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53

对话医改专家王虎峰:疾控体制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新京报2020-05-23 10:40:180

王虎峰:在疫情发生过程中,我们关注确诊的人数、救治情况,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我也一直在跟踪研究,确实有些地方基层医疗机构难以为继,甚至有一些三甲医院都出现了困难。

全国4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一线,这不仅意味着对武汉、湖北的很大的支持,实际上对所有派出单位的正常医疗服务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一些医疗服务特别是异地就医受到很大影响,异地就医患者越多的医疗机构,所受影响越突出。同时,基层的正常医疗服务也受到影响。

{image=1}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疫情开篇、首提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明确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报告释放哪些信号?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虎峰,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解读。

谈报告

报告是一场及时雨,就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给出答案

多重影响下,医务人员不仅是抗疫前线的最美逆行者,更重要的是自身也做出了很大牺牲,医疗机构也是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单位。我们只看到医务人员驰援其他地方或救治患者,但也要看到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也需要我们救援。

王虎峰:在今年的特殊情形下,报告与以往有很多不同。首先,开篇报告以“三个最”开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是首次以医疗卫生开篇的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紧接着,报告又以较大篇幅,总结这次疫情应对的基本情况和规律,这也是从未有过的。此外,按照往年报告体例,一般是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这次报告用一半篇幅总结今年以来应对疫情的工作,这异乎寻常。我认为,这非常合情合理,也要认识到当前局势下,疫情防控仍然是工作重点,并且任重道远。

新京报:今年的报告给了医疗卫生非常大的篇幅。这是因为今年的疫情吗?还是说政府对于公共卫生、医疗领域的重视,已经成为历年来的大趋势?

王虎峰:自十七大以来,国家在重大会议报告中,一般都会有民生板块,其中都会专门涉及医改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今年和往年不同,不仅有单独的板块,而且在这个板块中又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加强,这是一个突出的亮点。

因此报告提到的政策要抓紧落实,以防对医疗机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何为不可逆的影响?就是医疗机构包括基层难以为继,甚至有些人才流失,到那个时候再来补救,可能就是不可逆的。

同时,报告还提到完善疫情直报系统,要及时公开疫情信息。报告中的这段话抓住了疫情期间大家最关注的几个问题点,虽然着墨不多,但每一个点、每一个词都抓住了当前的要害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提到用好抗疫特别国债。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我在1月底向国家上报应对建议时就提到发行特别国债,现在看来是要落地了。非常时期应该有非常之举。

报告不仅提到要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并且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部分又专门讲到用好抗疫特别国债,这值得认真研究领会。比如,主要投入疫情应对的研发,投入医疗设施移动实验室,还要投入基层。

借此机会,也呼吁大家认识到急迫性,我们常说“救灾如救火”,但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也非常急迫。希望社会各界、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把疫情的次生灾害降到最低。

另外,我注意到,今年的报告特别提到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虽然字数不多,但信号非常强烈。

现在疫情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境外输入疫情压力较大,国内仍存在反弹风险,这种情况下怎么做?要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结合,最好的办法正是深入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报告给出了信号或者说提示,接下来在这方面会有一系列举措,作为居民也要有这个意识,主动响应和配合。

谈疾控

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新京报:报告还提到“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

王虎峰:这个行业发展面临人、财、物的问题。

首先是人。公共卫生领域关键是要有合格的甚至高质量的人才。按照现行政策,吸引人才涉及编制、人事、薪酬。按过去的思路,公共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机构管理,实行固定工资。

但现实是,这几年公共卫生机构数量在减少,公共卫生人员净流出,也就是说绝对数在减少,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可以说,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应有合理的激励机制。

王虎峰:居民医保补助这么多年一直在持续增加。在中国经济受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政府仍在持续增加居民医保投入,表达了决心,也透露了信号。首先,民生一定要保,其次,医疗非常重要。虽然人均增加30元,钱不是很多,但在目前条件下已是难能可贵。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想办法把这30元用好。

人、财、物三者要有一个最佳组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有人认为,在基层投入设施设备、盖房子就好了,自然就有人来了,但现实告诉大家不是这样的。基层培养人才不容易,要留住人才让他们真正发挥作用也非常不容易,人才培养是普遍的短板,不能光投入硬件,不投入软件。

新京报:我们看到,报告提出要“提高基层防疫能力”,你认为最急需提高的是什么?

王虎峰:此次疫情应对是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什么说是人民战争?因为像这样大规模的疫情,很多工作细节都靠基层的同志落实,他们非常辛苦,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得来和他们息息相关。

但也要看到基层暴露出的短板。第一,物资储备不足。疫情早期,基层包括社区医务人员都没有合格的防护设备或口罩、防护服,防护物资缺乏。第二,过去没有条件对基层进行系统培训,人才匮乏,平时的工作应对就已非常吃力,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对更加困难。

新京报:你长期关注政府工作报告,纵向看有什么比较明显的趋势?

谈医疗

医疗机构受疫情冲击也很大,需要我们救援

新京报:报告提到“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应该怎样理解?

王虎峰:过去讲民生,一般都是先讲教育,然后再说就业,其次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现在,大家慢慢认识到医疗卫生的重要性。医疗卫生、健康在国家进程中的作用地位日渐凸显,可以预见,今后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我们也非常期待“两会”后,各地能主动作为,认真落实,争取有个好的成绩。

新京报:相比于往年的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医疗卫生领域有哪些亮点?

今年的报告,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部分首先提到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措辞力度非常大,明确提出要“改革”,特别是结合这次疫情发现的、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几个投入解决了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疫情之后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钱从哪来?报告应该说是一场及时雨,就大家最关心的这几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即资金怎么来、怎么用,这都是当前最急需的,含金量非常高的举措,针对性非常强。

新京报:疾控体制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

新京报记者 许雯

好在,近年我们进行了医共体改革,很多牵头单位或叫龙头单位对基层医联体成员单位提供了很大支持,一定程度缓解基层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的缺乏。报告提到,抗疫特别国债要向基层倾斜,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才能使基层逐步提高能力水平,留住人才。

原标题:对话医改专家王虎峰:疾控体制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其次是投入。过去有人认为公共卫生投入多点少点没关系,要优先发展经济。但这次疫情让大家看到,公共卫生有了问题,经济就没办法发展了。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该保障的要保障,公共卫生的发展要和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相匹配、相适应。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