丰富,但其身边同样有可以利用的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能源资源,“所以,虽然各地能源资源禀赋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立足本地优势,有选择地向非化石能源过渡”。
就前一阶段南方多地出现限电的情况,杜祥琬认为,其实就全国范围来说,电力供应总体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电力并不缺乏,只是个别地方没有调配好,没有及时供应上。
“但也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急于把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产能再拉上来。”杜祥琬说,这些地方是想通过高耗能产业的复苏,把GDP拉得更高。实际上,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应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转型。“有些地方身边的能源都没有发展好,而这都是利用的潜力。”他说。
杜祥琬告诉记者,从太阳能、风能资源量来看,完全可以满足。“即使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也才用到资源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技术的可行性和资源量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解决好太阳能、风能资源的间歇性、稳定性问题,这就要依靠技术进步,靠发展贮能等来解决。”
责任编辑: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